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曰:瑚琏也。”?

夜丶未明


有一天子贡(端木赐)问孔子“老师,您觉得我是怎样的人?”

孔子就说:“你啊,成器啦!”

子贡又问:“啥器啊?”

孔子说:“瑚琏!”

这瑚琏是什么东西呢?其实“瑚琏”是两种器皿的总称,这两种器皿分别叫簠fŭ和簋guĭ,都是宗庙祭祀的时候用来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瑚琏是比较高贵的,因为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事。所以祭祀时用来盛粮食的“瑚琏”就被称为国之重器,但孔子说子贡是“瑚琏”到底什么意思呢?《论语》里写到这就不写了,很有意思。

这就好比子贡问孔子:“老师我成什么器了啊?”孔子说:“手机!”又好比一个员工问老板:“老板我在公司什么作用啊?”老板说:“花瓶!”

我觉得子贡如果听到这一定也听出来了,平时老师常常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器就是有着某一个固定作用的东西,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在于,一个有思想的君子不能将自己限定于某个作用,哪怕再重要也不行。

意思是子贡你别骄傲,你顶多就是个苹果手机,你离人工智能还远着呢。你就是个大器,还不是君子,慢慢来吧。

孔子教育人就这样,把话不说死,你自己悟吧!这就是智慧啊,我们也慢慢学吧。


保哥谈


先说答案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贡问孔子:“我算不算是合于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还是只具备某方面的才能,还不能以道御世,应物无穷。”

子贡问:“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礼治国。”

《论语·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

《论语·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小哉!’

这三处的“器”指的都是一隅之用的意思。

为什么说子贡器也,为什么说管仲器小,为什么说君子不器。

其实说的都是“道”与“器”之辩。

君子应成道,而不因只以成器为目标。

君子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

君子成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故此,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是说子贡尚不能合于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说管仲虽然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

这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是一个意思。

因为不器,所以能生养、承载、虚容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到无穷,这是不易之大;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强,也只是一个春秋,一个循环,这是变易之小。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不器不物,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朴,不裂道为器,不离不忒,不器不物,所以随物变化,应物无穷。

另外,要想弄明白《论语》里的话,就要搞清楚《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

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

白云先生认为,通过《论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儒家

儒家就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

儒家从何而来,从道而来。

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

在游牧采集时代,天人未分之际,社会是不需要儒家的,因为那时候,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着。

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不得不以人开天,所以,伏羲之后,天人两立,仿效天道而立人,以人为天,这便是失道而后德。

到了黄帝时代,天人相离,人们再难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治理系统,这便是黄帝垂裳治天下,以仁义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诞生了。

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来。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为昊天上帝,天子则为皇帝;

君王以德配天,君为天,臣民为地;

天地化育万物的天伦,可以复制到人伦,变成天子华育百姓;

天地对万物有无限责任,天子对百姓也具有无限责任。

儒家说仁者爱人,君王得承担起无限责任、无限能力和无限的慈爱,要成为有道君主,要英明神武,不但要能够抵御所有的外来入侵,还要对臣民充满慈爱,保护天下百姓,繁衍生息,安康富足。

君臣齐心协力,以道治国,把国家治理好了之后,国富民强,百姓安康。

再将天子之盛德,泽被中国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就是先正中国,再平天下。

这就是儒家。


平凡2850


如何理解: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一丶此段话出处:

出自《论语·公冶长》 。

二丶关键字词解释:

赐,指子贡,此为子贡自称。子贡名叫端木赐。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状、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三、相关背景知识:

周代的祭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统。而不同级别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如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礼记·王 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 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 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按照西 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祭祀天地 的仪式,这就使祭祀成为权力的象征。这就形成一种现象,就是主祭者有地位、有名望,堪当大任。而陪同参与祭祀的,也就是得君王、诸侯信仼的股肱之臣,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同样,将参与祭祀之用的器物与人类别,能与鼎器并用的,也就成了非凡之物,有一种尊贵和神。所以孔子此处用器物喻人。

四丶这段话的意思: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你就像一个器物。

子贡又问:我像什么器物呢?

