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明明有这么多名人及旅游资源,为什么一直都很低调?

如影随形的行走


我觉得回答问题要客观公正,多多相信历史地理学家的论断,比如司马迁、习凿齿、裴松之、谭其骧等等名家的史记记录和论断,普通民众多要虚心学习研究,听从名人的主流注释,毕竟他们高屋建瓴,博学多研。

这个问题,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汉代归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划归襄阳。汉代的荆州治所在襄阳,现在的南阳市区范围即是汉代的宛城(汉代南阳郡治所在),古南阳不等于宛城,即古南阳不等于现在南阳市,古南阳的范围的确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现在很多地方划归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随州、枣阳、襄阳县、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区域犬牙交错,不断变化,故出现了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后属襄阳的论断。古今地名对比一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1990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为了不想让南阳民间对这样的争论再继续下去,欣然题词,大意是“诸葛亮躬耕地于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的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后遂属襄阳”,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发表在《文汇报》。南阳民间人士提出不同意见,谭其骧致信《南阳日报》主编、文化权威,南阳市著名作家周熠,说旅游和历史研究不同,要尊重历史真相,南阳现在有元明清古迹,可以发展武侯祠纪念地。目前为止周熠和南阳方面没有回应,官方和文化名人对正确主流躬耕地注释的隆中的认可。

1996年5月28日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们在北京开相关专题会定论(网可查,这是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现还想推翻此者去找这些专业人士)在今襄阳市郊的隆中(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二十里处)并由中央广播台广泛宣传了,这基本成了官方的观点。

这里不想过多找历史文献记录,躬耕隆中在历史记录上传承有序,文化名人在客观的肯定诸葛亮躬耕地隆中。这里专门挑选有代表性的人物题词注释,再重复交代一下隆中的历史和名家注释题词图片(比如国家领导人和历史地理学家,文化巨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教授方北辰(具体可以搜搜视频看看)也明确指出具体位置,图片供大家欣赏欣赏,简单明了,更加有说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如果宛城(现在的南阳市区)也想宣扬是诸葛亮躬耕地,可以找出诸葛亮去过宛城的历史记录,和历史地理大家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注释和大家分享一下未尝不可。具体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明辨。











风度飘飘hr


因为今天南阳市根本就不是所谓“诸葛亮躬耕地”!

首先,当代中国官方从来不认为今天南阳市是“诸葛亮躬耕地”!中国官方都认为今天襄阳隆中才是“诸葛亮躬耕地”。如:

(一)、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胡乔木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并主持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关于“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

(二)、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1976年5月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四)、1987年由南阳市博物馆印刷并在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五)、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六)、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七)、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该词典没有所谓卧龙岗词条。

(八)、《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政治人物卷》之诸葛亮说:“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47岁的老将军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教27岁的诸葛亮。”

其次、元代以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卧龙岗,所有史料都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卧龙岗一词是元朝开始才突然冒出来的,没有历史脉络可循。

第三、东汉末年,卧龙岗周边的南阳郡北部地区战乱频繁。黄巾起义、张济张绣入侵、曹操进攻、刘备曹操的对峙……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公元197年,也就是《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玄死,躬耕陇亩”的当年,据《三国志》记载“(196年)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可见,公元197年卧龙岗周边是战场、是前线,那种地方能够躬耕和隐居吗?有跑到战场前线去种地和隐居的吗?所以公元197年诸葛亮不可能跑到宛城周边的卧龙岗隐居躬耕,对于“苟全性命与乱世”的诸葛亮来说,这里根本没有一块静土让他躬耕!

第四、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三顾时宛城周边卧龙岗等地已在曹操控制之下。诸葛亮隆中对云:“天下有变,以一上将提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可证宛城在曹操手里,否则怎么会向宛城进军呢?

试问刘备如何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仅带两人跑到曹操地盘三顾的?刘备真的不要命吗?

第五、卧龙岗说的证据多为附会编造的。

第一编,把南阳郡等同于宛。众所周知“躬耕南阳”的南阳指南阳郡。因历史区划的变化,南阳人巧妙的把南阳的概念偷换成宛,把宛改名成了“南阳”,极具欺骗性。其实诸葛亮躬耕时的南阳比今天南阳市大了不止一倍。今天襄阳樊城、枣阳当时都属于南阳郡。翻翻裴注《三国注》,其中提到“南阳”一词有108次,提到“宛”一词的有61次。

其中,有5个“南阳”和荆州南阳无关。如“太子和既废,后为南阳王,居长沙。”这里是指吴国的南阳。

有20个“南阳”是与官职相连。具体是南阳太守、南阳功曹、南阳相这三个。这全部都是郡一级官职。

有30个“南阳”是指地点。这中间有20个南阳明确是指南阳郡。如“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南阳户口数百万”“济饥饿,至南阳寇略”等等。还10个不能确定是否指宛城。如“躬耕于南阳”“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等等。

