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平仄”是什么意思?

菩提树下坐一僧


平仄,指字词音调。古时分平、上、去、入。平即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现在普通话中,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一、二声;上、去声即三、四声;入声已消失(在一些方言中保持有,多在南方方言中),普通话中多派入了第二声中。

诗词中平仄,简单的说,按“替”的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进行。当然还有“粘”的要求以及禁“三平尾”等要求,再结合韵脚的限制,基本上从第一句就确定了整首诗的平仄形式!

举例:春夜喜雨 唐 · 杜甫

好雨知时节,仄仄平平仄(节,古入声)

当春乃发生。平平仄仄平(发,古入声)(韵)

随风潜入夜,平平平仄仄(粘,即与第二句平仄形式基本一样。因本句为非韵脚句,尾字必须仄,那么就确定了其形式为“平平仄仄仄”,诗中忌三仄尾,故第三字变通为平,形成标准的“平平平仄仄”格式。)

润物细无声。仄仄仄平平(韵)

野径云俱黑,仄仄平平仄(粘)(俱,古平。黑,古入声)

江船火独明。平平仄仄平(韵)(独,古入声)

晓看红湿处,仄平平仄仄(粘)(首字可平可仄。看,古可读平声。湿,古入声)

花重锦官城。平仄仄平平(韵)(首字可平可仄。)

所以,对格律诗的格式不必硬记,其平仄只要记住以下规律即可:1,单句尾字已确定(看作者自己,若用平声韵,则二四六八句尾字平声,一三五七句尾字仄声,反之亦然。首句分入韵和不入韵情况定。一般,诗押平声韵)。2,单句中两两平仄交替,第一句起首(第一二字,主要是第二字)一旦确定平仄,结合韵脚及下面将论及的要求,则全诗平仄格式即已确定!3,单句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可变。4,单句禁三平尾,忌三仄尾。5,单句忌“孤平”。6,单联中(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上下句对应位字平仄相反(以偶位为准)。7,“粘”的要求,即上联尾句与下联首句平仄格式相同。

举例:五言绝句,一般首句不入韵,则确定了尾字为仄,若仄起,则首句确定为

中仄()()仄

按246分明和替的原则,2已确定仄,那么4必须平。则为

中仄()平仄

现在分析,3位是可变的,若用平声字,形成“中仄平平仄”,为合律;若用仄呢?“中仄仄平仄”,就与第一字有关,若第一字为仄,形成“仄仄仄平仄”,犯“孤平”(有争议),不合律,若首字平,“平仄仄平仄”小拗,不算出律。按完全合律的格式

中仄平平仄

往后演绎。同一联中第二句偶位必须与前一句相反,则为:中平中仄平(韵脚,尾字平)。1、3位不同时为仄时合律。我们看同时为仄时的情形:仄平仄仄平!犯孤平(除韵脚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且不与韵脚相连)!故其合律的格式有以下三种: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以第一种为正格。

那么第一联即已形成(按正格列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继续演绎:第三句(第二联首句),粘!即与上句平仄相同,但不入韵,尾字必须仄。则为:中平中仄仄。已确定了的有三字,245。若3仄,则形成“中平仄仄仄”三仄尾,忌!故3位必须平!形成

中平平仄仄

再第四句,与上句相反,则2、4位分别为“仄、平”。本句入韵,则尾字平。则:中仄中平平。若3位平,则形成“中仄平平平”,三平尾!故3位必须仄!

中仄仄平平!

整首诗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括号里为合律的变格。有兴趣的朋友可按这思路去推理、演绎。写出来复杂,因为要将概念和逻辑(推理)说清楚,实际上记住前提(限制条件),即可推理出来。一旦真正弄通了,就很清晰,不必去背各种格式(本人现在都不知道或说没记住到底有几种格式)。

其它格式,照理可推。律诗,七言绝句均同理。有兴趣将本例中变换成平起(仄收):()平()仄仄,试着推理下去。

对初学者,建议别去理会“拗救”。以上原则(限制条件)已包含了所谓“拗救”(本句拗救)。个人认为,“拗救”是个伪命题!出现必须下句来“救”的所谓“拗”,就不是“拗”的问题了,就是“出律”了,或说“破律”了!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硬要往格律诗规矩上靠,说是下句把上句的“拗”救了!就觉得太勉强了!(本人较性情,说的观点不一定对哈,仅仅是说我就是这样的感受的就说出来了。别笑话老普!)

至于词,没普适规律,不谈了!

与大家探讨学习!


普穑斋


平仄是中国古诗词的一个特色,现代分辨平仄,简单来说就是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人疑惑,为什么“桃”跟“及”是仄而不是平呢?

