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沒有跑,八國聯軍敢不敢殺慈禧太后?

胖胖日記


我認為,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沒跑,八國聯軍一定會殺慈禧太后,並讓光緒掌權的。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當時的列強視慈禧為挑起戰爭的元兇。

在列強看來,慈禧率先向十一國宣戰,挑起了戰爭,並下令攻打各國使館,破壞了他們定下的規矩。因此列強們將慈禧視為頭號戰犯,肯定希望殺死慈禧,炫耀自己對中國的佔領。

事實上,在戰後的談判中,列強提出的一個條件就是處決戰犯,而戰犯名單上第一名就是慈禧。只是在李鴻章的一再堅持下,列強才把慈禧的名字從名單上拿到,而名單上的大部分人,都被處決或賜死了。如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均定斬監候罪名;莊親王載勳,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均定為賜令自盡。

這說明列強確實想殺慈禧。

第二,列強同情光緒,所以希望扶持光緒親政。

在列強們的眼中,光緒推行維新運動,能讓中國富強,符合他們的在華利益,而慈禧頑固保守,只會讓中國繼續貧弱。因此他們同情光緒,希望光緒能執掌大權。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一向侵略掠奪中國的西方列強會那麼好心地希望中國富強?其實此中的道理不難理解:列強確實在掠奪中國的財富,但那也要中國有財富可掠奪才行啊。列強並非好心,而是希望中國能積累更多財富供他們掠奪。

其實只要分析列強歷次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明白了,列強們最關心的是什麼?是開放通商口岸,打開國門。當時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無不是以商業立國,大商人決定著國家的政策,他們迫不及待地希望打開中國這一巨大的市場,把自己的商品傾銷到中國去,賺取巨大的利潤。

然而當時的中國,一方面是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自給自足,一方面人民貧弱不堪,哪裡有錢去買西方的商品呢,更別提西方的機器等生產資料了。

當時的西方列強們認為:“在東方海上發生的新的東方問題,不是由於中國的強大,而是由於中國的衰弱。”他們並不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自己的地位產生威脅,因為在列強看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時的列強們極力慫恿清政府“借法自強”,希望清政府向日本學習,在他們的幫助下維新變法。當時的洋務派不論是訓練新式軍隊、舉辦軍事工業、興辦民用企業,以及派遣留學生及使團出國等,無不得到了列強們的支持和幫助。

光緒皇帝由於發動戊戌變法,在列強眼中是維新的代表,因此收穫了列強們的同情。而庚子事變的起因,也是慈禧想廢黜光緒,另立大阿哥,招致了列強們的反對。那些支持大阿哥的宗室們謊稱列強要逼慈禧還政於光緒,才引起了慈禧的怒火,並向十一國宣戰。

因此,如果慈禧沒有帶著光緒逃往西安,列強們一定會殺了慈禧,並扶持光緒的。


參考資料:王承仁,柏峰.《論洋務運動失敗明治維新成功與西方列強的關係》,《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夢露居士


太敢了。慈禧若不跑,必死無疑。

為什麼我敢把話說得這麼絕對呢?因為後來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議和時,八國聯軍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殺掉義和團的罪魁禍首。誰是義和團的罪魁禍首呢?就是慈禧。

義和團剛鬧起來的時候,包括李鴻章、榮祿、張之洞等人在內的諸多老成持重之臣都是反對的。但慈禧因為肝火太大,不顧重臣們的意見,選擇了支持義和團。於是,才有了義和團的發展壯大。

當然,在議和的時候,作為慈禧的心腹重臣,李鴻章當然不會答應洋人“殺慈禧”的條件。在他的虛與委蛇之下,慈禧才算保住了一條老命。

洋人為何如此痛恨慈禧呢?這要從八國聯軍侵華的起因說起。

八國聯軍侵華,有兩個直接原因:第一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所殺;第二是慈禧下令攻打各國駐華使館,並一口氣向十一國洋人宣戰。

