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明代奇人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沿著王陽明的成長曆程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


王陽明的一生確實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個名門望族_牛人世家,傳說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晉朝王義之書聖,父親是當朝當紅狀元郎王華,王陽明很好的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


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會有很多特別的現象,拘傳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抱著一赤子,從紅雲天端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出生後,他5歲還不會說話,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故祖父給他改名“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從那以後他才開口說話,夠神奇的了吧!這一傳說或許說明王陽明確實是承載著一些偉大的使命而來的吧!


2,少年立志就很牛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牛人。


3,鑽研精神,就很牛。


王陽明曾去拜訪婁諒,婁諒跟他講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聽了之後,十分開心,就開始鑽研朱熹的書,為了理解朱熹的理論,王陽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沒有一點收穫,反而生了場大病,這個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陽明剛開始很相信朱熹的論說,通過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開啟了自己的心學研究。



4,三大正道很牛:


1,)龍場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論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劉瑾,就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棧那邊當驛丞,他到龍場那裡得到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王陽明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在這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


2)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知行合一,知與行沒有先後之分,都是一起出發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為最終是要回歸到內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後不愧於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過程中,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達到極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3)天泉證道,致良知的修養論。


與兩個學生在天泉橋上辯論最終得出:“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三大軍事行動很牛,都巧用功心術完勝


1)平定江西盜賊流寇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帶兵平定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江西山賊數萬都被消滅。


王陽明用兵出名就在於其用兵奸詐,獨斷,不管對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後他都會利用一些攻心戰略取勝。


2)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最終寧王朱宸濠兵敗被俘,策劃了近二十年的叛亂王陽明僅用了三十五天就給平定了。王陽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3)思田告捷


嘉靖六年,王陽明總督兩廣,成功的利用心學,很輕鬆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的造反。


遺憾的是,思田告捷後,王陽明便一病不起。


死時留下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傳習錄》等都是引領人類智慧的書籍。這樣看下來,是不是覺得王陽明確實很牛啊?!


我們還是去多讀多體會牛人王陽明的心學,修煉強大的人生智慧,力爭做個現代版的牛人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對付王陽明的認知是在高中的歷史籍上,我依稀記得關於王陽明的引見只佔了半頁紙,那為什麼我對他的記憶如斯之深,要專門為他來寫篇文章呢?不外是來自高中歷史教員那特別的誇耀,稱王陽明是他的偶像,甚至還提到了毛澤東對王陽明軍事學問的附和。如斯便促使我對付王陽明更深條理的認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王陽明,別號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師長教師,亦稱王陽明。

聽說,王陽明的母親懷孕14個月,才生下他。其祖母說,由於他出生那天晚上,夢見王陽明乘雲而來,是以起名雲。(此類有點神話似的故事不外是為了襯著王陽明的身份罷了,讀者們本身曉得就行)。至於為何起名叫王守仁呢,是由於王陽明的祖父說,子曰“知及之,仁不能產之,雖得之,必失之”,那便叫王守仁吧。

王陽明生成聰穎,雖然因早時賦性溫馨不肯意多講話,被人算作啞巴。可是5歲那年不僅會講話還會背文章了。王陽明小時愛下象棋,即使有句話叫做:不務正業的人才會下象棋,但這仍舊沒有衝破他的胡想,直到那象棋因母親的氣忿掉進河中。

成化十七年,王陽明隨從跟隨其父到了北京,成華十九年,王陽明在北京上了學。三年後他出了書院。王陽明有一顆弘願抱負,在他15歲那年,本地伏莽瘋狂,於是他洋洋灑灑的寫下了幾萬字的剿匪建議,想要其父為其上奏朝廷,然後犯罪立業,可是他這個夢想卻被其父的一巴掌打壞了。弘治五年,王陽明實現了他的仕途胡想。可是在仕進之後,王陽明並沒有日夜專研八股文,他感受當前的考試軌制有問題,他起頭轉眼兵書(已經王陽明對一個門生說過:“兵書,我卻是讀了良多。不外,我哪家兵書也沒用,我只是學問純粹,養得此心不動罷了。此心不動,就可隨機而動,在疆場情形朦朧不明時,霎時能創造問題地點,能做到這點,就可攻無不克。”即“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雖說王陽明完成了他的仕進之路可是他又不甘於這種無聊的餬口,於是他辭退了這項事物,此後,弘治十五年王陽明在稽山陽明洞築室唸書。。。。。。王陽明的生平履歷其實是值得體味的,感樂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體味,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謝下去了,現實了局產生在他身上的事其實不是我一篇文章就能說完的。接下來我們我就想說說王陽明生平的進獻了。

