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慢性毒药是,你的个性逐渐被抹杀

有一种慢性毒药是,你的个性逐渐被抹杀

所谓个性,其实每个人都有的,且形式都是不一的,这是区别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凭证。那么为什么要写你的个性逐渐被抹杀了呢?这不得不说说当今繁荣的互联网现象。

互联网的繁荣,过多的信息如果被动的接受,其实就会逐渐的淹没你的思维,好比众多的智能推荐你喜欢内容的平台,虽然这样看似方便,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你会逐渐的形成一种错觉,机器给你推荐的内容,就是自己需要的。

在国外曾经有这样一则实验,一位魔术师,将两张不同的照片拿出,让观众去选,在选择完之后,魔术师会讲两张照片收起来,然后拿出另一张观众没选的照片,问观众为何选这张。

这个时候,很多观众有的会没有发现,有的是不确定,有的是发现了,但是很少有人去识破,而是去找自己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最终解释上却大同小异,虽然这套实验的结论是,哪怕消费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产品,但是你依旧可以去让他改变,而这些改变就是一种欺骗式的套路。

上述的故事,其实和当今的自动推荐类似,或许个性化的推荐信息并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但是你也会逐渐的接受,并且解释自己接受的原因,最终的结果就是,你很难的去在分辨出信息的真伪,在认知上逐渐受限。

其次个人时比较反对微博等热搜,在一定程度上,热搜反应的现状并不属实,所以最终会引导社会风气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微博上的热搜一大堆娱乐八卦,但是真正关注的问题,却被隐藏,商业化下,这种方式可能会引导年轻人盲目的跟随。特别人都是从众的,而热搜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理解为大众所关注,进而很多人处于从众心理,会不自觉的关注。

最终想要分享的便是,碎片化阅读,让断章取义这四个字生根于网络,并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暴力,诸如很多的网络暴力,其实并不是网友所讲述的那样,但是却被一传十等裂变,并且导致断章取义,将不同的内容随意汇编和发布,极力的影响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