有53个是指籍贯。古代籍贯往往是郡名+县名+人名或者郡名十人名。这其中仅有4个是郡名+县名+人名的结构,其中又有两个是南阳和宛并列,如“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有11个郡名十人名的籍贯不是宛。如“南阳张温”, 张温是南阳穰县人;“术意犹不平。后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 ,是宗承南阳安众人;有4个郡名十人名的籍贯是宛。如“南阳何晏”南阳宛人;“南阳谢景於孤微童幼” 南阳宛人。还有32个郡名十人名的结构查不到具体的县。

根据古人通常以“郡名十人名”表示籍贯,再加上存在“南阳+宛”同时出现表籍贯的情况,以及存在“南阳十人名”表示的籍贯不是“宛”的情况,可以确定在表示籍贯的“南阳”就是指南阳郡无疑。

综上可知,在《三国志》108个南阳中,有93个可以确定是指南阳郡,仅有10个南阳无法确定是指南阳郡还是指宛。但没有一个能确定是指宛城。同时,南阳和宛两个名词同时存在《三国志》中,本身就说明不存在南阳就是指宛城的情况。由此可知,诸葛亮时代南阳明确是指南阳郡,没有歧义。

第二编,伪造所谓晋代《诸葛躬耕歌碑》。据说南阳方城有清末出土所谓晋代《诸葛亮躬耕歌碑》。该碑落款有“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并有两方印其中一方为“尚书之印”。由此南阳人说这是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的有利证据。可惜的是此碑是个假货。破绽就在落款:

第一、看落款日期“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

晋永和三年是公元347年。查查万年历或百度一下就知道,公元347年是丁未年根本不是癸亥年。而且用永和年号的12年里没有一个癸亥年。最近的癸亥年是公元363年。此时距永和三年已过去16年,而顾和已死12年。 此造假证据之一。

第二、看看顾和的官职。《晋书》记载“康帝即位……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顾)和,起为尚书令,遣散骑郎喻旨。……(顾)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可见晋康帝时顾和就是尚书令不是尚书仆射。尚书令是尚书台正职官,尚书仆射是副职,两者差别明显。 而永和三年是晋康帝儿子晋穆帝的年号。根据《晋书》“永和七年,(顾和)以疾笃辞位,拜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可见一直到永和七年辞职,顾和一直是“尚书令如故”。那么问题来了,早已身为尚书令的顾和为什么在永和三年的所谓《躬耕歌》中还自称尚书仆射?难道顾和连自己的官职都搞不清楚吗? 此造假证据之二。

第三、看“尚书之印”。晋代“尚书”并不是指尚书台首官,也不是尚书台各官员的统称,而是一独立官职。当时尚书令之下是尚书仆射,之下才是各曹尚书。顾和在担任尚书令之前就曾两次担任尚书吏部一职。所以永和三年担任尚书令的顾和绝不会用“尚书之印”,要用也该是“尚书令印”。而到了明清,尚书才称呼六部主官。即使如此所用官印也应该是“尚书礼部印”或“尚书工部印”等等。现在唯一已知的“尚书之印”是清代和珅的一方闲章。

由此可见,“尚书之印”应该是明清以后的伪作。此造假证据之三。

综上可知,南阳出土所谓《诸葛亮躬耕歌碑》完全是骗子造假的产物。

第三编,编造黄权建诸葛祠的历史。南阳人说早三国时蜀将黄权就在宛建诸葛祠祭祀诸葛亮。可是没有任何史料有记载。最早的类似信息出自《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蜀)所在求为立庙,(后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就算如此,南阳人编的《南阳志》也仅提到,诸葛亮刚死时,蜀地百姓私下在田间路边祭祀。这种风俗由黄权蜀地亲朋投奔黄权而带到宛城。

这则明代中期记载明确的说,宛城一带有叫诸葛庵的所谓武侯祠,只是一些蜀地来到宛城的百姓在田间路边私祭诸葛亮的场所。根本不是黄权修建,根本不是宛城百姓在祭祀诸葛亮。不仅不能证明宛城卧龙岗是躬耕地,反而证明卧龙岗不是躬耕地,因为并不是宛城百姓在祭祀诸葛亮。而蜀地百姓之所以要在宛城祭诸葛,完全是因为黄权在宛。如果黄权在洛阳,那投奔黄权的蜀人就会在洛阳祭祀诸葛亮。

实际上做为魏国大将的黄权根本不可能在魏国土地上为敌国丞相建祠。难道他不要命吗?

可见黄权为诸葛亮建祠就是南阳人在编造历史!