這兩件事的根子,都是慈禧。

說句不好聽的話,大清國被八國聯軍佔了北京城,純粹是自找的。

其實,慈禧和洋人的積怨已久。

對於戊戌變法,洋人是支持的。但是,它最終被慈禧扼殺,並且囚禁了光緒皇帝。從此此,洋人就站在了光緒一邊,反對慈禧。

慈禧想廢掉光緒皇帝,洋人就宣稱不承認其他皇帝;慈禧想弄死光緒皇帝,洋人就定期給光緒檢查身體;慈禧想抓住康有為砍他的腦袋,洋人就保護康有為。

慈禧的性格多麼剛強啊,這樣被洋人綁著手腳,她心裡肯定很不爽。恰好趕上義和團的爆發,於是她腦袋一發昏,就把事情弄大了。

結果洋人一出兵,慈禧只好跑路了。從此之後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跟洋人叫板。


趣談秘史


多謝網友“情哥哥167354633”邀請回答。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一件事。慈禧還是咸豐小老婆(貴妃)的時候,具體來說在186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咸豐皇帝要逃往熱河避難,慈禧站出來阻止。她也許覺得老公不是男人,也許認為首都不容玷汙,力勸咸豐留在北京,領導官兵堅決抵抗。當然了,咸豐沒聽她的,還把她訓了一頓。

慈禧當年為何如此愛國不怕死?30年之後,面對八國聯軍,她為什麼又怕死得要命?

年輕人更有冒險精神,當年的慈禧很年輕,而且閱事不多。她之所以勸咸豐留在北京,主要是因為她不是皇帝只是一個貴妃,不用考慮太多因素,從樸素的愛國愛家情感出發。到了八國聯軍侵華就不同了,此時慈禧以“老闆娘”的身份向八國宣戰,是戰敗的最大責任人,如果被洋人活捉,丟面子事小,丟腦袋事大。除了怕丟掉性命,她還怕丟掉另一件擁有了幾十年的寶貝——權力。只要逃跑,“留得青山在”,這兩樣東西都可以回來。

如果慈禧沒有跑,或者跑得不快被抓住了,八國聯軍敢不敢殺她?

我的答案是“有何不敢”。地球缺了誰都轉,清國缺了誰也照樣運行。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沒了慈禧,不是成立領導機構照樣統治嗎?當年咸豐逃跑留下恭親王奕訢善後,慈禧逃跑也留下李鴻章等善後,其實是學當年咸豐皇帝。在這個時候,她可能理解了當年自己老公為什麼要跑——作為一國之主,沒必有留下來冒險。

當然了,敢不敢與會不會是兩碼事。外國人與中國人的思維不同:如果是中國人殺進別國首都抓住對方的頭,多半會殺掉,以免其成為敵國軍民反抗的旗幟。但外國人的想法不同,他們想要的主要是利益而不是土地,親自統治中國人(數量太多素質又低)覺得太麻煩,不如找個代理人,自己樂得清閒。

假設的歷史問題,答案比較開放。個人認為,八國聯軍如果抓獲慈禧,敢殺但不會殺,而是會通過慈禧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腦洞大開的歷史


最好還是跑出去避避風頭吧!我們都知道1在中國民間流行者老子打兒子,兒子一定要跑的故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老子哪裡有真正的想打兒子的,話趕到那裡了,事兒辦到那裡了,抹不開了,難免幹仗,但老子打兒子,打在兒子身上,疼在老子心裡,聰明的兒子做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避其鋒芒,不挨死打,等大家都消了氣再回來就是了!

這晚清慈禧太后與八國聯軍的關係基本上就處到老子與孫子的地步,八國聯軍是老子,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晚清政府為孫子。


但是這種來自於孫子的關係還不是親的,不是血緣關係的那種,就這樣式的,你指著八國聯軍手下留情,基本上沒門。

慈禧太后要是不跑,說不定連階下囚的機會都難得,直接就死在八國聯軍的鐵蹄之下了,即使僥倖保命,也必然淪落為階下囚,受人凌辱。

哪一種結果對於晚清政府來說,都是不堪其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跑,避開八國聯軍的鋒芒,不與其直接交鋒,為雙方的斡旋談判爭取時間。

很難想象一個正在氣頭上的人會坐下來冷靜的聽慈禧太后解釋,對慈禧太后來說,那就是跑跑更健康,跑跑能保命。


因此,假如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真沒跑,真有骨氣,那不是八國聯軍敢不敢殺慈禧太后的問題,沒聽說過激情殺人嗎?當初八國聯軍搞事情,可是慈禧太后挑的事,害的洋人吃了不少苦頭。

真說不定誰摟不住火,就把慈禧太后突突了!


歷史三日談


沒有敢不敢,只有需不需要,答案是不需要,留著太后好吃好喝供著,不然誰來保證賠款、協議的執行呢?

