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幸福!誰不說咱桓台的鄉村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而生態振興則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都離不開生態振興這個基礎,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能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推動農村生產生活綠色化,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實實在在地改變了農民生活環境,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景觀大道

真幸福!誰不說咱桓臺的鄉村好!

果裡鎮後魯村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成功入選全國文明村

走進全國文明村——果裡鎮後魯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美麗鄉村的“高顏值”畫卷:環境整潔,道路寬闊,村民精神飽滿,廣場上歌舞飛揚。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紹濱告訴記者,近年來,村“兩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提出了人文、和諧、幸福、宜居、文明等“五個建設”目標,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貌”換了“新顏”。該村新建的居民社區採用園林式設計,一步一景,小區外圍以前是垃圾山,經過清運治理並進行了多年的綠化美化,形成了一個種滿柏松、國槐、黃金柳等觀賞植物的帶狀公園,村民居住區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小區。

“現在淄博高鐵北站正在建設,城市輕軌也正加快推進,這對後魯村來說,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經過多次黨員大會及村民代表會討論,後魯村已經確定搞活沿街房,發展第三產業,讓村集體經濟成為有源之水,好日子還在後頭哪。”王紹濱笑著說。

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游。沿高淄路桓臺段驅車前行,只見道路兩側鮮花盛開,一片奼紫嫣紅,路邊不斷有行人駐足拍照,滿“程”花香引來陣陣稱讚。據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路段綠道總長21公里,綠化面積40萬平方米,主要種植杏梅、榆葉梅、美人梅、珍珠梅等2萬餘株,成為連接張店、高青“大動脈”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為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我縣在2017年率先啟動綠道網生態工程建設,對城鄉13條骨幹道路進行高標準綠化美化,全力打造鄉村特色線路。在樹種選擇上,以國槐、朴樹、白蠟等高大喬木為骨架,片植櫻花、海棠、美人梅、碧桃等花灌木,逐步形成大體量的花海景觀,顯著提升綠地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應。

生態振興,規劃先行。近年來,我縣深入開展美麗鄉村“三級聯創”,集中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美麗鄉村特色村、美麗鄉村特色線路。其中,2018年,在馬踏湖、紅蓮湖、王漁洋故居周圍先行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特色村。美麗鄉村特色線路重點打造東豬龍河景觀帶、烏河北段景觀帶、高淄路景觀帶等3條特色線路,河路兩側所有村全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力爭到2020年,全縣90%以上的村莊達到AB兩類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同時,我縣積極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紅線,編制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對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實施保護性開發建設,對古村落、古建築、古民居、古村名、古樹名木以及農業遺址、灌溉工程遺產等歷史文化遺產建檔立卡,納入保護名錄。

深化環境整治,推動綠色發展

真幸福!誰不說咱桓臺的鄉村好!

我縣加快生態水系建設,將東豬龍河打造成景觀河

日前,記者在烏河索鎮段看到,沿河建有幾處小型生活汙水處理站,附近小區居民的生活汙水經過汙水處理站處理後,最終轉換成淨水排入河中。

近年來,索鎮集中力量對烏河沿岸排水口進行了全面排查,對沿岸居民生活汙水口實施封堵,並向烏河沿岸居民下達告知書,嚴禁將生活汙水直接排入烏河,確保從源頭上遏制汙水直排入河。同時投資300餘萬元建設6處沿河小型生活汙水處理站,對生活汙水進行處理,進一步提升了烏河水質。

據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鎮村汙水處理設施共42處,汙水管網120公里。2018年計劃新增汙水處理設施16處,管網27公里,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質量。

近年來,我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梯次推動鄉村水林田路房整體治理。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速提質,到2020年實現農村新型社區、新生小城市和特色小鎮生活汙水達標處理,有條件的村莊試點生活汙水實現達標排放。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縣域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村村設有建築垃圾存放點。

在烏河入湖口人工溼地一期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正在澆築潛流溼地主體隔牆,鋪設防滲膜。據悉,該工程佔地面積96畝,採用“潛流溼地+表面流溼地”的組合工藝對烏河河水進行淨化處理,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削減COD108噸、氨氮5.4噸。

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力度,我縣對22條縣級以上河道、2個湖泊建立了縣、鎮、村、民間四級河(湖)長管理體系,共設置縣級河(湖)長15名、鎮級河(湖)長37名、村級河(湖)長174名、民間河(湖)長17名。目前,各鎮轄區內河道配備河管員230名,負責日常巡查管護,實現了河湖管護的無縫隙、全覆蓋。

近年來,我縣積極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力爭2020年全縣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畜禽糞便和汙水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90%和65%以上。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推進“三橫五縱兩湖六溼地”生態水系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河河清”工程,完成“一河一檔”、“一河一策”和河湖水域岸線管理規劃編制。

深完善設施配套 夯實振興基礎

真幸福!誰不說咱桓臺的鄉村好!

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建設

鄉村生態之美,不只在於種花養草,群眾們更期盼擁有完善的生活配套。道路寬闊整潔嗎?走夜路有路燈嗎?自來水和天然氣通不通?有沒有休閒活動的場所?這些家常事、身邊事,才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蹲坑?都是老黃曆啦。我們的設施,不輸城裡人。”荊家鎮伊家村村民宋進華很感慨,“你看現在的廁所多幹淨,水一衝,一點臭味都沒有。”

“改廁”也讓荊家鎮東孫村看到了一條“循環發展”的途徑。據瞭解,目前,東孫村已經建設了4個大沼氣池,並專門配備了沼渣處理車提供清運服務,村民家的便池如需清理,只要撥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全村清廁和沼氣池產生的沼渣沼液將統一全部用於蔬菜園施肥,實現旱廁改造與發展生態農業相結合。

走進唐山鎮東營村,只見一幢幢別緻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花叢之中,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村內道路向遠處延伸,一輛輛行駛在道路上的車輛把鄉村與城市緊緊連接在了一起。東營村村民對村裡的變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村民李慶華高興地說:“以前村裡的路窄得倆車半天才能錯開。現在路修得既寬敞又平整,也不用繞來繞去的,村裡買車的也多了,孩子們也願意回來了。”

“以前家門口烏漆八黑的,孩子們在外面玩耍都不安全,自從安上了路燈,家門口乘涼的人也多了,打撲克下棋的都有,好不熱鬧……”家住馬橋鎮前金村的金宗泉高興地說,如今村裡每條道路都安上了路燈,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感到非常幸福。

近年來,我縣通盤考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戶戶通、巷巷亮、街街淨、家家暖”四位一體工程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建設,保障群眾安全出行。不斷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對社區環境、建築垃圾進行專項整治,實現“街街淨”。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在每個鎮建設1至2個農廁管護服務站,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加快推進農村冬季清潔供暖“家家暖”工程,繼續實施氣代煤電代煤改造。2018年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室、養老院、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和農村新型社區實現冬季清潔供暖。健全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搞好鄉村飲水安全項目,確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同時,我縣加快實施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力爭2020年前建成新型社區42個。不斷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便民服務和社區互助志願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村社區化服務體系,到2020年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加強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到2020年建成為農服務中心10個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