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这是一段尘封了60年的奥地利的历史,一段曾经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奥地利的历史。1943年8月13日,星期五,盟军对维也纳新城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空袭, 对奥地利这个被称为“第三帝国防空洞”的国家的空袭从此正式拉开了序幕。现在人们开始研究二战中这些空袭对奥地利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一些影响一直持续到 了现在。人们在家庭聚会或者一些平常的政治讨论中开始越来越多的谈论这段历史。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1941年末,在日本队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美国加入了这场战争。1942年初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 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入侵。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 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第6集团军于 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 月,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 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 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 13日对德宣战。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1943年11月1日,主要由美国陆航第15军和英国皇家空军第205联队负责的第二空中战线组成。此时甚至在德国统治区的人们也清楚知道德 国已经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了。1943年11月开始布满了盟军轰炸机的天空确信的告诉了每个人这个事实。回首10个月以前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中,美国总统罗 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已经决定了这一空袭计划。

直到1941年,奥地利还没有受到过正式空袭;1942年,只是响起了两次防空警报;到了194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5次;1944年在维也 纳总共有60个白天和7个夜晚响起了防空警报,维也纳市民在防空洞的时间达到了118个小时;从1945年1月至5月,维也纳市民在防空洞的时间为69个小时。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在盟军轰炸机第一次出现在奥地利上空很久以前,盟军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 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 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战机生产加工工厂;飞机发动机工厂;U艇基地以及船坞;交通运输线;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对于这些优先目标的确定,美英两国的意见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双方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至于盟军内部在协调上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这种分歧导致了所谓“全天轰炸”。英国军方认为,战略轰炸机的攻击只有在晚上才能进行。但是这样的话,一方面的确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敌方战斗机以及高射炮 的威胁,但另一方面,自身的轰炸精度也大大的降低了,只能进行大面积的轰炸(例如进行全城轰炸)。一些安装了H2S目标标定雷达的轰炸机,作为领队先导机 负责寻找目标并且采用目标指示照明弹为轰炸机群指示目标(即被称为“圣诞树”的发光装备)。于是,这些轰炸机群(有时多达数百架甚至上千架)排着长长的, 松散的队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队)飞临目标区上空,然后朝着各自的目标区域投弹。只有对于个别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目标才进行昼间轰炸。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美国陆航的战术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以昼间轰炸的高精度获得更为明显的轰炸效果。美军的轰炸机群以严密的队形飞临目标区上空,在大约为 7000-8000米的高度由领队长机引导进行精确轰炸。轰炸机群以这种所谓Box的密集飞行编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自身防御体系,以有效抵抗敌战斗机的攻 击。而且这种高度以及整齐的呈面状的编队也使得敌方的防空火力不能有效的发挥效能。1943年夏秋在德国西部和南部上空的空袭行动使美国陆航学到了许多东 西。由于德国战斗机持续不断的攻击使得那些没有护航的轰炸机群损失惨重,许多轰炸机从部署开始撑不到一个月就被击落了。德国战斗机对于执行昼间轰炸任务的 轰炸机群的威胁实在太大了,于是美国不得不采取护航战斗机编队伴随保护的战术。开始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一方面护航战机的有效航程太小,不能提供 全程护航,另一方面护航战机的编队往往有重叠的地方,每次也只能为轰炸机编队的一部分提供保护。在护航战机不得不返航的时候,轰炸机群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随着1944年初P51D和P47D的大量投入现役,有效护航航程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轰炸机群的无护航航程几乎缩短为零了,而且这些战斗机也开始攻击 德国的铁路,公路运输以及船只。