說白了,列強需要一個在華統治的代理人,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慈禧已實際掌控大清國40年,列強的在華利益是得到了一定穩定保障的,不然大清國活不了那麼久。大清和洋人是彼此扶持、一起協作的關係。

中國太大,歷史悠久,人口龐大、國情複雜,沒有哪一個列強能單獨吞下中國,所以大家只能一起瓜分中國,各佔一塊地盤,但直接統治中國人民太麻煩了,洋人們就需要一箇中間商、代理人,大清國是個不錯的對象。

至於如果殺慈禧扶持光緒,那也不可能,光緒太年輕了,過於激進的維新運動早就讓他失去了官僚、貴族、士子等中國廣大統治集團的信任和支持,貿然被扶持上臺,雖然根正苗紅,但沒有可靠的執政班底,靠康有為等一幫“逞口舌之勇”的人,政令能出的了北京城就怪了。洋人不可能扶持這樣的皇帝上臺。

老太后畢竟掌權這麼多年,整個滿洲貴族體系、官僚體系、中上層還是比較聽話的,雖然東南、南方地區的漢族大員們已經開始不怎麼聽話了,但是整個中國還是認老太太這個權力中心的。


雲中史記


我們先來看看八國聯軍為什麼要打到清朝來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出現了義和團運動,這些人的存在侵害了列強的利益,而且清政府其實是支持義和團運動的,指望清朝來消滅義和團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們當然要自己動手,給大清看看他們的實力,起到一種震懾的作用。

義和團當時的口號是撫清滅洋,一直是在抵制洋貨這等於是在列強對抗,清政府又一直是一種支持的態度,這肯定需要自己來解決了,說白了八國聯軍就是為了利益才出兵的,那麼八國聯軍敢不敢殺了慈禧呢?答案是敢的,因為慈禧死了還有一個光緒呢,可是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殺了慈禧。實際上仔細去看看歷史,八國聯軍完全不可能殺慈禧的。

八國聯軍完全是為了利益來的,如果慈禧不跑,那麼慈禧必然會淪為他們的俘虜,而他們給出的條約肯定會更加的苛刻,而慈禧也肯定會籤的,因為不籤的話,他們大不了殺了慈禧,讓光緒掌權,反正是誰統治都無所謂,只要有利益就行。

慈禧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她逃跑的時候帶上了光緒,試想一下假如不帶光緒,或許等她回來的時候就沒有權利了,洋人完全可以扶持光緒的。說白了洋人敢殺慈禧,可是卻不會殺慈禧的。當然這一切都說不準的,萬一當時那些洋人看不慣慈禧,說不定還真的殺了,這可不是好事,有人可能認為慈禧這樣禍國殃民的人,死了最好,可是慈禧是有手段的,光緒如此的軟弱無能,當了洋人的傀儡,恐怕是百害無一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慈禧太后要是沒跑或者跑的不快被抓住,八國聯軍殺她沒商量。

理由有三,

一,八國聯軍侵華的起因就是慈禧排外保守政策。

庚子國變的起因要一步一步來倒推。


1,八國聯軍侵華不是不請自來,而是慈禧很狂妄的向十一國宣戰。可笑的是,準備了十二份宣戰詔書,十分尷尬的情況下,英國作為列強之首,收到了兩份詔書,另外十個世界強國人手一份。

2,慈禧向全世界宣戰的原因是列強幹涉慈禧囚禁光緒的行為。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失勢,維新派被排擠。顢頇的滿人完全不懂外交,把列強敦促光緒掌權的照會理解為列強趕慈禧下臺。

3,慈禧向全世界宣戰的底氣是對中華道德文章(徐桐剛毅為代表)和義和團戰鬥力的高度自信。即使戰爭爆發後,他們依舊編造“廊坊大捷”等謊言欺騙慈禧。

4,列強要求慈禧還政光緒的原因是聽信了康有為的政治宣傳。康有為說,光緒帝是有道明君,對西方友好,傾向改革政體和對外開放,符合西方利益;慈禧盲目排外,閉關鎖國,貶斥進步人士。

也就是說,和李鴻章和談前,讓慈禧去死,讓光緒上位是八國聯軍的既定策略。

二,殺掉慈禧更符合列強利益。


抓到慈禧,殺掉慈禧就可以立光緒為皇帝,請戊戌政變後被打壓的維新派掌握實權。這些人,肯定會對列強予宇欲求,更大程度來賣國。

有人不信?那我告訴你,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前夜,譚嗣同強逼袁世凱帶兵圍園殺後,同時康有為拜訪伊藤博文,想依靠日本力量扶光緒正位。

戊戌變法期間,大量詔書和改革等同兒戲。其中一條就是,請伊藤博文當內閣總理,全權掌握清政府內政外交大權。如果慈禧真的死了,這些宵小之徒還不知道怎麼賣國呢!

