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迁都洛阳改唐为周,为什么最后还埋在长安?

陕西历史被洛阳铲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废除东都。洛阳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时,改名洛阳宫,太宗政府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

657年唐高宗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朝廷事实上已于太宗时期分三次迁到洛阳。但在657 年,它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宫。每个部和每个衙门都在洛阳设分支机构,662 年甚至还在那里办起东都国子监。从此,整个朝廷经常迁往新都去处理公务,长期成为定制。虽然在空荡荡的京师始终保留着一个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实际上不但整个皇室及其随从,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机构在这几次迁移中也转移一空。

几次迁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且耗资巨大。众多的扈从人员给所经之地带来了贫困,他们经过的地区通常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免缴赋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所造成的破坏。高宗时期,朝廷迁往洛阳不少于七次;高宗统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 年中,主要在洛阳居住。682 年,朝廷最后一次迁往洛阳,683 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迁往洛阳,一直到701 年。

朝廷在东、西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迁移,使帝国财政极度紧张。洛阳需要建造许多新的宫室和官署,以提供一个京都的必要设施。耗资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时期不断进行。因此,进行这一新的和花费极大的工程,一定是事出有因。

对迁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西北贵族集团已处于统治地位时,它是文职官僚机构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 年前已成为帝国政治势力所在的东部平原附近的另一个中心为新都,这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势力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了。迁都又是一个旨在取悦于许多东北出身的官员的行动,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热心的支持者。

第二种解释纯粹是经济方面的。长安位于比较贫穷和生产不发达的地 区,易遭受长期的严重干旱。从外地供应长安谷物既困难,费用又极大。供应洛阳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复杂的河渠网系。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没提供完整的答案。在朝廷迁往洛阳时期,长安地区有时是繁荣的,而新的东都有时却遭受饥荒灾害。很可能有第三种因素常常决定了迁都,这一因素就是被传统历史学家所强调的武后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据说在骇人听闻地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后,迷信的武后常看到她们的鬼魂作祟,因此她感到继续住在长安是不能忍受的。

701年10月,武后政府迁长安,可能是要减轻在洛阳积聚的反对她所宠幸的人的压力。703年朝廷又迁回洛阳。706年11月,唐中宗政府再次把政府迁往长安。709年,关中大旱,唐中宗本欲迁都洛阳,但遭到了韦后的反对,因韦后的政治根据地在关中。

同时,中宗时期的特征是饥荒连年不断。705 年的一次大洪水使河北的17 个州受灾,同时淹没了渭水流域。706 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旱灾,它从冬季持续至707 年夏初,结果造成了关中、河北和河南的饥荒。708 -709年又发生严重的饥荒,当时粮食必须通过陆路用大车从大平原和从江淮地区运往长安。

早在中宗初期,李峤和宋之问已力促他永远迁都洛阳,现在大臣们又重提此议,但韦后利用他对皇帝的影响,加以阻挠。崔湜企图另辟一条跨山区经商州的通往南方的路线,这个尝试是一次灾难性的和劳民伤财的失败。中宗之死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睿宗和玄宗的新政权仍很不稳固,所以不可能离开长安,而自然灾害循环反复,不断发生。711 年,河东汾水流域发生一次大地震,很多人丧生。712 年春长期干旱,另一次在夏初。712 至713年渭水流域和长安京畿区发生严重饥荒。714 年又有一次严重干旱。713 年玄宗决定迁都洛阳,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政治危机使此行不可能实现。

717 年初,势在必行的事情终于发生,玄宗被迫将朝廷迁往洛阳。与往常一样,此行路途艰难,代价高昂,时间又长;玄宗一行用了24 天才抵达洛阳,朝廷留在那里直到718 年冬。在以后的20 年中玄宗共在洛阳度过10年,朝廷的迁移不下10 次,搬动花了很大的代价,并把政务严重打乱。

当朝廷在736 年11月迁回长安时,因出现了富足的新形势,它就长期留在长安。洛阳仍是东都。但只到904年唐政府才又搬到洛阳,直到907年唐亡。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761年间,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先后在洛阳建燕政权。