第四编,编造所谓绍兴八年岳飞进攻金国路过南阳在武侯祠手书出师表。

翻翻宋史就知道,在绍兴七年,岳飞被调到九江平叛,绍兴八年驻扎在鄂州(今武汉)。绍兴八年秋,到杭州拜见赵构和太子。整个绍兴七年末到绍兴九年,南宋都在和金谈判归还河南土地并避免和金发生军事冲突。岳飞在当年根本没有可能带兵到南阳进攻金国,史书也没有这样的记载。而据清代欧阳辅《集古求真》考定,该所谓《岳飞手书出师表》为明成化、弘治年间白麟所伪作,并非岳飞所书真迹。

可见所谓岳飞手书出师表也是南阳人编造的谎言。

第五编,把传说编造成史实。

卧龙岗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元代人程钜夫代皇帝撰写《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这里所谓“相传”,是指民间传说卧龙冈是诸葛亮故居。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所以是相传。到了明朝王直撰写《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将上述的民间传说卧龙冈是诸葛亮故居地附会为就是诸葛亮故居。将元代《敕修南阳诸葛武侯书院碑》文中,“相传”“的民间传说,衍变为“诸葛武侯尝居于此”。直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才以皇帝的名义确定所谓“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就这样把元朝还是民间传说的卧龙岗,变成明朝诸葛武侯躬耕地了。

第六编,把名人诗词当作确切史料。卧龙岗说因正史缺乏所以拿名人题词做史料。众所周知文人题词作诗重在表达情感,不会考究历史的真实性。比如河南有座花果山唐宋以来就闻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宋代张耒,金末元好问、明代唐伯虎等皆有脍炙人口吟诵花果山的传世之作。清代立了个碑云“斯山也,即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难道这就可以证明孙悟空是真实的存在了!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就不是真赤壁。可见以文人诗词做信史的荒谬!

即使如此这些诗词里也仅提到“南阳”,即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指南阳郡的“南阳”,从没有那个诗词提到卧龙岗一词。

第七编,把名人参观武侯祠附会成参观躬耕地。南阳人总说卧龙岗武侯祠有多少多少名人诗词碑刻,但这并不能证明当地是诸葛亮躬耕地,否则有关公庙的地方就都是关羽故居了?全国最多时有诸葛祠一百多座,都是诸葛亮躬耕地了?

因此靠一系列谎言证明的所谓卧龙岗躬耕地本身就是荒谬之极的。这样形成了风景区能有人去看吗?肯定没有。

南阳方面只有实事求是的承认历史才能发展。


飘逸的历史


现在的南阳市民有自恋情节,凡事历史上的南阳郡的所有事情都是现在的南阳市。

南阳市民有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第一是宛城与南阳郡混为一谈;第二是现在的南阳市与古南阳郡混为一谈。彼南阳非此南阳,宛城才是现代的真实南阳市。



汉江以南也有一部分属于南阳郡

襄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如果连这个形势都看不到,那怎么自比管仲乐毅呢?水镜先生,徐元直都知道往隆中跑,诸葛亮还跑到宛城去种红薯,这不是笑话吗?

曹操就在许昌,宛城战乱,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曹操为什么不去找诸葛亮呢?曹操那么多谋士都无知无识吗?如果诸葛亮真在宛城种红薯,那刘备不会去请孔明的。

南阳市民应该搞明白,南阳郡不是现代的南阳市,管辖范围都不是一个概念。宛城才是现代的南阳市区域,诸葛亮从来没有说在宛城生活学习过。


gaosheqin


南阳以前是很厉害的,汉朝重镇,地盘大,管的地方多,现在不行了,一个破四线城市,穷的不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过来了,还惦记人家襄樊,邓县一个小县城天天嚷嚷着要成地级市,唐河也是各种不服,我总结一下,至于诸葛亮是哪的,为什么要争,无非就是钱,招商引资需要。但是再怎么争,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这个是无法改变的。还有就是南阳人要接受现实,襄阳已经赢了,要接受教训。这个事就跟韩国人端午申遗成功一样,未必是坏事,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好好珍惜利用,给别人拿去了又哭爹喊娘都没用。努力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再怎么争,襄阳也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属于南阳过。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富翁生了几个儿子,后来富翁破产了,几个儿子争家产,闹得不可开交,到了公堂上,法官说,别闹了,再怎么闹,他也是你爹。


月儿爹地


发现下面的回答都是襄阳人的,不依不饶的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这个问题和躬耕地有关系吗??襄阳人就不能低调点,厚重点,自信点!南阳的名人确实不少啊,没毛病呀,和襄阳有关系吗?也许襄阳骨子里是认同一个南阳的,毕竟流着南阳的血脉!




七彩图铺


一看就知小编是个不知历史的蠢人,古时的南阳和现在的南阳一样吗?一天天就知拿这些名人说事,诸葛亮,刘秀这些傻子都知不是在南阳,一个襄阳隆中,一个枣阳蔡阳,跟现在南阳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也好意思天天争。


一个流浪他乡的游子


不是低调,主要是身在内陆,经济不发达,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还不清晰。过千万的人口,GDP才刚过3000亿。还有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任重道远。南阳其实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83582180


总体规划粗放,无精品。卧龙崗区域面积小,看不出文化积淀,汉画馆又死气沉沉,医圣祠不幸沦为拜神弄鬼之地,张衡墓毫无看点……人文景观无人文,自然景观又太多人为改造,加上政府不重视,除了低调还能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