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唱戏没有扩音器,那戏台下面的人能听到吗?有何依据?

用户14799493283


古代戏台虽然没有如今的混响、扩音器,但台底下的观众依然可以听得清楚,除了演员们深厚的功底,浑厚的嗓音外,戏台的“巧妙设计”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下面,小君就给大家讲讲古人为了戏台扩音而发挥的智慧吧。

“用井和大缸”

先举个故宫畅音阁的例子吧。

上面这个就是位于如今故宫珍宝馆内的畅音阁大戏台。它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三层戏台,在当年,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而畅音阁就是其中之一的听戏点。

而这座畅音阁大戏台的设计也很有特点,它明面上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名为寿台、禄台和福台,很硕大,演出时,演员们在台上演,而皇帝后妃太后就坐在戏台对面的阅是楼观看。

那么,演员们的声音是如何扩大的呢?

玄机就在畅音阁的台子底下(如下图)

这个是畅音阁的地下室,位于舞台下方,在室中有一个井,号称“共鸣地井”,当演员演唱时声音就可以通过这口井的共鸣起到放大作用,类似于原始版扩音器和音响。

还有如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如下图)

也是三层,其地下室也安有水井,同时还放置了大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

“用水面”

在很多私家园林中,各位都会看到这样的水上戏台(如下图)

建在水面除了有美观,意境和防火之效,其实还有利用水面扩音的作用,也是一大特色。

“用藻井”

小君在去看綦江东溪镇古街的万天宫和南华宫时还意外的发现,这两座宫内有古戏台,而在古戏台的天花板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如下图)

比如南华宫内部的这个,它呈八角形,其内围列有两层斗拱,由下而上层层叠收。这个叫“藻井”,除了有美观和建筑学上的功能外,还有扩音的作用,实在是精巧和智慧至极!

所以啊,古人在那个没有电力的时代,能想出如此环保的方式来扩音,真真是太牛!


宫殿君


古代戏台不像现在的剧场,随随便便就能容纳几百人,古代的戏台很小,比如北京的正乙祠、湖广会馆等比较知名的地方,其场地的大小就非常的有限。

还有一些戏台在茶楼的大厅里,中间是戏台,观众环绕着戏台而坐,这样不止在一楼,在二楼三楼的观众,也能看到戏曲演出。

而且戏台所在的地方除了小之外,在一些茶楼等环形建筑里,演员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建筑的回音,来增强声音效果。

不过这种利用建筑来增强声音的方法,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奏效的,所以古代戏曲演员最重要的还是靠练,经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声音以及嗓音的穿透力。

还有一个就是发音方法吧,以前我的音乐老师跟我说,像帕瓦罗蒂那样的高音歌唱家,他们在几千人的歌剧院,都不需要现代音响,而是利用胸腔共鸣发出的音,灌满整个歌剧院。

这种方法其实和上面利用建筑回声的方法差不多,只不过他们的面积有所区别而已。另外,在台下摆上一些瓶瓶罐罐的,也有一定的回声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架上镂空的戏台,当戏曲演员的声音传到戏台,会被戏台反射回来,将声音扩大数倍,这与打鼓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有就是那种专门建设的戏台,在建造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放大声音的特点,比如宁波的天一阁戏台(图三),上面设立的螺旋,就是使声音环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