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傳統儒家文化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在為茶道注入中庸仁禮思想的同時,也為不同的茶人塑造了多樣的人生。

佛教思想體現在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茶中體味苦寂,在茶中融入佛理禪機。

道家學說講究對生命的熱愛,對永恆的追求,其崇尚樸素、自然、真美的理念為茶道賦予了靈魂。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時代,它作為一種精神,在不同朝代的變化發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生命力。儒家思想的特點是無處不在,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使人們在飲茶中也能交流思想,增進感情。

茶道與傳統儒家文化

有人說,中國人的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和陸友好、不卑不亢、執著持久,這話說得頗有些道理。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儒、釋、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佛教以青燈伴茶,在孤寂中明心見性;道家的若飲是為了避世超塵。

但是在各家的茶道文化精神中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和諧,平靜,實際上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仁禮。在儒家學說中,“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無不足的理想狀態。

“中”是指天下的正道,“庸”是指天下的定理,因此又可以說,“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北宋・程顧),也就是說不偏於一方,不改變常規的行為即為“中庸”。

茶道與傳統儒家文化

孔子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的名言,事實上也是在強調肆無忌憚、不遵循“中庸”原則,是小人所為;只有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中府”的規範,才能稱得上是個君子。

儒家學說以中和為常道,認為適中是事物的最佳狀態。儒生們將這種思想引入到茶道之中,認為茶事活動的環境和所使用的器物應當“樸實古雅去虛華”,從事茶事活動的心態應當“寧靜致遠隱沉毅”,泡茶的方式應當“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

主張在品飲的過程中營造和諧的氛圍,通過品茶活動清醒地審視自己,認識他人,溝通思想,增進友誼。

這種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的心態,賦予了儒家茶道精神歡快的格調,而各家茶道精神差不多都是以“中庸”的思想為前提的,因此歡快的格調也就成為了中國茶道文化的主旋律。

事實上,在民間的茶禮和茶俗之中,儒家茶道寓教於飲、寓教於樂的歡快精神體現得更為明明顯。儒家思想的基礎,由“仁”和“禮”共同構成。

茶道與傳統儒家文化

“仁”是道德原則,是內在人格;“禮”是倫理秩序,是外在涵養。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孔子以及其後的孟子都曾經用房屋的門來比喻“禮”:唯有通過“禮”這道門,人的本質,即“仁”,才能得以在社會上實現;也唯有通過“禮”這道門,“仁”才能由內在的人格轉化為外在的涵養;而只有內在的人格轉化為外在的涵養之後,“仁”這一人格才真正完整。

也就是說,“仁”是一個人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所必備的人格,而“禮”則是這種人格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唯一的方式,也是這種人格自我完善的唯一方式。

“禮”的含義相當廣泛,它既是指微觀層面上的家人、鄰鄰里、朋友、同僚乃至陌生人之間的親和禮讓,也是指宏觀層面上的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陸、友好和相互包容。

中國人看重的尊老愛幼的傳統以及兄弟情、夫妻情,朋友情,都都體現著“禮”的思想;“以茶待客”的茶道文化也同樣是“禮”的思想的具體體現。“以茶待客”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茶道與傳統儒家文化

有客來,奉上一杯熱茶,是對客人的極大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以茶相送表示情誼。宋人《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地人被欺凌,必會前來救助。

如果有新來的外地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都會前來獻茶湯,或者請人到家中吃茶,這叫做“支茶”,是表現友好和關照的意思。

後來南宋遷都杭州,又把這種優良傳統帶到了新都。《夢梁錄》中記載:“杭城人皆篤高誼………・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相助事,遺獻湯茶…相望茶水往來………亦睦鄰之道,不可不知。”這種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民間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在現代社會中,茶依舊是待客交友中表達深情厚誼的重要工具:顧客走入賓館飯店,方一落座,便會有服務員倒茶相迎;社會團體成員座談,彼此以茶相敬;機關單位新年之際的茶話會上,領導會用茶慰勞辛勤工作了一年的下屬。

茶在廠礦企業、社會團體、國家機關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茶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際、國內的茶文化研討會競相舉辦,既為各地、各國的茶人們交流心得、溝通信息提供了方便,也為相關行業的貿易往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還加深了各地、各國的茶人們的友誼,對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