當然,海外搞革命的那些人,恐怕也支持賣國換取改革機會。同盟會和黑龍會的關係,南京臨時政府割讓那些國家利權,請自行百度。

三,殺掉慈禧不會造成中國混亂,會促進中國更快速和徹底的近代化改革。


對於列強來說,種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情況下,要分割佔領中國,完全不可能。典型例子是,列強對慈禧政權的攻擊,僅僅侷限於直隸一地。因為包括兩江,閩浙,兩廣,湖廣等其他地方几乎全部不奉召反而和列強媾和,這就是“東南互保”。

李鴻章人生的最後一年,因為對慈禧的知遇之恩,運用高超的外交手段把慈禧從戰犯黑名單裡面抹去了。

後來慈禧的戰犯名單裡,從親王,軍機到督撫,都沒逃過一死。慈禧躲過辛丑這一劫,難怪說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

如果李鴻章早死一年,慈禧必死無疑。


歷史知事


殺不殺是一回事,清朝亡國與否是另外一回事,但兩件事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件事,我覺得,如果慈禧太后因為某些留在北京,被八國聯軍活抓,大清也就算亡了,另外,落入洋人控制的大帝國局面將會變得非常複雜,中華民族很可能被亡國,然後各地武裝力量的掌控者將會各自的反對各國列強。

八國聯軍雖然裝備精良,但人數並不多,其失敗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清政府的猶豫不決,和帝國後期軍事處理效率的低下,義和團之人雖愛國,但並沒有看清清政府的真面目,而清政府用義和團來抵制洋人,顯然沒有打好算盤,我們先來看一下八國聯軍的人數情況, 1900年8月3日,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有8000人,第二是俄軍,4800人,第三是英軍3000人,第四是美軍,2100人,第五是法軍,800人,第六是奧地利軍,58人,第七是意大利軍,53人。當時,還有7000名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作戰的有18811人,就這麼點兵力!後來,八國聯軍增到了幾萬,那是他們打通州、打保定、打張家口,他們觸角伸得很遠,那是佔領北京後,重新調來的軍隊,當初攻下北京的只有1.8萬人。

義和團裝備差,清政府並沒有給足支持,雖然明面上支持,暗地裡卻把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般的存在,恨不能處置而後快,後來義和團失敗了,慈禧太后跑了,為了討好洋人,發佈的政令便是嚴懲義和團,可憐一群義士,就這樣被晚清政府出賣了。

如果慈禧太后沒有離開北京,光緒帝肯定也沒有離開,那清王朝的統治者會成為空白,這個先不提,我們來想一下,慈禧太后未離開北京會做什麼?自盡是不可能的,只有被活抓,但是八國聯軍不敢殺她,因為慈禧太后當然已經是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代言人了,慈禧太后被抓後會怎麼樣呢?這裡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寫一種最大的可能性吧,投降,並答應一切喪權辱國之條件,可能會提前簽署加強版的《辛丑條約》。

而這樣一來,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清政府象徵的公信力名存實亡,大清,如此,也便亡了。





流光雜影




他們當然敢了,可是在政治上,這不是簡單的敢不敢的問題,這是會不會的問題。

慈禧作為晚清的實際掌舵人,在中國呼風喚雨,可是在國際上可沒什麼影響力,當時的洋人甚至只認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前,日本便指名道姓要求清政府的代表必須是李鴻章,不然不談,好像只要是李鴻章籤的條約清政府便沒有機會賴賬似的,還真是如此,因為李鴻章已經堪稱晚清的“簽約專業戶”了,那“送錢”信譽簡直妥妥的。李鴻章曾作為清政府的使臣歷訪歐美國家,經常在各國政要面前露臉,說難聽點,很多洋人是隻知中國有李鴻章,不知有慈禧。