王陽明故宅的楹聯是後人對他生平的總結:樹德犯罪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這對付總結他生平的進獻再貼切不外了。

犯罪:平寧王之亂,按捺靖難之事的產生。屢次替朝廷平叛,安撫地方,軍事上從無敗績,乃明精采軍事家。

樹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建立心學體系,推進儒學理論。

立言:開立異一代的學術,建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使儒學獲得重生長。

總之,寫這篇文章不僅是由於本人愛戴王陽明,別的一個緣故緣由就是,我感受像王陽明如許偉大的一小我,他的名字卻沒人被良多人所曉得,更別說體味他的生平事蹟,體味他的學術理論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大師用心進修。


斜槓先生zy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將自己開創的思想親身付諸實踐,並證明其完全切實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勳,完全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這樣的世俗化語言形容他,確實有失恭敬。做為個人終身的精神導師,我不想證明他有多“牛”,這樣的用詞有違自己對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偉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分享給同樣熱愛他的朋友們。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經完全進入書齋式的聖學研究,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肢解式課文分析,並由此步入純理論層面的程朱理學,官方的科舉考試嚴格遵循程朱理學的標準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陽明以思想解放為主導的實用主義心學自然被排斥在官學之外。進入現代以後,中國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義哲學觀一統天下,王陽明心學思想因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長期被排斥在中國社會主流文化之外,但這並不阻礙其思想持久的影響力。


哲學思考自有人類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這一根本性的終極問題,始終困擾著自有人類以來的所有哲學認識活動。針對這一終極思考,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這個理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認知,沒有主觀認知,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他在17歲的時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裡“格竹”一樣,七天七夜後,客觀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觀認知的自己差點送了命。

“格竹”的失敗使他意識到程朱理學要求“格物致知”以達到“窮物理”的目的,過於強調客觀存在了,改變人的不是客觀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龍場悟道”後,他開始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主觀認知的結果,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客觀存在才有真實的意義,並由此發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從此走上了一條實踐之路。


拋開對世界本源這樣的宏觀認識問題,從微觀層面來說,王陽明的心學完全不同於一般的純理論認識,而是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因為微觀世界廣泛存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活動,從本質上講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就是一門很高級的心理學,而且有著很深的科學意義。所以,當王陽明以白面書生的身份指揮一群烏合之眾,無論是平叛職業軍人的造反,還是佔山為王的土匪,都能無往而不勝,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心不動,隨機而動”的高級心理學在實踐層面的應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從事政治就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從事經濟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實業家,從事軍事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統帥,這一點不僅被他自己所證明,也完全被後世的推崇者所證明,曾國藩、毛澤東等一代偉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深受王陽明思想影響的日本,處處可見王陽明的影子,每一個遊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層面都能體驗到十分體切的服務,就在於日本深得王陽明心學精髓的體現!


龍支子


王陽明有多牛,有歷史評價為證: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少年毛澤東曾服膺王陽明,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字逐句批註!甚至王陽明的家鄉也極力推崇,有楹聯做描述: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立言為後人留下思想學識。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並稱為聖人。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廣西內亂,平定寧王之亂,剿滅南贛盜賊,用孝道感化少數民族頭領歸服。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對於平叛大功,由於奸佞劉瑾干政,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賞賜,更沒有加官進爵,而是稱病回家,朝廷用人,帶病堅持,最後死於征途。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欲以仁而覆蓋天下蒼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間人民,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思想學術。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講學,桃李滿天下,人們對他由衷的佩服,故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論。

首先是: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性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直面當下,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作用,是啟發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德厚致遠


王陽明當然牛啦,因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稱為明朝一哥。

要說職位政績,他比不上張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沒有戚繼光出名,要比藝術,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論為官典範,他也沒有海瑞的名頭響。論力挽狂瀾,不如於謙。

那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後來人對他的評價,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世間兩個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書法好,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人品也是極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字也好。