由于驻扎在英国的轰炸机群不能对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进行足够程度的有效空袭,此外有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和意大利南部的失败这一根本前提,第二条空中前 线的建立就成为必然的了。1943年11月1日,这条空中战线正式建立,主要由美国陆航第15航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205联队承担作战任务。美国陆航第 15军的任务就是“有效摧毁和瘫痪德国的工业和经济系统”。但是英军对于奥地利的空袭不同于其对于德国大城市的夜间大规模空袭,他们尽量避免对奥地利的城 市进行那种毁灭性的空袭。在奥地利上空执行空袭任务的只有皇家空军第205联队。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奥地利的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其地位如同“帝国的防空洞”,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机 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国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美军对于战略轰炸效果的评估部分是完全错误的,部分则是评价过高。对于军事工业(飞机,轴承,坦克等等制造业)的攻击,尽管成功命中目标并造 成严重破坏,但对于这些军工产品的产量的影响却是很微小的。德国方面成功的采取生产的优化,生产基地的分散以及转移,增加强制性劳工数量(包括外国劳工, 战俘等,数目达到10,000)等措施,即使在盟军轰炸最严重的时期依然达到了相当高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人们充其量只能希望,这个产量不要再继续增 加了。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于此相反的是对于石油工业的轰炸。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决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了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

虽然盟军对交通运输进行了持续而猛烈的攻击,但德军总能够及时的恢复运输。德军目标明确的搭建维修车对轰炸所破坏的设施的进行修理,维修队专 门设立的观察哨,以便在维修期间及时发现盟军的低空空袭并且报警。在盟军攻击到来之前,维修队可以通过铁路支线绕道到达最可能遭到破坏的区域附近随时准备 进行修复工作。因此几乎完全由铁路承担的人员,工业以及军事运输虽然会出现延误情况,或者部分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隔断状况,但至少整个运输体系并没有瘫 痪。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在空袭中,维也纳城区(南区、北区、东区、西北区、马茨来恩斯多夫、海利根施塔特、纽斯多夫、弗洛里茨多夫)(Wien- Süd / -Nord / -Ost / -NW / -Matzleinsdorf / -Heiligenstadt / -Nussdorf / -Floridsdorf)、 斯特拉斯霍夫(Strasshof)、布鲁克/勒塔(Bruck/Leitha)、维也纳新城(Wr.Neustadt)、圣珀尔滕 (St.Poelten)、克里姆斯(Krems)、阿姆斯特滕(Amstetten)、林茨( Linz)、维尔斯(Wels)、萨尔茨堡 (Salzburg)、比肖夫斯哈芬(Bischofshofen)、因斯布鲁克(Innsbruck)、格拉茨(Graz)等地的火车站和铁路枢纽遭到 了轰炸。其中80-90%被摧毁。奥地利的铁路网有41%(2507公里)被破坏至无法通行的程度,1566处道岔和318座铁路桥梁被摧毁。总计有大约 2100处严重破坏区域,在奥地利的全部损失中,德意志帝国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占到了其中的16%。

几乎没有一次空袭是仅仅只命中目标点而没有造成额外伤害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陆航的轰炸方式基本上一直保持不变。其编队形式也基本保持不变,即全部轰炸机在领队长机及其“北方”轰炸瞄准(目标指示)系统的的引导下进行飞行以及轰炸。其次,个别轰炸机由于某些技术原因或者被击中而必须紧急投放炸弹,此类不符合作战规则的投弹是允许的,这种紧急投弹会投到哪儿就不得而知了。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人员的因素也很重要,首先是对目标指示系统错误的或者不准确的使用,出于对防空火力威胁的担忧,缺乏经验,注意力分散,心理因素,过度疲劳,恐惧等等都会影响轰炸的精度。一般情况下为了摧毁一个目标,会有多达数百架轰炸机飞临这个目标上空。在一些被破坏的区域,大部分的严重破坏是由于那些少量偏离目标的炸弹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达到轰炸目的,如果一次攻击不能完全摧毁,就意味着必须再来一次,有时用战斗机进行补充扫射,一次不行摧毁目标就再继续。

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制造厂到1943年生产了德国空军25%的战斗机,其生产的Me-109占全德国产量的50%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月13日对维也纳新城的空袭。盟军计划出动的120架轰炸机只有83架最终可以出发,与盟军对德国北部城市进行的千机轰炸以及由此造成的火海地狱相比,这种规模的确不算什么。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当地时间早上7:15至7:30,轰炸机群起飞,其中22架由于技术故障不得不马上返航。这样的话,盟军只有61架B-24D在经过约4个半 小时的长途飞行后飞临维也纳新城,飞行距离约1300公里,途经地中海,意大利,南斯拉夫,到达匈牙利边境的普拉滕湖。从那儿开始,机群向西直飞维也纳。 当地云层厚度为4/10,可见距离大约为10-15公里,11:50到12:14,机群在20,000-22,000英尺高度投下了总计 145,000Kg炸弹(500公斤/1000公斤炸弹),盟军损失为损失24架轰炸机。被命中的目标有工厂,仓库,杂志社,研发部门,在厂区的铁路设施 以及在Rax工厂的机车车间;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个棉纺厂,一个铸造车间和一些民房(造成7人死亡,26人重伤,28人轻伤)。

