张耳究竟是什么人?

汉史趣闻


张耳是战国晚期魏国大梁人。

关于张耳,你必须了解的是:

1、张耳年少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

2、张耳的老婆,在回娘家碰到当时逃难的张耳后,于是和老公离婚,带着大量的嫁妆嫁给张耳;张耳用老婆嫁妆开始了他的仕途,官至外黄令;

3、张耳在做外黄令时也招纳门客,当时年轻的刘邦就做了张耳的门客;

4、和张耳有刎颈之交的陈余,和张耳一样都是大梁人,都是依靠老婆的嫁妆起家;和张耳、陈余靠老婆发家相比,刘邦只能去找寡妇曹氏解解自己的寂寞;

5、张耳的年龄应当比刘邦大3、4年左右;张耳的年龄应该比陈余大约十几岁到20岁左右。


张耳和陈余在陈胜起兵攻占陈县后就加入了陈胜的阵营。他们一共提出了三条策略:

1、不称王、只攻秦、立六国后策略。这个策略本质上就是自己种树别人摘桃子,自然不被陈胜所接纳。

2、北收河北之地。这条是扩地,被陈胜接纳了,却造成了张楚分裂为赵国的严重后果。

3、劝武臣称赵王。这条策略本质上还是第一天立六国后的策略,不过是稍有变通。武臣称赵王,让一心扩地的张楚国分裂,进而造成了陈胜军内部的不团结。

简单说,张耳和陈余的策略,对于陈胜的张楚国,是一个祸害,虽然非常适合张耳和陈余建功立业。

在张耳、陈馀二人的政治价值观里,皇帝+诸侯模式才是当时理想的治理模式。劝陈胜暂缓称王,北上收河北地,劝武臣称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实都是服务于皇帝+诸侯治理模式的这个终极目的。

按照张耳、陈馀的看法,陈胜应该先树立诸侯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秦朝势力,最后占据关中而称帝。

“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张耳、陈馀的政治理想。


张耳的价值观。从巨鹿被围时张耳对陈余所说的话来看,张耳是一个固执不变通的理想主义者。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
“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

在张耳看来,既然陈馀和他约定同年同日死,就应当履行诺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况在张耳看来,陈馀率军相救张耳有10%—20%的成功机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对陈馀认为大家一起死毫无益处时,张耳一方认为:既然约定同死,有无益处,管它那么多呢,践诺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后虑”。

楚汉争霸时,张耳一直是刘邦坚定的盟友,从不背叛刘邦。


历史哨声


张耳是秦末汉初之人。年轻的时候,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来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自己也能养门客了,还当了魏国外黄县县令。

刘邦未起事时,相交的“狐朋狗友”里,张耳也算一个,虽然时间不太长。秦国灭魏以后,听说张耳、陈馀是魏国大贤出千金捉拿张耳,五百金捉拿他好友陈馀。


二人于是一起跑到陈县,也就是后面陈胜、吴广起义进入的陈地。接下来不用说,二人肯定选择投奔起义军了。不过这俩不是安分守己的货,得知陈胜称王后,怂恿单独带兵出来的义军大将武臣也称王。张耳得做丞相,陈馀得做大将军。

后来武臣被叛将所杀,张耳带着没反叛的几万人跑了出来,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千辛万苦派人去陈馀处求援,陈馀来了句“如以肉委虎,徒尽亡军”,不来!幸好有项羽,打了场“巨鹿之战”,张耳才逃过一劫。脱困后的张耳,大骂陈馀,陈馀一生气,把配印接下来给他,张耳错愕了一下,还真不客气的收了。二人这仇也算结下了。


秦国灭,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张耳获封常山王。陈馀哪里能服气?到处跟人说:我跟张耳功劳一样,凭什么他封王,我封侯?项羽对我不公!于是去找叛楚的齐王田荣,请兵为他驻守南皮做掩护。有了兵马以后,陈馀就对张耳下手了。

张耳没打过陈馀,又跑去投了刘邦。后来跟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韩信为他请封赵王,刘邦允了。张耳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张敖继位赵王。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


司马迁把张耳和陈馀合在一起,写了《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其实这二人放在一起意义深远,也更能揭示人性。二人在贫贱时尚能同生共死,富贵时则各有计较。不过从结局来看,还是张耳更会审时度势。陈馀最后败死抵水上,而张耳选择刘邦跟随,最后称王,年62善终,那时也是高寿了。
我是热爱古代历史的现代创业人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张耳算起来,也是秦末的一个豪杰之士,交游广阔,但是能力有限,不过最后去世于刘邦分封的赵王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说到张耳,不得不说到陈馀,这两个好基友一起在秦末赵国的土地上“呼风唤雨”,“风起云涌”的。两人也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因“上一个厕所和一句话”,彻底翻脸。

(张耳)