1898年,已經親政的光緒仍然處處受制於慈禧,於是在康、梁的鼓動下發動戊戌變法。後來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於瀛臺,康、梁逃亡日本,仍然沒有解恨的慈禧企圖廢了光緒,最終因為遭到洋人的反對而不得不放棄,慈禧因此記恨洋人。1900年,義和團運動已經呈現難以收拾的態勢,進逼北京,同時義和團的存在也損害了洋人在華利益,於是洋人聯合起來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這時的清政府可謂是受制兩頭,義和團的運動口號是“扶清滅洋”,如果清政府對付義和團,那以後誰還肯給清政府賣命?清政府可謂是進退兩難,說實在話,慈禧的想法肯定始終是剷除義和團,只是為了清朝統治的穩定,加上舊恨,導致慈禧選擇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意圖挫挫洋人的銳氣。

洋人也怒了,我讓你對付義和團,你竟然敢將槍頭對準我!看我不好好拾掇你!於是,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嚇得只好跑路。



清朝不僅有太后慈禧,還有皇帝光緒,即是說,慈禧對於清政府是很重要,可是在洋人看來,慈禧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個選項罷了,如果慈禧沒了,他們仍然可以選擇光緒,光緒為了鞏固位置,仍然會成為他們利益的代表,他們只要保證中國的基本盤不亂便可以了。因此,當時已經違背了洋人意願的慈禧,對於洋人而言,那便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了。

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洋人原以為洪秀全更適合當他們在華的利益代表,轉頭便拋棄清朝,然後笑呵呵地抱著洪秀全的肩膀說,兄弟,我們支持你!等洋人發現洪秀全是“掛洋頭賣狗肉”的時候,便又立刻拋棄洪秀全,將慈禧抱在懷裡了。這說明什麼?洋人是看誰的價格便宜便上誰的床!



如果慈禧沒有跑路,洋人會殺慈禧嗎?

答案是否定的,洋人當然不會殺慈禧,最多隻會嚇嚇她,讓這個醜陋的老太婆以後再也不敢對他們說不了。慈禧控制晚清政局幾十年,論實力和影響力,有誰能比得過她?如果說有,那隻能是光緒了。但是,光緒曾經發動戊戌變法,說明他也許會有富國強兵的想法,可是對於洋人來說,他們是想看到孱弱不堪的中國,還是想看到逐漸變強的中國?他們做夢也不想出現第二個明治維新了。光緒對洋人來說,充滿著不確定性,不像慈禧,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們已經知道怎麼拿捏慈禧了。慈禧顯然是洋人最好的選擇。

此外,如果洋人真的殺了慈禧,必然會引發清廷以及國人對洋人的忌恨,這是不可避免的,也許光緒會很高興,可是他也不得不想辦法給慈禧找回點面子,或者說給清廷找回點面子,洋人也不得不給清廷臺階下,否則以後他們在中國怎麼混呢?這事洋人可不願意幹!既然如此,當然不可能殺慈禧,然後重新選擇代言人了,只要讓慈禧害怕,讓她乖乖地服從自己,好好地籤幾份條約,好處到手便可以了。


吾與吾國


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沒有跑,八國聯軍敢殺了她,然後再立一個聽話的皇族子弟為皇帝,又或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軍,使中國成為西方國家一樣政體的國家。外族攻殺中原皇朝的帝王,並不是一個孤例,古已有之。八國聯軍殺了慈禧太后也明正言順,一則是雙方處在戰爭狀態;二則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是八國的敵人。

慈禧太后作為晚清的實際掌權人,能力與大局觀遠不能跟秦宣太后,唐武則天皇帝相比。慈禧太后認為中華勢強,視天下列國為蠻夷,不清楚清朝的實際能力,居然向八國同時宣戰。另外又認為滿族的皇家利益高於中國的主權,賠錢割地一點兒也不心痛。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太后棄國西逃,皇家衛隊不堪大用,選用了一個私家鏢局護送。沿途聽聞八國軍強,義和團戰之不勝。於是太后下旨,清軍剿滅義和團,由李鴻章去與列國議和。太后給李鴻章的底線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西周時期,申國聯合西戎攻入鎬京,戎人趁亂殺了周幽王,一國之王就這樣死在亂軍之中。北宋時代,金國攻入宋朝都城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雖然沒有殺二帝,但是二帝客死北國。歐洲各國戰爭,也有殺王的先例:法國路易十六皇室被全部斬首於市,沙皇俄國的君主最後也被亂刃捅死。故八國聯軍是敢殺慈禧太后的,而太后也知此理,故提前逃命。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注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