这次空袭同样出乎德军意料,当时几乎没有空中防御力量,只有一些存在众多空隙的不完整的预警系统,在奥地利除了JG108(第8飞行学校)和一些 负责工厂防卫的飞行中队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飞行联队。这次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是相当大的,总计134人死亡(包括26名外国人),128人重伤,906人 轻伤。空袭对军工生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7月这里总计生产了270架Me109,8月份这个数字是184架,10月份又恢复到了218架。原因在于空袭 很难真正摧毁那些生产必须的设施以及材料。虽然盟军通过空袭可以摧毁那些完成的,在建的或者停在工厂的战机和库存的物资,但是那些重型生产用机器则是很难 真正摧毁的,除非完全直接的命中这些目标。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维也纳新城的防空体系是不完备的,它只有6门缴获的苏制8.5cm和法国的8.8cm重型高炮,还有3门射程有限的2cm和2.5cm轻型高炮组成。在空 袭中,这些重型高炮共发射了734发炮弹,那些轻型高炮虽然由于射程的限制并不能有效的攻击轰炸机群,但也发射了2122发炮弹。一些FW-190和 Me-109也升空作战,但几乎没有获得什么战果。尽管如此,美军重轰机群仍然遇到不少问题,因为这次空袭的距离已经是这些重轰有效航程的极限了,回航的 目的地是突尼斯,当一些重轰燃料不足时可以选择其他盟军控制的区域降落。在意大利上空一些重轰由于编队松散而出现了一些混乱,但没有重轰因此损坏或者损 失,还有击落一架Me109的记录。

由于技术故障,一架B-24在西西里,一架在马耳他降落。另一架名为"Death Dealer" (611-X of 93rd BG)的B-24则降 落到了瑞士,但是着陆时坠毁了。它是战争开始后降落到瑞士的第32架外国战机,也是第一架美国战机。其乘员被瑞士方面拘留。剩下的B-24则成功降落到了 突尼斯。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第一次有正式纪录的对奥地利的空袭是1941年4月6日,2-3架南斯拉夫空军战机对格拉茨货运火车站的轰炸。南空军希望能摧毁德军用于入侵南斯 拉夫的补给运输。总计有60节运送生活补给品的车厢被摧毁。南空军总计对施蒂尔马克地区(原奥地利的施蒂里亚州)进行了5次空袭。大约两年以后,在 1943年8月13日,盟军对维也纳新城进行了代号为“Juggler"的大规模空袭。1943年9月,盟军对克拉根福机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空袭。 1943年10月,盟军对维也纳新城进行了两次空袭。在10月1日的空袭中由于遭到德国空军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火力的猛烈攻击,盟军损失了12架重轰,还有 52架被严重击伤。10月24日,盟军111架重轰对维也纳新城进行了空袭,然而由于云层的阻碍,只有23架完成投弹。

