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养殖,必须得会养水!

微生态制剂是指由许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构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活菌制剂,它具有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低成本、效果显著等特点,有效地克服抗生素、激素、防腐剂、农药、化肥等化学农业所产生的种种副作用。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部份养殖用户已逐步由过去,等养殖对象生病——使用鱼药(受到鱼病高峰期爆发性死亡等突发性事件影响),转变为:预防为主导的新型养殖模式。简述为:水体环境是有益菌与有害菌同时存在,当水体恶化时,实际是有害菌占有绝对优势,从而导致不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利用微生态制剂(即有益菌)定期调节水质,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但在实际各类客户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却会发现:有的客户使用效果明显;有的客户初期效果明显,但反弹快;另一部份客户使用效果却没有。

为何会出现这问题呢?胡少华先生提出以下意见供用户参考:

科学使用微生态制剂是非常重点环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各类有益菌的使用,需要科学的使用,否则会造成效果不明显或是反作用。如肉眼观看水体浑浊、不良时,某种意义上来分析水体中含有悬浮物、有害有机质、饵料残物、粪便等过多,因用以芽孢为主导菌进行分解。但实际一使用却出现,养殖对象三到五天左右时间却出现浮头等现象产生,从而让客户感到不满意。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没有进行事先的水体常规检测,实际此水体中溶解氧偏低。而芽孢每三十秒繁殖一次,耗氧量较大。同时氧气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亚硝酸盐。又如:使用单一光合细菌需要光照,有机物丰富,在光照不充足的环境中使用,效果肯定不明显。又如:对于水体明显发生发黑、池底老化状况的水体,必先先进行改底,再使用以乳酸菌、放线菌为主导菌种进行调水。在实际使用如不先进行最大限度的改底,就算有效果。由于底部有害机质及饵料残物、养殖对象粪便等长期在底部,调水时没有以分机能力较强的芽孢为主导复合菌种进行最大限底的分解从而导致一但出现下雨等天气影响,水体的搅拌动,底部有害物质又渗入到水体中部及上部。促使水体环境变恶劣(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及摄食。

本人近年来的市场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 调水必需遵循:改好底——调水原则。

面对水体状况不太好的池塘,为了最大限底的减少微生态制剂有成本同时能保持水体良好的时间延长。

1、 解毒——养殖用户大量使用消毒剂及杀虫药剂时间,在消毒、杀虫的同时,对整个水体环境起到负面影响。要想使水体尽可能的改好及延长好的水质,在初期,需做到尽可能的稀释缓解消毒、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的副面影响。就好比:夏天某个房间产生蚊、蝇较多时,我们喷洒了灭害灵的同时,人在进入前必需先开窗透气,我们在进入房内一个道理。否则肯定对人体产生许多的副面影响。从而影响养殖对象的各项身体功能。

2、 净水——由于在历年的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大量投放的、养殖对象粪便、重金属、化学药剂等的残留沉入在水底。如不解决水体底部的残留污染,即使将水调好了,不管底部,还是依然对整个养殖过程起到极大的影响,影响的后果将是:由于下雨等天气导致底部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上部,从而导致爆发突然性鱼病等事件造成养殖用户的巨大损失。因为为了最大限底的一次性调好水,尽可能的延长水体良好的时间段。因使用非微生态制剂产品将水体中、上部的悬浮有害物质尽最大限底的统一沉入池底进行有效的第三步分解。就好比:我们要进行一个房间地面打扫。如不进行初期的扫地流程,单一的直接用拖把进行拖地。实际操作过程是会发现,拖的过程中,困难十分大同时地面变干后,地依然还是脏。最后经过若干次总结的经验就是:先扫地,将地上的垃圾及灰尘用扫把打扫干净,再进行拖地,会觉得轻松的多且保持干净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

3、 分解——对于底部有害有机物等残留物质,如不闻不问,造成的后果将是,一但出现天气变化如下雨、刮风等情况,底部的有机物、饵料、粪便、重金属、化学药剂残留物依然会上升到水体中、上部,对养殖环境将起到副面影响。因此必需尽最大限底分解水底有害物质。非微生态制剂并不不具备此分解功效。目前只有微生态制剂才有此非凡的功效。但实际并不是所有的微生态制剂能有效的最大限底的分解。在多数有益菌中,芽孢杆菌是有益菌群中分解能力较强的一种特殊菌种。因此建议:尽可能选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有效的最大限底的分解。

4、 调水——当水质经过以上步骤进行相应处理后,这时就可以进行每月的定期调水了。调水即是增加有益菌的含量,让水体中有益菌占绝对优势。从而延长水质保持时间。调水使用微生态制剂建议:可使用以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等一定比例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各自发挥出相应的一定比例的功效。

5、 肥水——底调好了、水调好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肥水,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水质不好,这时直接肥水,就好比:肥水产品实际就是营养品,如水体中有害藻类、有害物质过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可能会供已给有害藻类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甚止发生肥水肥不起来等等。

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的:等鱼生病——在用鱼药,已转变为—水好,鱼就好;又转变为——底好、水才好、水好鱼和好。此养殖模式的转变,可减少鱼病的发生,爆发突然性鱼死亡事件发生。最终可以达到:减少成本的投入及风险的发生。还能养殖出无药物残留、无公害食口。

建议:对于调水,必需将水上、中部、底部(即整体水环境)改好后(前期一次性综合处理),再进行日常的定期调水,将会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复合微生态制剂非凡效果。从而保持养殖对象的水体整体环境的时间最大限底的延长,及天气变化影响养殖对象应激能力的提高。最终减少养殖对象发病及爆发性鱼病的发生。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预防的方式就是不定期的测水,当发现水的某项指标正向让养殖对象发病的可能性发展时,既时采取相应措施。从日常水质物理指标来谈如氨氮、pH值、溶解氧、硫化氢等超标,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沉入池底的饲料,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超标产生的。但超标决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在前期形成过程中,该水体各项物理指标一定会有所变化。如我们真的坚持了不定期的测水质各项物理指标,当发现发展趋势时,就用改底的综合产品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肯定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