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茶味人生

儒學是中國的主體文化,品味人生是茶道與儒學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啜苦可勵志,咽甘思報國”;有人品茶“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有人品茶“茶煙一榻擁書眠”。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儒家與茶道的關係可謂是道心文趣兼備,將二者複雜的關係進行梳理,可大致概括出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即憂患人生、隱逸人生、閒適人生。

儒家的優患意識根深蒂固,對中國茶道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早在唐代時,盧仝在《茶歌》中寫道:“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命官的蔡襄在監製貢茶時,希望試茶用的一池清水能化為雨露甘霖,酒向人間,使天下百姓都能喝上好茶,這正是表現了儒家所提倡的大愛。

儒家的茶味人生

儒家歷來提倡大丈夫“達”則居廟堂之上,大展宏圖,兼濟天下“窮”則歸隱於江湖,茶酒自娛,獨善其身。因此,對於大多數儒者來說,隱逸是一種無奈,卻也是一種追求。在隱逸生活中,茶是儒者忠實的伴侶。

茶能夠消解隱逸者心頭的怨氣。以茶釋怨,比借酒澆愁好得多,因為酒過於濃烈,雖然能夠得到一時之快,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不但無法釋怨,而且有傷身體。

而通過飲茶,則可以讓平生的不快都隨著淡淡的茶香,在不知不覺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茶是生長在深山幽谷間的珍木靈芽,它的天賦秉性是野和幽,這和隱逸有著天然的契合之處,可以說茶正好和隱者的性格相近,因此歷代隱者都將茶視為知己好友,對茶鍾愛有加。

儒家的茶味人生

除了野和幽之外,文人隱士們還特別注重茶的香氣與韻味,比如名列“揚州八怪”的汪土慎曾寫道“清愛梅花苦愛茶,好逢花候貯靈芽”、“飲時得意寫梅花,茶香墨香清可誇”、“一甌苦茶飲復飲,日日啜茶寫梅花”,極言茶的香氣之清。

人稱“梅妻鶴子”的宋代詩人林逋在《烹北苑茶有懷》中寫道:“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人間絕品應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令茶的高雅之韻一覽無餘。茶的野、幽、清、高是歷代隱士品格風範的標識,同日時也成為了他們們在隱逸生活中追求的意境。

儒家的茶味人生

儒士茶人在品茗中還追求著閒適人生,就是放棄或者暫時淡忘了對人生終極目標的追求,卸下心中時常湧動的期待、渴望、焦慮、憂患等精神負荷,充分享受人生,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暫時的平靜與自由。

閒適人生是為了在苦澀的人生中品味甘甜;在勞累的人生中偷得浮生半日閒;在漫長的人生中,製造一種雋永的情調,讓生活多一些情趣。

閒適人生要求人們在世俗的生活中創造出飽含詩意與哲理的人生境界,表現為苦中有樂,苦中作樂,苦中能樂,而達到這種境界的途徑之一就是品茶。

儒家的茶味人生

茶、詩、琴、酒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總結出的閒適人生四大伴侶,茶居首位,足見茶對於閒適人生的重要意義。儒士們品茗清談、品茗賞月、品茗對弈、品茗練字,從未停止過在茶中尋求閒適人生。

儒學茶道還以“清”為美,這也昇華了中國茶道的美學意境。唯有清於俗塵、清於高潔、清於香馨、清於明哲、兩袖清風、清心寡慾,方可脫逸超然,感受自然,寄情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