孔子说:像琏瑚。

五、一点解读: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不高。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因此,此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够君子的格,还比君子低一个层次。但也不是说他就是小人。

而是暗示他是一个“大器”,可以参加君王或诸侯的祭祀活动,陪伴左右。暗示子贡可能在朝堂上发挥才干,任要职。

六、琏瑚的比喻义:

这样,‘’琏瑚‘’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后人运用。即: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用以比喻人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水煮周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孔子的三个弟子:颜回、子贡和子路。这三个弟子都曾始终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在《论语》中出镜率最高。他们也是孔子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弟子,专门介绍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孔门弟子当中三个方面的代表。

颜回以道德学问见长,深得孔门儒学之精髓,是孔子深信不疑的孔学衣钵传承者。孔子曾当面称赞颜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就是若颜回有一天富贵了,孔子愿当这个学生的大管家,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从某种程度上讲,颜回是孔子的精神寄托,因为孔子坚信,颜回不但可以传承自己的学说,而且一定会光大自己的学说。

子贡以文辞圆通、行事干练见长,是实用型人才。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善于外交沟通,且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路以勇武伉直见长。敢于对孔子直言提出批评,而又勇于改正错误。子路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子路虽一介武夫,但在孔门诗书的熏陶下,虽始终难得儒学中庸之道精髓,却也不是一般的粗鲁武夫可比的。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瑚琏之器”的典故出自《公冶长篇第五》之第四章。原文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孔子评价子贡为“瑚琏之器”,何意也?朱熹说:“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我们不难理解,“瑚琏”是祭器,贵重华美可列于庙堂者也,喻指国之重臣,治国贤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泛指文治,戎泛指武功;国之大事,无非就是文治武功两大方面。孔子称子贡为“瑚琏之器”,就是说子贡可为列于庙堂的文治之才。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子路长于勇武,可为在外征伐的武功之才。文治武功之才,国之栋梁,为国之可用者也,故皆为器也。器者,有用者也。

孔子曾言“君子不器”,有人据其做如下三断推论:

君子不器;

子贡为器;

故子贡不是君子。

这样,有人就据其说孔子嫉妒子贡之才,有意贬低子贡。这实是自以为是的浅薄臆测,境界太低。孔子何许人也,怎会如此小肚鸡肠?孔子所谓“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君子不为器,而是说君子不急于固化自己的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成为更大的器,直至成为不器之器。什么叫“不器之器”?《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是形之升华,抽象而为规律,是指导事物发展的理论;而器则是形的固化和具体应用。器者有形,用之有限;道之无形,无所不用。大器无形,化为道矣。子贡为文治之才,子路为武功之才,皆固化而为有用者也,故孔子称其为“器”。孔子心目中之“不器”者,实颜回也。颜回安贫乐道,深得儒学精髓,其用不在当下,而在将来,大器必晚成,故孔子言“君子不器”。孔子称子贡为“瑚琏之器”,丝毫没有贬低子贡的意思,而是谓子贡为“成器”者也,是国家当下的可用之才,而且是栋梁之才,可列于庙堂之上矣。而颜回当下贫而不用,将来却必可大用,其用必在子贡之上。可惜颜回英年早逝,后人看不到其大用之时矣。真因为颜回英年早逝,才使孔子遭受了人生当中最大的的打击,儒道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大器为道,为“不器之器”也。“不器之器”者,颜回也;“瑚琏之器”者,子贡也;子路者,可为戎器也。

知徒莫如师,孔子对此三子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孔子曾困于陈蔡之间,粮绝而野宿,曾逐次召弟子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答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而颜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三子的回答,其道德修养境界立见高下。在困境中,子路对夫子之道质疑,产生了信仰危机;子贡虽不质疑夫子之道,却对夫子之道的执行要打折扣,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处事原则;唯颜回笃信夫子之道,坚守操行,“一以贯之”而无怨无悔,俨然君子风范,怎不令孔子欣慰?能不折不扣地传承儒道,唯颜回首选。在孔子心中,儒道之兴,寄望于回,大器无形,如颜回者!








子夏故坛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道、器之辨证关系,实际说到底还是人生观与方法论。 成道与成器对于我们每个个体都很重要,不可偏颇。 君子成器,就有一器之用,你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或好医生。君子成道,则无所不用。你可做到“贫则自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更重要的是你能坚守底线惠及社会大众。道可御世而器可御己,两者相辅相成。试想:一个君子好人,身无长物,连自己的生存都解决不了(即不成器),又怎能做到兼济天下,为社会做出奉献或引领潮流发展呢? 故此, 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说管仲即能有御马射箭之小器,又能身怀大道,助小白强齐而称霸天下。 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是说子贡虽然安国定邦,而治理地方已绰绰有余。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教学论道之笔录。 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困惑与求证,以及学生们是如何求学问道,而圣人孔子是如何答疑解惑的。 儒家 是人伦之学、世界观之道。 儒家远离鬼神邪说,主张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