張岱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天不生陽明,萬古長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頭,大概源於魏源: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陽明的人就更多了,孫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發現一個現象,日本能夠搞明治維新,其中的思想基礎就是我們中國的心學,這個心學就是王陽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這有沒有根據呢,有啊,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高瀨武次郎就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腰間掛一小牌,上寫:大王叫我來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陽明。

那王陽明為什麼這麼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為,人生三大目標上達到了頂點。

這三大目標是升官發財死老婆?別開玩笑了,衝這些目標去的,是拋棄同齡人,招呼都不打的傢伙。

文人的三大目標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傳世,百年以後,人家還能記得你說的話,那王陽明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這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現在還具有指導意義,算是達到了立言這個目標。

立德就是成為道德楷模,樹立德業,那王陽明當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來沒幹缺德事。

最後立功最難,而且跟上面兩個衝突。因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節,不拘小節的時候,走偏一點,就會失德,比如東漢有一個段熲,他是東漢名將,平定叛亂,但殺氣太重,總共殺了數十萬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鑽研學問的話,也通常沒法立功,沒時間啊,而且這種學問家往往比較迂腐,常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這種人就更多啦,大學問家往往沒有什麼實務型功勞,但王陽明卻是另類,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點小招,就把江西的民變給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這其中,王陽明把知行合一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單槍匹馬平定了一場大叛亂。

這當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禎表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三項全能冠軍,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腦洞歷史觀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那可就得好好說道說道了。

通常牛人、偉人出生都會有很多奇怪的現象,就讓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介紹我們的陽明先生的吧: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夠神奇的了吧,是的,確實很神。 這都不足為怪,我們也知道,所有的神人鴻蒙開篇之始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描述,這隻能說明這個孩子確實是承載著整個家庭或者是其他什麼人的偉大使命吧。


我們要說的陽明先生,真正牛的地方是他生平的所作所為,跟出生前沒什麼關係。 他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不為功名,為國之崛起也。 後來的人生中,他作為朝廷官員於正德年間評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以及寧王朱宸濠叛亂,更在嘉靖年間平定西南部的叛亂和盜賊。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不出意外定是大起大落。沒關係,陽明先生曾說:大家皆為不得志而羞恥,而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不是常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陽明先生的瞭解首先知道的應該還是他的思想學說:陽明學,也稱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他提倡的知行合一,在知行的關係上,他強調要知更要行,行中有知,知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作真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在明朝中晚期是主流學說之一,據說後傳與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明朝中起註明的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書法家。太牛了!


夢歸秦淮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

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著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裡把你的志向給洩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為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眾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為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眾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群眾都說:“真是個異人。”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裡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裡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裡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裡,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為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


溫乎


王陽明牛不牛

  • 聽過格物窮理,知行合一嗎?
  • 聽過龍場悟道嗎?
  • 聽過,守仁格竹嗎?
  • 聽過,一生俯首拜陽明嗎?

以上只是王陽明一生中小小的幾個典故,還有後人點點評價。然後這裡要罵一句矮大緊,居然說明朝三無朝代,特別無名士。他是眼睛瞎啦嗎?



評價一個人的歷史地位,牛不牛,要看這個人做過什麼,影響過什麼,成就如何。關於人物評價,我覺得有必要從三個方面分析。

  • 第一,當時成就(立功)
  • 第二,民間聲譽(立德)
  • 第三,後世影響力(立言)
  • 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為“三不朽”,何為三不朽,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功在當代,德在民心,言在後世。
  • 可以這樣說王陽明是僅次於孔子“三不朽”做到最好的名士之一。

下面我們一條條來看。

第一,當時成就(立功)

古人有出將入相之說,王陽明在出將入相上都沒有達到極致,但是也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弘治12年,公元1499年進士。為官生涯,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最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的為官生涯可謂三起三路,但是曲折的人生並沒有掩蓋他的光芒。在貴州龍場時,驚醒悟道,成就人生。同樣在貴州龍場時,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緩解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矛盾,並且在之後的平定宸濠之亂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因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

確實沒有做到文臣的極致,也沒有做到武將的極致,但文武雙全,同樣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而且他的主要成就並不在為官而在後面讓我們繼續看。

第二,民間聲譽(立德)

我們看一下王陽明先生臨終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想見當時的場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因為他的一生是追求極致的一生,他的理念就是時間萬物的道理,他將這種追求發揮到極限,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心學理念,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那就是“格物窮理,知行合一。”