1943年11月2日,盟军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空袭。从突尼斯起飞的74架B-17和38架B-24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飞临维也纳新城并投下 了327吨炸弹,命中了梅塞德斯,亨舍尔,Steyr-Daimer-Puch, Rax-Werke 的工厂,市中心以及城市北部和南部的建筑。17架 重轰被击落。飞机制造厂遭到了严重破坏,产量从10月份的218架Me109下降到了11月份的80架和12月份的30架。恶劣的天气状况严重影响了盟军 的空袭计划,直到12月中旬空袭才得以继续。1943年12月15日,盟军对从奥地利通向意大利的补给线的主要设施进行了空袭,重点是桥梁,铁路设施以及 城区,空袭造成了281人死亡。12月19日美军重轰又进行了一次空袭,这是盟军在1943年对奥地利的最后一次空袭。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到了1944年,逐步改善的天气状况以及制空权的优势使得盟军得以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目标发动连续轰炸。1月16日上午11:30,克拉根福地区的铁路目标 遭到了空袭。1月23日和24日,美军15航空军的102架和114架(24日)重轰对斯泰尔的战机和轴承工厂进行了两次空袭。在24日的空袭中美军重轰 在Steyr南部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德军第三战斗机联队三大队(III./J.G.3 "Udet")的24架Me109攻击了盟军重轰。盟军17架重轰 被击落,只有87架到达目标上空。德军第三战斗机联队三大队则损失了3架战机,并有两架在着陆时坠毁。随后在夜间由英军205联队的威灵顿重轰继续进行空 袭,斯泰尔的轴承厂20%的设施被摧毁。1月25日,盟军对德国巴伐利亚境内的飞机生产基地雷根斯堡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同时对格 拉茨的铁路以及机场进行了小规模空袭。3月17日,第15航空军第一次对维也纳地区和那里的燃料生产基地进行了空袭。3月19日,盟军对格拉茨和克拉根福 进行了小规模空袭。

1944年5月,盟军的空袭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在2日,12日,23日和25日,美15航空军对斯泰尔(斯泰尔轴承厂近4个半月的产品库存被 摧毁)、维也纳机场、维也纳新城进行了猛烈空袭。英军205联队开始在多瑙河布雷,这是罗马尼亚油田石油的主要运输线路。同时,奥地利境内的石油工业也成 为美15航空军的首要目标。在10日,12日,13日,24日,26日,29日和30日盟军对维也纳及其周围地区、维也纳新城、Melk、Tulln的机 场、Wels机场、波滕多夫的飞机发动机厂进行了空袭。英军205联队在4个晚上在多瑙河里布下了364枚水雷,水雷分布在主要航线附**均每5枚水雷 就炸毁一艘运输船。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1944年6月,盟军开始进行诺曼底战役。在英国的轰炸机联队必须准备参加这次登陆,第15航空军的重轰数量自然也减少了。在6月6日登陆开始后,德军在 奥地利的几乎所有的战斗机联队(第27战斗机联队第1和第3大队)都被调往诺曼底前线,原属于德国南部和东部的战斗机群也都被调回,以保证德国本土领空的 安全。美15航空军则全力攻击石油燃料工业目标。

在1944年6月8日,13日,15日,16日,26日和29日,拉德克堡的铁路目标,因斯布鲁克、布伦纳、维也纳的3个石油工业目标,穆斯比尔包姆、君 特拉姆斯多夫的工厂、瓦格拉姆河畔菲尔斯的机场和圣珀尔滕市都遭到了空袭。德军在奥地利剩下的战斗机联队依然进行了猛烈 抵抗。在6月16日盟军对维也纳地区石油以及交通目标的空袭中,德军战机击落了14架重轰和6架护航战斗机。在6月26日德军在奥地利上空同样取得大量战 果。盟军对维也纳地区石油目标进行空袭的550架重轰中被击落32架,地面防空火力击落了15架,8.5%的战损率是15航空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巨大损 失。在6月29日对维也纳和圣珀尔滕的夜间空袭中,英军205联队也遭到了巨大损失。德军的3个夜间战斗机大队(第3夜间战斗机联队第1,2,3大队)对 英军轰炸机群进行了猛烈攻击,大量英军轰炸机勉强飞到目的地并且不得不进行无目标的投弹,18架重轰被击落,不计其数的重轰被击伤。部分重轰的乘员试图驾 机超低空飞往南部,结果撞山坠毁。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1944年9月,石油燃料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依然是优先目标。美国的战地新闻中专门提到了维也纳上空的少数几次猛烈的空中抵抗,盟军对奥地利的空袭明显减 弱了。在10日和23日,美15航空军对维也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两次空袭,并对维也纳城区造成了严重破坏。1944年10月,盟军的主要目标第一位还是 石油工业,此外也对组装工厂和训练基地进行了空袭。在10月7日、10日、11日、13日、15日、16日至20日,盟军对维也纳郊区的的石油工业、林 茨、维也纳新城、斯泰尔的轴承工厂、圣瓦伦丁的坦克工厂、萨尔兹堡(造成244名平民死亡和130幢建筑严重损坏)、格拉茨、采特维希和因斯布鲁克的机场进行了空袭。对铁路目标进行的低空轰炸次数越拉越多了。