远上创世的荒蛮时代,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是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着。 而进入到文明时代,则天人分开,各行其理。所以,伏羲之后到了黄帝时代,天人相离,人们再难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治理系统,这便是黄帝垂裳治天下,这就造就了以仁义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既然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来,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和《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是一个意思。 因为不器,则能生养、承载、虚容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而无穷;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它是局部的,偏面的。 所以大道至简,应物无穷。

用近现代哲学、科学理论来洞悉道与器的辩证关系,也能从中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学文明之光。现代天体物理学认为,宇宙自从大爆炸形成以来,就不断扩张变大;其内在势能也在不断衰竭之中,最终,整个宇宙将归于无序而静寂。而生命则是一种有序而强力能量体现,这与宇宙的变化规律似乎是矛盾的。其实科学家认为,生命能量的这种变化,最终只能加速宇宙的自己变化而不能逆转。从这一点上看,人类的各种活动何偿不是一种“器”而已,而宇宙自有它的变化之“道”。




琴簧汗舞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记录。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原文通释]

子贡问道:“我端木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啊,是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啊?”孔子说:“是瑚琏啊。”

释读点评:

女,同“汝”,你。 器,容器,可用的器皿。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和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周曰“簠簋”(fǔguǐ)。

孔子把子贡比作贵重而华美的瑚琏,肯定子贡有才能。但这个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按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评价子贡,是认为他还没有达到“不器”的程度。

其实子贡的品行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

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是史上首位儒商。致仕鲁卫两国。

子贡是尊师的典范,他为孔子送终,孔子逝世后又庐于冢上六年。他对诋毁孔子的言论予以了有力的批驳。

子贡终老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陈广逵


《论语 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子贡有一天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学得差不多了吧?我能称之为君子了没?

孔子怎么回答呢?汝器也。

换成现代的话说,你还算是个可造之才。

子贡啥人啊,聪明着呢,他马上就明白了孔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能够达到君子的标准。

不过他还不甘心,接着又问了一句:何器也?

虽然我还没达到君子的标准,那到底我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了呢?我这个才是个什么才呢?

那孔子说:子贡你算是“瑚琏”之才。你虽然还不算君子(也就是不器),但是在非君子的所有的人里,你是最优秀的那类人啊!再努力努力,精进一下就能成为君子啦!

如果就单独这句话,就大概是这个解释了。

如果想详细了解什么是“器”,可以去我的其他问答里或者头条号里寻找相关文章。我已经做了相关的解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大道之光


子贡问孔子:你觉得我咋样?孔子说:你就是个器。子贡问:啥器?孔子说:宝器😂。

孔子评价子贡是宝器(不是骂人哈😋),其实并非很高的评价。并非当时成大器与当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区别,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五十究易),写了十篇易经的注释文章,为《易经》《十翼》(有争议),在《易经·系辞上》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认为合乎大道的,都是无形无质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综观子贡一生,孔子对其“器”的评价是恰当的,子贡办事通达,有干才,善言辞,精货殖,家累千金,以成巨富,还担任过鲁国、卫国的相。但子贡终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后,成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达到孔子对于道的要求。

以上。


稗官野记


这儿不搬古文,只谈感受。先设想一下子贡为什么要问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首先子贡是个悟性很高的人,但他有些 恃才傲物,所以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目中无人、标榜自己。

孔子作为子贡的老师,当然很了解学生的 脾气秉性,孔子回答子贡:汝,器也!而且是名贵的器物。这是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认可,另一方面孔子又说:“君子不器”。孔子怕子贡过于骄傲,一方面告诉他你现在已是个专科生了,另一方面你还没有达到本科生的成绩,还需要继续努力。

正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才让孔门贤人辈出,也让孔圣人的学术得以发扬光大。


欧阳大拙


翻译出来就是,子贡问孔子:老师,您看我这个人如何?,孔子说,你会取得很好的成就。子贡又问,哪方面呢?,孔子说:你会当大官的!

子贡这个人口才极好,能言善辩,擅于捕捉对方语言的漏洞,通过细节表现事情的真相,他是天生的外交家!

孔子是讲中庸的,讲仁德的,孔子眼中的标准是”君子“。

那么,子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孔子眼中的”君子“,所以孔子通过这一番对话,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认同子贡的才能,另一方面,表示出了惋惜,因为子贡只能是”器“,哪怕是”瑚琏“,也是器!

而孔子的倡导是”君子不器“

可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与其”不器“,不如”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