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養殖,必須得會養水!

微生態製劑是指由許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謝物構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活菌製劑,它具有無毒副作用、無耐藥性、無殘留、低成本、效果顯著等特點,有效地克服抗生素、激素、防腐劑、農藥、化肥等化學農業所產生的種種副作用。

隨著養殖業的不斷髮展,大部份養殖用戶已逐步由過去,等養殖對象生病——使用魚藥(受到魚病高峰期爆發性死亡等突發性事件影響),轉變為:預防為主導的新型養殖模式。簡述為:水體環境是有益菌與有害菌同時存在,當水體惡化時,實際是有害菌佔有絕對優勢,從而導致不適合養殖對象的生存。水質的惡化是引起養殖對象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並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經過較長時間各種綜合原因引發的。我們平時如能做到利用微生態製劑(即有益菌)定期調節水質,就能防止養殖對象水體環境的惡化,從而讓養殖對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但在實際各類客戶使用微生態製劑時卻會發現:有的客戶使用效果明顯;有的客戶初期效果明顯,但反彈快;另一部份客戶使用效果卻沒有。

為何會出現這問題呢?胡少華先生提出以下意見供用戶參考:

科學使用微生態製劑是非常重點環節。複合微生態製劑的各類有益菌的使用,需要科學的使用,否則會造成效果不明顯或是反作用。如肉眼觀看水體渾濁、不良時,某種意義上來分析水體中含有懸浮物、有害有機質、餌料殘物、糞便等過多,因用以芽孢為主導菌進行分解。但實際一使用卻出現,養殖對象三到五天左右時間卻出現浮頭等現象產生,從而讓客戶感到不滿意。產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沒有進行事先的水體常規檢測,實際此水體中溶解氧偏低。而芽孢每三十秒繁殖一次,耗氧量較大。同時氧氣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亞硝酸鹽。又如:使用單一光合細菌需要光照,有機物豐富,在光照不充足的環境中使用,效果肯定不明顯。又如:對於水體明顯發生發黑、池底老化狀況的水體,必先先進行改底,再使用以乳酸菌、放線菌為主導菌種進行調水。在實際使用如不先進行最大限度的改底,就算有效果。由於底部有害機質及餌料殘物、養殖對象糞便等長期在底部,調水時沒有以分機能力較強的芽孢為主導複合菌種進行最大限底的分解從而導致一但出現下雨等天氣影響,水體的攪拌動,底部有害物質又滲入到水體中部及上部。促使水體環境變惡劣(如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影響養殖對象的生長及攝食。

本人近年來的市場探索、實踐,總結出以下經驗:

一、 調水必需遵循:改好底——調水原則。

面對水體狀況不太好的池塘,為了最大限底的減少微生態製劑有成本同時能保持水體良好的時間延長。

1、 解毒——養殖用戶大量使用消毒劑及殺蟲藥劑時間,在消毒、殺蟲的同時,對整個水體環境起到負面影響。要想使水體儘可能的改好及延長好的水質,在初期,需做到儘可能的稀釋緩解消毒、殺蟲劑等化學藥劑的副面影響。就好比:夏天某個房間產生蚊、蠅較多時,我們噴灑了滅害靈的同時,人在進入前必需先開窗透氣,我們在進入房內一個道理。否則肯定對人體產生許多的副面影響。從而影響養殖對象的各項身體功能。

2、 淨水——由於在歷年的養殖過程中,餌料的大量投放的、養殖對象糞便、重金屬、化學藥劑等的殘留沉入在水底。如不解決水體底部的殘留汙染,即使將水調好了,不管底部,還是依然對整個養殖過程起到極大的影響,影響的後果將是:由於下雨等天氣導致底部有害物質進入水體中、上部,從而導致爆發突然性魚病等事件造成養殖用戶的巨大損失。因為為了最大限底的一次性調好水,儘可能的延長水體良好的時間段。因使用非微生態製劑產品將水體中、上部的懸浮有害物質盡最大限底的統一沉入池底進行有效的第三步分解。就好比:我們要進行一個房間地面打掃。如不進行初期的掃地流程,單一的直接用拖把進行拖地。實際操作過程是會發現,拖的過程中,困難十分大同時地面變幹後,地依然還是髒。最後經過若干次總結的經驗就是:先掃地,將地上的垃圾及灰塵用掃把打掃乾淨,再進行拖地,會覺得輕鬆的多且保持乾淨的時間也會大大延長。

3、 分解——對於底部有害有機物等殘留物質,如不聞不問,造成的後果將是,一但出現天氣變化如下雨、颳風等情況,底部的有機物、餌料、糞便、重金屬、化學藥劑殘留物依然會上升到水體中、上部,對養殖環境將起到副面影響。因此必需盡最大限底分解水底有害物質。非微生態製劑並不不具備此分解功效。目前只有微生態製劑才有此非凡的功效。但實際並不是所有的微生態製劑能有效的最大限底的分解。在多數有益菌中,芽孢桿菌是有益菌群中分解能力較強的一種特殊菌種。因此建議:儘可能選用以芽孢桿菌為主導的複合微生態製劑進行有效的最大限底的分解。

4、 調水——當水質經過以上步驟進行相應處理後,這時就可以進行每月的定期調水了。調水即是增加有益菌的含量,讓水體中有益菌佔絕對優勢。從而延長水質保持時間。調水使用微生態製劑建議:可使用以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芽孢桿菌等一定比例的複合微生態製劑。各自發揮出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功效。

5、 肥水——底調好了、水調好了。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肥水,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水質不好,這時直接肥水,就好比:肥水產品實際就是營養品,如水體中有害藻類、有害物質過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可能會供已給有害藻類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甚止發生肥水肥不起來等等。

水產養殖已由過去的:等魚生病——在用魚藥,已轉變為—水好,魚就好;又轉變為——底好、水才好、水好魚和好。此養殖模式的轉變,可減少魚病的發生,爆發突然性魚死亡事件發生。最終可以達到:減少成本的投入及風險的發生。還能養殖出無藥物殘留、無公害食口。

建議:對於調水,必需將水上、中部、底部(即整體水環境)改好後(前期一次性綜合處理),再進行日常的定期調水,將會真正意義上發揮出複合微生態製劑非凡效果。從而保持養殖對象的水體整體環境的時間最大限底的延長,及天氣變化影響養殖對象應激能力的提高。最終減少養殖對象發病及爆發性魚病的發生。

水質的惡化是引起養殖對象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並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經過較長時間各種綜合原因引發的。我們平時如能做到不間斷的監控水質的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用相應措施進行處理。預防的方式就是不定期的測水,當發現水的某項指標正向讓養殖對象發病的可能性發展時,既時採取相應措施。從日常水質物理指標來談如氨氮、pH值、溶解氧、硫化氫等超標,產生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沉入池底的飼料,排遺物,肥料和動植物死亡的遺骸超標產生的。但超標決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在前期形成過程中,該水體各項物理指標一定會有所變化。如我們真的堅持了不定期的測水質各項物理指標,當發現發展趨勢時,就用改底的綜合產品進行合理科學的使用,肯定就能防止養殖對象水體環境的惡化,從而讓養殖對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