这是古仄音,古代的口音跟现在不太一样。


诗梦零号铺


平仄就是为了诗词在颂读和歌唱中的节奏需要,而根椐汉字的四声(平、上、去、入)来排列每个汉字在诗词句子中的位置。如:汾上惊秋(苏颋)

北风吹白云(仄平平仄平),

万里渡河汾(仄仄仄平平)。

心绪逢摇落(平仄平平仄),

秋声不可闻(平平仄仄平)。

再如: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十仄平平),

凭栏处(十十仄),潇潇雨歇(十平十仄)。

抬望眼(十十仄,仰天长啸(十平十仄),

壮怀激烈(十平十仄)。

三十㓛名尘与土(十仄十平平仄仄);

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平十仄平平仄)。

莫等闲(十十十),白了少年头(十仄仄平平)。

空悲切(平平仄)。

靖康耻(十十仄),犹未血(平十仄);

臣子恨(平十仄),何时灭(平平仄)?

驾长车踏破贺三山缺(仄十平十仄仄平平仄)。

少壮饥餐胡虏肉(十仄十平平仄仄);

笑谈渴饮匈奴血(十平十仄平平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十十十十仄仄平平),

朝天阙(平平仄)。(注:十号代表可平可仄)

无论是做诗,还是填诗,对现代人来说都是较烦琐的。如果你想抛开这些去做诗填词也是可的,但千万不要自称是格律诗,或称是什么词牌。

也许,这些东西只能算是技巧,而不是什么学问。但是,如果认真起来还很麻烦。因为虽然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可音韵却又分为十五部。如平声分为一东,二冬等;仄声分为,一董,二肿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胡风汉月


谢谢邀请,诗词中的平仄是汉语独有的特色,也因为平仄的存在,才使得诗词有了抑扬顿挫之感,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仄声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声,古入声去声比较难分辨,大概就是发声短而急就是古入去声。有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就是古入声字。格律可以百度一下,多读多写几句,会发现古汉语文学很美,当然也可以用新韵来写,也是不错的选择。


享受诗词世界


平和仄是汉语中的两类声调。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其余为仄声。今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其余为仄声。由于语音的演变,有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说法。而入声的消弭,给今人在鉴赏古诗词的平仄抑扬之美时,造成一定的困惑。好在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了入声,所以,一些人用其方言来吟诵诗词时,尚有古代韵律之美。而习惯讲普通话的人在学习古诗词平仄格律时就要下一番功夫了。例如,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其中欲字可平可仄。


ZDZ13168231437


平仄是由字的发音的差异,由人们感受并总结出来的。发现字音平仄并在诗赋中有意交替使用平仄不同的字(词),是在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要交替?就存于1,读得不拗口,2,有了跌宕起伏长声短调的字音(词组)交替后,增加了节奏感,3,由于诗歌往往伴以音乐,有平仄交替的词字更容易与音乐产生和谐感,4,诗歌是饱含情感的文学作品,即便在无音乐伴时诵读,因情感表达、渲泻的需要,必须在诵读时,在各字发音的高低仰扬顿挫长短上,借助字本身的音调。正是这些,决定托志言情抒意的诗词赋必须有平仄要求。以五言格律词为例: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句词结构二、二、一式,即白日、依山、和尽各为一个单位,也可把依山尽三字视为一个词组单位),这样就出现词的长短丶仰扬、轻重和发时舌、腔及腔内发音气流的不同,从而产生节奏感;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同为二、三式结构)为什么要与第一句平不相反呢?就是如不相反,与第一句一样,就呆板无变化,有损具有音乐美感(音韵);欲穷千里目,中平中仄仄(注意,这句的平仄可视为与第二句一样,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词组的音节在每组的未字上,也因为需要表达的事物(意向)不可能都能找到仄仄或平平的词组,所以每组词的第一个字平仄可灵活使用(只要不出现孤平、三尾平、三尾仄即可),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再就是为了避免第三句简单重复第一句的平仄产生的呆板,从整诗范围内不失(或叫增强)节奏、音乐感,这种平仄安排使还产生了第2句与第3句上下的"沾";更上一层楼,仄仄中平平,回到第一句平仄结构,恰如一个音乐旋律周期,使节奏交替完成。


手机用户59950650885


诗词鉴赏平仄,是指在意境、韵脚的基础上,为了阅读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分明,而讲究平仄相对。例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应“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时还有“1、3、5不论,2、4、6分明",忌“三仄尾、三平尾"等等。依照现代平仄划分,汉语拼音声调“1、2声为平,3、4声为仄"。献丑了!


百岁乐696585


平仄的区分,主要是因为平声字易于发长音而,仄声字一般不拖长音,否则就要转字。比如,妈、麻两个平声字,拖多长的发音都行,但马、骂两个仄声字,由于发音不能无限上升或者下降,这两个字拖长发音就会转字,也就是转成妈或者麻的发音了。在唐诗宋词的律诗、律绝中,绝大部分押平声韵,极少有押仄声韵的。通过把诗句中平声字读长音,仄声字适当读短音,就使得诗有了韵律感。事实上,按照押平声韵,五言律诗只有平起和仄起两种基本格式,七言诗只是在五言句首扩展两个字的头。


bigaix


诗有古风,而古风多有抝救,与格律绝缘不同。黄庭坚诗多抝体,如黄公权家荔枝绿,寥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夥轻红肌。第三)句就是抝救式。连用四平声之抝式,一般人不善于此。还有古风三平尾常见,杜甫韩愈多写此体长篇,且韵脚多仄去声,现在人罕难追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