早年,张耳和陈馀因为名气太大,被秦国通缉,两人一起逃跑到陈地当了“监门”。有一次,陈馀犯了点错,要被小吏鞭打,陈馀刚要反抗,被张耳按住了,张耳还对他说,意思大概是“小不忍,乱大谋”,陈馀便明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耳这个人还是有些“谋略”,并能沉得住气,可能是因为张耳当过信陵君门客的缘故。而陈馀的脾气,个性确实“直爽”了一些,这样的个性,也为日后的“反目”埋下伏笔。

陈胜吴广起义,两人便去投靠,然后到了赵地,辅助陈胜派出的武臣当“赵王”。不久,李良反叛,杀了武臣。陈馀打败赶走李良后,张耳和陈馀因为自己是“外地人”,又找了赵王歇来“领头”。章邯派王离来攻赵地,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所在的钜鹿,张耳人少粮少,苦苦支撑。而在钜鹿北面,刚刚招募了几万人的陈馀,却因为实力问题,迟迟不来支援。张耳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并请救兵,陈馀无奈,只好拨出五千人去支援。结果,张黡,陈泽带着五千人还没进城就全军覆没,这是张耳和陈馀误会的根源。

(由解救赵国演变成和秦军的大决战的“钜鹿之战”)

陈馀不亲自去救援张耳和赵王歇,确实很不够意思,毕竟一个是刎颈之交的好友,一个是名义上的领导,“忠和义”都说不过去。但是,秦军的王离确实不好对付,这可是名将王翦之孙呀。所以,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和燕,魏等国援军,都在做“壁上观”。终于,还是楚霸王牛逼,楚军发动了“钜鹿之战”打败章邯,大家才敢“群殴”王离,解救了赵王歇和张耳。

张耳和陈馀一见面,张耳就不断询问,张黡和陈泽的下落,陈馀解释了他们和五千援军全军覆没,但是张耳还是怀疑陈馀害死了那两人。有一次,陈馀被问烦了,就说:“你无非觉得我留恋兵权呗”。于是,解下印信推给张耳,然后去厕所解手和冷静去了。张耳楞了,但是手下宾客急忙说,这是好机会,快收了,张耳于是收了陈馀兵权。陈馀厕所归来一看,张耳和印信都没了,就明白了。从此,二人反目成仇。

(陈馀)

楚霸王分封诸侯后,张耳因为跟随入关,又善于交际,被封常山王。陈馀更是不平,于是借齐兵打败了张耳,张耳投奔刘邦。汉三年,张耳和韩信一起攻赵,攻破井陉,张耳杀了曾经的“好基友”陈馀。不久,张耳被封赵王,但是,两年后就去世了。

从这个张耳和陈馀一生来看,张耳有一定的谋略,而且善于交际,情商比较高,但是军事水平要一般。而陈馀是有一定的军事水平,打败过李良和张耳等,就是情商不高,政治素养也不足,当时刘邦要合作,居然提出“杀张耳”的条件,失去信义。而当初,关于援兵一事,完全可以寻找证据来说明,那时和张耳的关系还没有全面破裂,可惜性格能力如此“互补”的二人组,就因“去了那趟厕所”,最终反目了。


大飞熊ヽ骑士


史学达人把张耳的来历介绍地很细,足够了。我说一点对张耳的看法。

一是这个人确实有才,这个是公认的,他和陈馀两个,在当时都负盛名,有一定的感召力,能拉起队伍来,因此,也颇被刘邦看中,后来封张耳为赵王。

二是这个人眼光准。他一眼就看出刘邦非池中物,迟早天下是他的,因此,刘邦拉他入伙,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然后,立即和刘邦结了儿女亲家,巩固自身的地位。

三是这个人品性不错,忠诚度很高,这一点,体现在他儿子张敖身上。张耳死后,张敖继赵王位,手下一众人等让他谋反,被他坚决制止。赵相贯高,与人合谋刺杀刘邦,事泄,一干人被抓。张敖最终被释放,原因在于他真的没参与,虽然最后被夺了王爵,但留下一条命,这是关键。另外,因为张耳、张敖父子品性不错,所以,家臣的忠诚度也很高,家世能够绵延数代,张家是不简单的


衣赐履和金大妞


张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人(开封市)


参加过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张耳被封为常山王。

最后归属大汉,被刘邦加封为赵王。死后谥景王。


张耳也是从底层逐渐登上王位。贫穷艰难时诚信待人,但随着自己的身份逐渐提高,而渐渐的忘记和放弃了当年的初衷和信念。


左将军


张耳魏国名士,曾经是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

信陵君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家,思想家。能入他的法眼且被他看上的人。那至少都是拥有一门绝学的人,张耳此人确实不简单。后来信陵君死了,张耳不得不离开了。此刻,张耳的 大名已在民间传播开来了,离开信陵君的张耳开始过上了飘荡的生活。

这时候外黄县有一个富家女想要嫁给张耳。

这对于张耳来说如同天上掉了个大馅饼,正好砸在自己的头上。不过这个富家女结过一次婚,她嫌弃原来的丈夫太碌碌无为了,想离婚。富家 女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富家女的父亲正好有一个朋友,说我认识一个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名士。于是就把张耳介绍给了富家女,两人一见面,双方都比较满意。就这样张耳 抱得美人归,曾经四处飘荡的张耳终于有钱了。受信陵君的影响,张耳开始散尽钱财,结交江湖的奇人异士。

