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有人说:追星只是一场浩大的暗恋。你耗尽全力喜欢一个发光发热的人,但他却不知道你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你的存在。

时过境迁,你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当初对他满满的喜欢,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最终留在心坎里,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发帖的人说,自己的女朋友是个疯狂的追星族。她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那个明星的海报,会买那个明星代言的产品,为了见偶像一面,她还会彻夜排队。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更让他抓狂的一次是,刚一见面女友就大哭不止,他原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慌忙给她道歉,但女友却伤心欲绝地告诉他:偶像在拍戏的时候受伤了。

除了这些,她还有很多疯狂的举动,帖子留言有表示理解的,也有认为不可理喻的。

我曾经有位朋友也和这个女孩儿一样,看见跟偶像有关的任何产品,都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买下来,同类商品里也只用偶像代言的。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我经常为此调侃她,她不但不生气,还和我说:“与其说喜欢他们,不如说我是喜欢那个状态下的自己,快乐,欣喜,让每天枯燥的生活多了一份难得的期许。”

的确,偶像就像是镜子中的自己,折射出来的,也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无法被满足的缺憾,

比如为了升学放弃了长期坚持的爱好,

为了离爸妈近点放弃了远方的机会,

为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放弃了激情澎湃的欲望

……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口,让被压抑的情感、遥不可及的梦想无处安放。

因此,当一个符合心中完美人设的形象投射到生活中时,他就像一块陨石落入你的心湖,排山倒海,所向披靡。

可见,与其说是追逐聚光灯下精致的“他(她)”,不如说是在追逐平行空间里那个可能存在的自己。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说:

“世界太大,人与人的距离太远,远到每一点关系都弥足珍贵。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送给素不相识的偶像。把他捧到无限高,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放大了一样;帮他实现梦想,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

明星毫无疑问是一个闪光的存在,完美的颜值,讨人喜欢的性格,令人羡慕的生活,而这些,都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我曾经很喜欢一位明星,迄今为止,只要听到他的歌,我都会热泪盈眶。

因为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就仿佛回到了过去考研的日日夜夜,高强度的学习一度让我萎靡不振,精神几近崩溃。

通宵夜读的时候,是他的歌陪伴我度过了那一个个艰难的日子。如今,听他唱歌就好像是一种回馈——回馈他曾经给我的力量,即便他对此一无所知。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有时也会慨叹:粉丝与偶像的关系竟然如此美妙,两个原本没有关系、没有交集的人,会因为某首歌、某部电影,而产生某种割舍不断的情愫。

也正是这一刻,我才觉得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偶像,一个很棒的偶像。他可能是明星,也可能是普通人。但他是谁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他能给你带来正能量,他的形象能够给你树立榜样。看到他认真投入的样子,你甚至会一头扎进书海,坚持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考试。

而每当你颓废而又沮丧的时候,他就像遥远星球上的一道光,照耀着你,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我知道,很多人也和我一样,闲来无事就会去网络上刷一刷偶像的动态。看到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你也跟着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努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觉得自己又向他靠近了一点。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吧。有人从明星的动态里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人掌握了更好的搭配技巧,还有人找到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在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点点滴滴地努力着。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追星就是从来不期望可以成为他的那个谁,只要能远远地看着他闪闪发光就很开心了。

虽然和偶像在生活中毫无交集,但你却会为了他的一切牵肠挂肚、或喜或悲。看到偶像被批评,你一定会站出来奋力反击,因为他是在自己最伤心、最痛苦的时候支撑自己的人,你对他的特殊情感,别人不会明白。

正如郭敬明说的那样:

“当你见证了你喜欢的明星从跌倒到爬起,你见证了他平凡的一面和光耀的一面,当你看着他从幼稚变得成熟,从畏缩到英勇,你再也放不下对他的喜欢了。”

追星的这些年,我活成了自己的爱豆

所以,我从不曾将偶像看作是一个商品,更不会对他抱有什么幻想,我只是把他看作是精神的支撑,看作一个代替自己闪闪发光的人。这样追着追着你就会发现,生活的重心最终还是会回归自己。

追星的意义,不在于让你奉献青春,为爱着迷,也不在于你是否拿到了一份签名或一张合影。

追星的意义,在于这个过程让你找到了奋斗与拼搏的动力,最后把它倾注在自己的人生成长里。

毕竟,你的人生才最值得去拼,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