雅尔塔会议后,盟军在柏林-德雷斯顿-维也纳-马尔堡(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一线上空划定了空中安全分界线,英美空军对这条线以东的空袭必须得到苏军的 许可。在2月22日盟军3500架轰炸机包括近9000名乘员开始了“Clarion"行动,目标是德国200多个交通运输枢纽。在南部前线主要由轻型轰 炸机或者战斗机对铁路目标进行攻击,其中包括对德军16ss装甲掷弹兵师的运输的攻击,以拖延其运输速度。德军的战斗机在这期间只有零星的抵抗,因此美军 限制了其重轰编队的规模并且编队也变得更为松散,以减少由于地面防空火力造成的损失。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1945年3月,目标依然为交通运输线和石油工业。对奥地利南部和西部的铁路目标主要进行频繁的战术攻击。英205联队负责攻击德军训练基地等目 标。这些空袭在1-16日和19-31日几乎每天进行,其间的暂停也主要是由于天气状况造成的。3月1日,美15航空军出动约600架重轰对多瑙化工厂进 行了长时间的空袭。空袭造成了严重破坏,以至于多瑙化工厂恢复生产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美军战术空军12军还出动了数百架战机,对布伦纳火车站进行了多 次攻击,其铁路线路和设施多处遭到了破坏。由于飞机燃料的严重紧缺,德军最高指挥部发布了关于空军油料使用的紧急命令。其中油料使用的优先重点是凯塞林元 帅的空运;对苏军交通线(尤其是桥梁)的攻击;对地面部队的支援。普通战机为了给喷气式战机腾出油料而不得不停在机场无法升空作战。3月12日,225架 B-17和522架B-24对维也纳进行了大规模空袭,这也是15航空军最大规模的单次行动。目标是维也纳的炼油厂,它们投下了1667吨炸弹。维也纳整 个城区遭到了严重破坏。国家歌剧院的熊熊大火照亮了天际,此外历史艺术博物馆,国家戏剧院,圣斯蒂芬大教堂和国民剧院,以及维也纳城区其它的许多建筑也遭 到了严重破坏。

3月底,苏军的战术空军开始进驻奥地利领空,距离苏军前线只有50公里的交通线和训练基地遭到了Il-2 的空袭。1945年4月,空袭依然在继续。石油 工业从盟军的空袭目标单中消失了,现在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奥地利南部和西部的铁路交通线和训练基地以及对缓慢推进的地面部队的支援。4月初,苏军的轰炸机对 海因堡和布鲁克/勒塔进行了空袭。德国空军则轰炸了苏军在埃森施塔特和索伦瑙附近的车队,德军战机的攻击摧毁了勒塔河上的一座桥梁,造成了苏军行军车队的 堵塞,此后三天车队继续遭到了德军的空袭。4月4日,苏军到达了维也纳南部郊区,他们的战术空军可以攻击到图林和维也纳附近的德国空军了。攻陷维也纳后, 苏军战机首先攻击了柯纽堡和米斯特尔巴赫地区。4月底,德国空军攻击了圣珀尔滕地区的苏军地面部队。4月25日,美国第15航空军最后一次对林茨进行了大 规模空袭。法国第一军在其空军支援下于4月29日占领了奥地利西南部的福拉尔贝格地区,直到战争结束,法军没有再进行空袭。

多瑙河上空的阴云-目标:奥地利、第三帝国的防空洞

随着南线德军的投降,15航空军的空袭行动也在1945年4月29日停止了。而支援美第7军的战术空军行动则要到5月初才停止。

美第3军在战术空军支援下于1945年4月30日继续挺进,直到5月7日在斯特伦贝尔根与苏军会师。直到5月4日, 德军空军依然对图林进行了零星的攻击,并且在米斯特尔巴赫附近还驻扎有一些空军力量,这也是文件记载的德国空军在奥地利的最后驻扎记录。英军第8军在5月 8日仍然在向奥地利南部的克恩滕地区(卡林西亚州)进军,但已经没有什么战斗行动了。一天之后,德国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