刘邦青年时就跟随过张耳,只不过到了秦灭魏后,大家又成了亡国之人。国家都没有了,小家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此,大家一哄而散,各自逃亡去了。

陈馀很早时就听说过张耳的大名,属于那种名副其实的死粉。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见到这个日思夜念的名流大咖。直到天下大乱时,他才有幸结识了张耳,向张耳求教各种问题。被张耳 的学识所臣服。自此,跟随张耳混迹在江湖乱世之中。

突然有一天,他们两个被朝廷通缉了,并且悬赏捉拿两人的金额高达一千五百金,张耳一千金,陈馀五百斤。可见两人的身价是多么的高昂。

张耳和陈馀既然是名士,当然就有本事不被秦兵抓到。他们两个选择了藏匿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陈县,此刻的张良也藏身在这里。陈胜把大本营也安札在这里。可见关键的时候英雄的眼 光竟然惊人的一致。这足以说明陈县真的是一块反秦的热土。

秦朝通缉张耳和陈馀的告示,贴满了陈县这个小县城的村头巷尾。奇怪是这些通缉他们的告示不是别人贴的,正是被通缉的要犯张耳和陈馀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到处粘贴的。

名士不愧为名士,他们深知贼喊捉贼这一招,在当时的乱世比东躲西藏强几百倍。你还别说,这一招一用果然躲过了秦兵的明追暗访。两人就这样逃过此次劫难。

总算安全了,既然共同患过难,再加上两个人的交情确实不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们两个人还杀了鸡,喝了酒,磕了头,拜了兄弟。共同喊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 同月同日死那种骗人的口号。

这句话真的是喊喊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巨鹿之战之后两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把当年喊出的口号全忘掉了,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当然这是后话,后面会讲到。

张耳和陈馀想到如今乱世,我们两个也都算是人才,总该做点事情,将来若是有机会的话,说不定也可以名留青史呢。

两个人一商量,就直接来到了陈胜的大本营,当时起义军就数陈胜的规模最为浩大。

由于张耳和陈馀的大名早就传遍了陈县的各个角落,关于他们两人陈胜也是早就有所耳闻的。一听张耳,陈馀要加盟自己的团队里来,陈胜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可是,几个人在一起没有多久,由于对于事物的看法不一致,他们就开始闹矛盾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陈胜觉得队伍有数十万之众了,在当这个将军有失自己的身份。他已经想好了自己称王。

不过,他还是想听听张耳和陈馀的意见。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话说到一半,张耳和陈馀就有意见了。

你这样干不行,革命才刚刚开始,你就急于称王。这样做对自己是极其不利的。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你都要称王了,大秦还不收拾你才怪。反正两人是死活不同意。

陈胜心想,只是问问你们而已,没想到你们意见那么大。不过,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反对无效。

这时候张耳,陈馀感觉总是待在这里又不受陈胜的待见,挺没劲的。陈馀就给陈胜讲:“我早年在赵地游历过很长时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你不如分我一些人马。让我去此地 开展一个根据地,我们来共同打击大秦吧。”


史学达人


一.秦汉时期张耳是一代名士,贤能待客、客交千里,声望远播久远,其内心有雄天之志,淹于世间而等待时机,先依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门客立命,后而在外黄(现河南民权)一带寻觅生存的博弈点,他一生最大的天命是交结了天予贵人刘邦,当时刘邦也是慕名张耳的贤能与张耳有过交往,在司马迁的《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张耳与陈馀以刎颈之交的情谊来说尽二人的感情历程,即个人恩怨在势利面前苍白的表露尽显无虞,势利倾夺、隙末成畔,张耳,虚妄大于实际、心机藏于心底,而欲望待机勃发,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

二.张耳在世间以民望之道可以做为人的贤能取信于民间的里间巷道,但是到了秦汉大势、群雄逐鹿的时代张耳的心底欲望才越见博大,在势利面前他显露出了个人的野心与欲望,甚至顾不上与陈馀的刎颈之交之情谊的绝世之交!在世人眼里张耳最大的投机是败了陈胜的辉煌事业的大局,当时陈胜派张耳等一干人夺取赵地,而后命令他们向西进发,与吴广他们入关合力攻取咸阳,就在此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张耳竟以私心惑乱其势,没有响应陈胜西去入关攻取咸阳,而是留在赵地寻觅时机称王,直接坏了陈胜的辉煌大业,败亡了义军的大事,可以说张耳在此时为了自己的私利其做法可恨至极!败大局者张耳也!

三.张耳到了后来依附于刘邦的势力杀了曾经的刎颈之交的陈馀坐上了梦寐已久的赵王之爵位,野心与欲望可以说都得到了实现,但是,杀了断头不悔的朋友、坐上赵王宝座后不足二年而亡故,好日子没有来得及尽兴,就完矣,是天意?还是命里注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