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究竟是英雄还是小人,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华还有华夏文明吗?

最凉的凉


首先很多人現在對儒家文化 思想的曲解誤解頗深。必須先搞懂一個歷史觀點:漢唐雄風。唐宋文人墨客非常出眾。而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常言有道: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啊!儒家思想中講究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君子”。而當時對於君子的標準可謂嚴苛。品德操守要好,騎馬,射箭,舞劍等都是君子的標準。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幾乎都會武功。

  君子有三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俨然”是指伟岸高大的样子,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经,很严厉;“即之也温”,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后发现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达理;“听其言也厉”,意味着说话都说到点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够违背。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道。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有三戒。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谦。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谦,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为君者,居其位而无其言,君子之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是人者本分。
孝为先,百善之首;
忠者上思利民临患不忘国;
仁者不以安危易节;
义者不以祸福易心;
礼者先正己身后正人身;
廉者不以公谋私高风亮节;
信者一掷千金;
勇者不以生死易志;
教化明,则民风正;礼乐盛,则天下兴。商纣之亡 亡于淫乱,后唐之亡 亡于奢靡。礼者治国之纪,乐者人之情理,制礼以顺天下,作乐以和民俗。非礼则纲纪无以兴立,非乐则人欲无以节制。言行必信,政教必立,有道德而守之,喜怒必公,赏罚必行。教化,自古为之命脉,强国不可废礼,富民不可弃德。国立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敬天礼儒,方能参天地,赞教化!



明王道,知廉耻,让生民各安其分,使社稷合乎天道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明孔子之礼,修万世之德 弘圣人之道 正天下人心。

聖人有言:文必切以實用,禮必尊與儒學。

我是古臻GFX326,一個儒學的學習者。


古臻叄裎


“儒家思想”刚诞生时只是鲁国的一个主管祭祀的官职,随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派别,信奉这种思想的儒生在兼并战争中给贵族充当门客,为主人出谋划策,同时游说各方,让各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由孔子、孟子等发扬光大,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爱”思想一直不被贵族所接受,在秦朝统一初期才发展成为一个大学派。但是因为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议恢复周朝古制,反对郡县制,与秦始皇推崇的法家发生冲突,最后在李斯的建议下进行了“焚书坑儒”。汉朝时期,儒家在讲授博士董仲舒的带领下进行格变,融合了法家、墨家的一些主张,开始推崇“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统治中国思想今后一千多年,但也只是统治者用于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为了统一中国而努力,使中国处于就算分裂也会归于统一的状态,并出现了汉唐等强大的大一统王朝。但是随后儒学开始僵化,已经不能满足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并被佛、道等思想冲击,于是儒学又开始内部的格变,融合了佛道的唯心主义,又有一些初期的唯物思想,发展出朱熹等人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和王阳明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这是儒学的最后一次内部的变革,对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发生在宋明时期,在清朝时儒学彻底僵化,特别是“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人民思想,清朝在政治、经济上施行的“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与文化上的儒学思想,沦为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此时的儒学已经完全落后,与同时期西方思想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再也不能帮助中国社会发展。

所以儒学对中国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后僵化,不仅不能帮助中国发展,还遏制了新思想的萌芽。现在社会中,儒学的一些主张还是可以使用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公正客观的看待儒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推崇。《论语》《中庸》《大学》等四书五经这些古籍,还是可以读读的,知道其中哲理对为人处世也不是什么坏事。







颍上县国防军少将师长


当然,儒家不能代表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信神魔鬼怪,更不信所谓的上帝。由于地理因素影响,以及上古时期的天文冰川气候影响,中华文明的知识源头最早来自天文。在上古时期漫长岁月里,无数先人在强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苦苦生存,逐渐发现天文气候变化的规律,出现了河洛文化,历经后世的三皇五帝时代逐步演化出华夏文明内核,就是易经。易经发展完善的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从另外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天文易,自然易和人文易。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为代表的诸多流派应运而生,这些思潮的出现,只是迎合了不同时期大大小小国家的驾驭统治需要罢了。历经两千多年来到今天,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真正传承中华文明的仍然是儒家,只是已经揉合了其他学派和域外国家文明的儒家。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放眼全球,华夏文明的根与魂仍然是儒家为代表的华夏精神内核。


店小二的每一天


中国过去之所以在科技上为零,全是儒家之错!人类进化的历史全是生产工具的提高,而生产工具即是科技的映射!儒家仅仅是文科,它强调管理,显然,管理是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过分强调管理,则严重束缚生产力!过去以强权压制民众,是从生产关系中压榨剩余价值!所以,更朝换代,画圆圈!今天根本从生产力上挖掘剩余价值才是正道!由于科技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科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全人类的生命力!


h168j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要禁止诸子百家,而是从诸子百家中选出最有利于社会治理和稳定的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因为,一个没有确立正统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国民的精神将陷入混乱,进而导致文化冲突国家动乱。

而纵观诸子百家,毫无疑问最适合作为官方正统就是儒家学说了。道家无为而治,会让国民不思进取,让社会陷入混乱无序。法家过于暴力和无情,容易让社会陷入仇恨和暴乱。兵家只适合治军,不适合治国。阴阳家玄之又玄,是一种神秘到有点迷信色彩的学说,也不适合作为官方正统。农家只是一种富民技能,不是社会治理之学。

只有儒家,有一整套完善的道德规范和礼法制度,不仅为国民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为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提供了完整的规范和制度,是最纯粹的社会治理学说。更重要的是,它维护大一统,对不同思想和宗教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中庸而不极端,这些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如果需要树立一种正统思想来凝聚国人共识、统一国内民心、塑造文化性格,那么儒家无疑是最适合的选择。树立儒家正统,有效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它的意义就像书同文、车同轨一样,是非常有必要的。


浮世天心


“独尊儒术”其实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荡清前期“黄老思想”的一项政治举措,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风向和决心,并不是绝对简单的非此即彼。从另一个角度讲,真正可以“独尊”某种思想意识形态并领会精髓付诸行动了,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总比这也有顾那也要管,到头来四不像首尾皆潦草强。


卧麟子


獳家是个什么玩艺?

儒在帝王家里,是条牧民狗,在平民家里是条狼,在世界眼里是个渣,在联合国人权宪章的《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哪里是反文明反人权反人类邪教。



儒家是治国的工具。秦以法治天下,汉人以为秦法太严苛才有陈胜吴广起义。所以汉初以道家治国,无为而治(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民主自由)。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发现老百姓强了,人口也恢复了,却仍然无法对抗匈奴。然后想起秦朝的中央集权,但法家的名声都臭了,于是挂着儒家的名字以法治国,叫做表儒里法。。。华夏文明的第一部典籍叫《易经》,华夏文明若不知变通的话,那我们还处在原始部落。。。所以你这种问题在真正的华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华夏文明是多元多变的,而独尊儒术是影响最深刻的华夏文明。


夏天的虫4


人们一定要把周公儒教之礼乐与孔子徒孙们的儒家系列思想区分开来。

商道归隐纷飞四方,因周一统,故而道西化为佛忌道论法,所以后有中道自动与佛不与国事,其实佛是先于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