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经常想看朋友之前发过的比较好看的照片或者文章,结果点进她的朋友圈,显示一条线写着几个字:朋友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也许是这条线,会失落,会有一点点讨厌……

不可否认,微信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交流,微信朋友圈则成为很多用户每天必看的事项之一,可以看看朋友们的日常所思所想。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有些人表示:如果出去旅游,不发朋友圈,就好像没有去过一样。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的确,今天朋友圈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记录日常的点滴,来分享生活的际遇,来宣示一种被关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同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把现实中被时间、距离冲散的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见的视域,来维系情感的需要和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时不落的灯火里,我们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可以说,朋友圈正在塑造着我们新的交往方式、认知方式,满足着我们“看”与“被看”的心理需要。

自从微信朋友圈推出新功能“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的新功能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朋友圈设置成了仅“三天可见”。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那么,微信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的,究竟是什么心态?

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不止单纯的熟人社交,包含着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友数越来越多,自从微信从单纯的朋友圈变成夹杂着工作的社交圈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三天可见”,朋友圈展示设置能让部分好友能够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朋友圈作为中国式社交的缩影,各种朋友,各种角色,发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各种见解。

而发朋友圈的核心围绕两个字“表达”,即自我表达(私人的情绪、生活、感悟等)和公共表达(事件的评论、行业的判断、专业的分享等)。

不管是放飞自我式的表达,还是理性克制的表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给自己的内容上一把“三天可见”的时间锁,根据背后心理机制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隐私型、焦虑型、傲娇型和从众型。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1.隐私型:朋友圈都被人看光了,感觉自己在裸奔。

随着生活与工作的需求,微信加的人越来越多,亲人、同学、同事、合作伙伴、微商等齐聚一堂,朋友圈五花八门,什么类型与性格的都有。也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在朋友圈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当我们新增加一个朋友的时候,大部分的人第一时间会查看这个人的朋友圈内容,来增加对于这个新朋友的了解。从对方发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以一个人的性格,猜的八九不离十。

如果对方的朋友圈全都是生活的点滴,旅游、美食、摄影、那么这一看就是一个对生活有品质要求且喜欢美好事物的人。如果对方的朋友圈,全是晒娃的,那一定就是一个孩子至上的宝妈,如果对方的朋友圈除了转发一些工作相关的就无其他,那么朋友圈的存在多半是为了给领导看。

所以自己的隐私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观看,慢慢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手段增加,不仅减少了发朋友圈的频率,还有意识的控制所发的内容。

比如,肯定有这么一群人,人数还不少,每次发完文章,过不了多久就删了,或者发文设置为只自己可见,这群内心肯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个设置朋友圈展示的功能正好满足这群人,不用删除,也不用隐藏,还没有屏蔽大家。

一方面,担心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存在隐私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交换个人信息,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方便进行社会交往。在做不到完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势必让渡一定隐私为社交代价。但是,为了防止有人视监自己的朋友圈,“三天可见”成为最佳选择。

选择“三天可见”加上时间的锁后,仿佛获得一种心理的慰藉,即心理的安全感。人们在面对面交往时,会有物理距离,同样,在线上社交时,也会有心理安全距离。

朋友圈“三天可见”既可以保护隐私,满足自己对心理安全距离的需求,又告诉朋友们没有屏蔽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2. 焦虑型: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看透。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既渴望朋友时刻关注自己,又害怕被扒光看透,这就是焦虑型的人具有双重矛盾的心理。

渴望被关注,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通过朋友圈消息,获得点赞和评论,建立一种情感链接,同时通过朋友圈进行自我表露或社会表露,营造出来的良好个人形象,获得他人的肯定和信赖,满足社交需求和自尊需求。

在朋友圈,我们带上精心打造的“人格面具”,享受着社交互动中带来的满足感,同时又害怕观众透过面具,看到光鲜亮丽的朋友圈背后,一地鸡毛的生活和真实脆弱的自己。

正是由于害怕被看透,所以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可以实现选择性的展露自己,维持想要呈现的人格形象,同时不想被不信任的人做过多的研究和解读时,“三天可见”更像是一个安全的洞穴,满足我们适当遁藏起来的心理。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3. 傲娇型:表面只给看三天,实际催你天天看。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人们在其婴儿期都是有全能自恋的,例如母亲稍稍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便会通过大哭大闹来表达不满,因为在他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而现在流行的社交媒体主要使用者,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得到全面细致的关爱,任何需求父母均会及时响应,一切以自己为中心。

顺理成章,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延长到成年时期,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与掌声,希望的到所有人的关爱与喜爱。

朋友圈“三天可见”同样切中了中国年轻人的需求,酷酷潮潮还有点小傲娇。可以每天发各种动态。但是由于大家都为了一日三餐、升职加薪而忙碌着,或者你发的内容太多都是重复的日常琐碎,你的朋友慢慢形成审美疲劳,你所得到的评论与点赞开始变少,为了掩饰失落的内心,启用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方式,创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伤害,减轻朋友圈发圈后无人互动时的患得患失和黯然神伤,心里默念着:“我不在乎,我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不是秀晒炫给别人看的。”

茨威格说:“你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有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一面很酷很潮,好像什么都不在意,一面用傲娇向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属于年轻人的小倔强宣告存在感。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4.从众型:大家都设置三天可见,我也试试。

很多人选择“三天可见”,其实中顺从大众的选择。还有一部分人群是,你们的朋友圈设置只有三天能看,我也不能让你看到更多我的朋友圈消息,这类人群是带着报复心理的从众心理。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归根到底,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如此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在乎自己在别人心里的样子,在乎过往那个不够好的自己,才会戴上脚链跳舞。

不如索性洒脱点,甩掉条条框框,撕掉前瞻后顾,自信大胆的展示自己。

不去在乎别人心中的评价,不去在乎过去的事与人,接受自己的所有,不在乎那个不够好的自己的人,想发就发,这样的人才过得踏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