叶少456


因为武则天老了,她要叶落归根。一个女人家夺了李唐天下,在过了一把帝王瘾之后才发现,她如果把皇位传于武家,相当于背叛了李唐,自己死后,祭祀她的人把她叫姑妈,永远都是一个外人,如传于李唐,祭祀她的是自己的亲儿子,她还是皇帝的亲妈,孰亲熟远?那一个重要不言自明。所以在洛阳过了皇帝瘾的武则天为了一世英明,在自己年老时选择了回家,长安才是她的家,那里有她的青春,她的夫婿,而洛阳一直是自己的漂泊地!


长安老调


武则天作为李家媳妇,谋取了李家政权,而隋唐以来,关陇集团文武群臣位高权重,也是隋唐的忠实支持者,武则天当然不愿意困难重重地在李家李家基地行使政权,毫无疑问会有极为残酷的政治斗争,随时威胁者自己的政权甚至姓名,政治人物对于政治派系是非常敏感的,长安根本就不是武则天的地盘,不得不僻重就轻转移阵地,重新提拔自己的亲信组建新的政治团体,后来废了长孙无忌等重要政治人物。她篡取了李家政权后,想要稳定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扶正自己,就得行的端坐的正,所以改国号为周,施政于洛阳,利用先祖皇帝在洛阳培养的已经事实存在的政治势力维系统治,而洛阳的分支机构的政治力量,也绝对不想一直游走在边缘,自然而然有上位的野心,而武则天刚好也需要支持,双方有了共同的政治目的,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以便于重新全面光明正大的废黜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并扶植自己的人马。


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的长孙无忌。


李世民之长孙皇后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她始终逃不脱李家媳妇的真实身份和思想束缚,那就更别说文武权臣和天下百姓对她的看法了。再次,还有重要一点,她作为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位女皇,王位传承也是天下关注的焦点,也是王朝延续和天下稳定的极其重要因素,她作为娘家出嫁的女人,古代一直有句话,嫁出去的女人如泼出去的水,她作为李家人,要是把政权传承给娘家人,肯定名不正言不顺,后来还是得还政于李家,不可能有其他途径,否则又天下大乱,战火纷纭,别说丢了王权,断送江山,还会让武则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最终,她作为生是李家的人,死也是李家的鬼,归葬于丈夫高宗李治乾陵,并在陵前树立无字碑。她在三百年左右的唐王朝历史上,算是李家女人掌权的一段历史,所以史称唐朝女皇武则天。


JustinBao






李渊,授三秦豪杰等官教序

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

唐六典,“高祖、太宗,肇造区夏,据秦百二之势,袭汉累世之基,定都长安,以隆上京。

\n

“关中帝业所兴,当百代不易;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




可见在隋唐时期人们的心里,长安才是根基所在地。

大唐神都,长安青龙寺碑文镇楼。


京兆才子





首先,大唐帝都长安!李唐皇室宗庙社稷皆在长安!武则天只是为了逃避支持李唐皇室的旧贵族(关陇集团)故而去洛,最终李唐才是华夏正统!帝都始终是长安城!故人讲 落叶归根,更何况皇家?自然要归葬长安 乾州 乾陵!


历史干货君




因为隋唐是长安建立的,洛阳是一部分时期的二奶,没资格拥有帝王陵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原因只有一个,她要和高宗合葬。夫妻同穴而葬,是传统。不管死在哪里,都会拉到长安合葬的。再说唐朝是两京制,虽然经常待在神都,长安依然还有都城的地位。


石破天紫砂壶讲谈社


中宗复位,李唐复国,武后依然是武后,葬入乾陵与高宗合葬符合规制。再说身后事自己也做不了主了。


南北镇抚司


武则天失权后三年亡,亡后洽中宗留有遗诏,取帝号,称则天皇后,合葬乾陵。这份遗诏是武则天死前最周全的安排,她建立的大周在继承人问题上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娘家人用不成,儿子们要复国,只有以上安排最放心,但又最不甘心,武则天带着不甘心离开人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