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專訪望城區委書記孔玉成|打造有溫度有韌度的「雷鋒式」黨建

望城區新媒體中心7月21日訊

精彩言論

這把鑰匙,就是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具體來說,就是堅持問題導向,以黨的基層組織為引領,用新的組織、新的陣地、新的機制來解決城市治理中的問題。

望城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把雷鋒精神傳承好、弘揚好,是我們每一個望城人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在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我們把傳承、弘揚雷鋒精神融入其中,通過講好雷鋒故事、擦亮故鄉品牌、倡導志願服務等,做到兩結合、兩促進。

湘江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四通八達的多元化交通網絡,廣場、花園穿插其中,移步換景,韻律宜人……作為長沙最年輕的城區,望城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承載著越來越多“新長沙人”的夢想和“老長沙人”的期盼,也向城市基層治理提出了一個個全新的課題。

如何讓“新長沙人”真正融入第二故鄉?怎麼化解“老長沙人”面對城市鉅變時產生的矛盾?望城區委書記孔玉成在接受長沙晚報專訪時表示,市委把今年定為“城市基層黨建年”,出臺了系列城市基層治理規範性文件和措施,也為攻克這些難題提供了一把精準的開鎖鑰匙,這把鑰匙就是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作為雷鋒精神的發源地,我們打造有深度、有韌度、有溫度的‘雷鋒式’黨建,讓雷鋒精神在經濟不斷髮展、社會結構不斷變革中繼續成為導航燈、方向標,讓基層黨建工作煥發生命力。”

長沙晚報專訪望城區委書記孔玉成|打造有溫度有韌度的“雷鋒式”黨建

更有深度

“三新”推進基層黨建

望城區近三年實有人口年均增長8.6%,是全市人口增長最快的區縣(市),特別是在城市發展前沿陣地的月亮島街道,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5個是“新望城人”。大量人口的集聚,既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一些新的難題,“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就是破解這些難題的萬能鑰匙”。

“自從建立了黨支部,我們就有了主心骨,小區矛盾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和美。”今年5月,潤和紫郡小區新成立了小區支部,從郴州法院退休的老黨員羅漢才當選為支部書記,他熱心小區工作,經常利用法律知識調解居民糾紛,受到居民稱讚。

望城區月亮島街道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有2000多人。該街道通過走訪調研,提出了小區建支部、樓棟建黨小組、打造多功能服務陣地、推動共建共享等八條重點任務。僅一個月時間,潤和、浩龍、新界、時代等小區黨支部相繼成立,組織的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和每家每戶,老百姓在家門口有了一個共建、共享的家。

“堅持問題導向,以黨的基層組織為引領,用新的組織、新的陣地、新的機制‘三新’舉措來解決城市治理中的問題。”孔玉成說,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人才隊伍等發生了變化,望城通過在小區、“兩新”組織成立黨支部,以小區黨支部為引領,建立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開發商共同參與的多方共治體系,構建與機關、學校、“兩新”組織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望城區還要求新建小區把服務用房標準由過去的800平方米提升到1400平方米,利用服務用房建立“黨群之家”“鄰里中心”等平臺,為居民提供親子、家政、養老等服務,真正實現“黨員在身邊,活動在家門口”。

更有溫度

因地制宜融入雷鋒精神

“作為雷鋒故鄉共產黨員,傳承和發揚雷鋒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7月1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望城舉行“不忘初心,薪火相傳”政治生日主題活動,區委發出“爭當雷鋒式好黨員”的倡議。孔玉成指出,望城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把雷鋒精神傳承好、弘揚好,是每一個望城人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

雷鋒路社區是老縣城最早的一批城市社區,聚集了十幾個單位的宿舍,裡面圍牆高壘、雜亂無章。為了還綠於民,雷鋒路社區2016年對社區居住環境進行了提質提檔。

“拆除違建的雜屋和圍牆,難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的居民反對,認為是搞形象工程。”雷鋒生前同事馮正其等老黨員主動上門,做居民的思想工作。不到一個月,圍牆、雜屋全部拆除,新增停車位200多個,新增植被3000平方米。環境好了,交通便利了,居民們交口稱讚。

如今,“五老”志願者定期講述雷鋒故事,開展網吧巡查監督、愛心募捐等活動;青少年志願者自發進行文明勸導、義務清掃,雷鋒路社區變得越來越有“溫度”。

“像馮老這樣讓人敬佩的‘活雷鋒’,全區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傳播紅色文化、雷鋒精神的種子。”孔玉成表示。

望城是怎樣把雷鋒精神融入基層黨建工作的?

“首先是講好雷鋒故事,我們成立了雷鋒精神研究會,並且把‘講好雷鋒故事’作為黨員教育的重要內容,引領雷鋒故鄉黨員爭做雷鋒式好黨員;二是擦亮故鄉品牌,我們將雷鋒文化融入城市建設,融入基層黨建,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雷鋒精神的滋養;三是倡導志願服務,堅持把志願服務作為黨員活動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望城區委堅持用雷鋒精神厚植黨建根基,深抓雷鋒故里這一紅色資源,已經構建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規範黨員日常管理和發揮黨員模範作用的立體式基層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新模式。

更有韌度

集智聚力為民解難題

去年底,中國航發中傳機械有限公司家屬區中南社區正式從嶽麓區移交望城區管轄。中南社區共有6620多人,黨員546人,黨員平均年齡達71歲,當前社區正處於推進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的關鍵時期,各方面任務繁重。“作為全區基層黨建‘第一責任人’,就是要帶頭聯繫重點難點社區,帶頭到社區‘雙報到’。”

“把這裡打造成央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的示範、城市基層黨建的示範、智能製造的示範、企地共建及軍民融合的示範。”孔玉成先後三次到中南社區調研,他已經描繪了一幅藍圖,要通過創建“四個示範”來助推社區和企業共同發展,“投入6000萬元把社區改造成幸福宜居家園,支持企業聚焦主業發展,為智能製造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推動軍民深度融合。”

該企業後勤主任陳定矣見證了社區移交的全過程,他感慨道:“社區環境越來越好了,我的擔子也輕了不少,可以專心處理企業內部的事情了。”

據悉,望城區委全面開展了“在職黨員雙報到”活動,要求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並倡導居住在區外的黨員領導幹部到單位黨組織結對的社區進行報到。5月初,孔玉成率先來到中南社區以普通黨員身份報到。

響應“雙報到”號召,望城的黨員領導幹部紛紛結合分管的條線和單位黨組織聯點情況,圍繞20個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重難點問題,以在職黨員身份,循著問題“上門”,帶著問題“串門”,解決問題“出門”,為全區黨員“雙報到”作出示範。4月底,全區10382名在職黨員都完成了在居住地社區報到,1000餘名黨員幹部做到了“雙報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