他偉大的人生有太多需要數敘述的地方,可是我們的篇幅有限,我只能講這句話是何道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全部都在自己的心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聽,將所有的道理和自己的本心結合到一起,最後成就知行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並且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當年有無數的文人雅客,以他為榜樣,將他的言行當作楷模去膜拜,所以他的立德之言,影響當世,儒家“心學”這一哲學理論出現。

第三,後世影響力(立言)

何為立言,就是你要有創新的思想傳世數百,上千年之後,人家還能記住你說的話,那王陽明先生所獨創的“心學”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論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以它為行動指導。

這裡我不需說很多,只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會知道立言之行,王陽明是如何做到極致的。


同代大才子,徐渭曾說,

羲之‘以書掩其人’(王羲之),守仁‘以人掩其書’ (王陽明)

意思是說王羲之把書法做到極致,讓人忘記了他的其他,而王陽明把人做到了極致,讓別人忘記了他的其他成就。

後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國圖志》作者

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第一人。

我們都知道魏源的著作,海國圖志是近代最流行的,開眼看世界第一書,然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本書最廣為流傳的地方不是中國,而是近代的日本。因為在日本的廣為流傳,在日本颳起了一股旋風,那就是心學的流行。

孫中山說,日本全國學習心學

孫中山到考察期間,就發現,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理論基礎,全部來自王陽明心學,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看到這裡,我是很替王陽明不值得的,他的學說沒有在自己的國家受到最多的重視,反而在一個侵略我們的國家得到大力的推廣。

這裡我就不更多舉日本列子啦,因為我覺得心裡很不爽。

除了他的思想傳世之外,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廣授學徒,開設書院,讓他的思想經過言傳身教,開枝散葉,形成中國獨特的心學體系。他的學生成就可以和孔子3000賢者並論。有明清歷朝心學書院,遍佈全國,心學子弟,遍佈各個領域,無論政壇,學術界。就算現代,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以心學傳人自居。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儒學對於聖人的要求三不朽,王陽明可謂做到了極致。

於立德:入聖道,悟聖意,終圓聖果,德昭後世;

於立功:平流賊,滅叛亂,治政安民,教化民眾;

於立言:建書院,廣授徒,解疑答惑,名傳後世;


阿斗不傻


王陽明是近代史上幾乎稱得上“完人”的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均是彪炳史冊,他繼承了陸象山的心學衣缽,通過對儒釋道三家進行融會貫通,開創了理學這個分支(儒家瓶子佛家的酒)。

按照歷史記載描述,佛家認為王陽明通過修行,已經有了証量,已經破了第七意識(得平等性智),當然也有了一定神通。

王陽明厲不厲害,看看他的粉絲就知道了,扳倒嚴嵩父子的明朝宰相徐階,清代曾國藩,民國蔣介石,郭沫若……日本海軍上將東鄉平八郎,還有明治維新的推動者等等,可謂不分三教九流,陽明的心學用途廣泛。

陽明心學最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劫。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後來他的弟子根據他的說教,整理出來的《傳習錄》便是心學的核心,有機會可以多讀一下。


六如居了


古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歷史上卻是真真實實的有“完人”之稱的兩個半人,雖說亦是譭譽參半,但是人言難定,其根本兩個半人還是給歷史增添了深刻印記,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這兩個半人分別是萬世之表孔子、心學之祖王陽明,剩下的

半個則是凡人之魂曾國藩。

“完人”之說並具體的說法是來自於古人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論斷: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立功(事業成功》——需要時勢機遇
立言(學問成功)——需要稟賦才能
立德者或許沒有機遇或者天賦,難於立功立言,
立功者可以立德,卻難於立言,
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卻難於立功。

由此可見,“完人”標準是極其苛刻的,更關鍵的是這是由歷史來評定,而不是一言堂。中國古今三完人,其中孔子、曾國藩,我們都是很熟悉的,但是王陽明好像並沒有那麼瞭解,相對於其他歷史人物而言,這位在我們的日常中提到的相對較少一些。王陽明到底有哪些豐功偉績,可以與聖人同道,被世人謹記呢?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王陽明自小就表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十幾歲的時候就明白“科舉並非是最緊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聖賢的人。

少年時期,當政者羸弱,尤其是英宗被擒,這讓十五歲的王陽明深有感悟,屢次上書朝廷獻策。同年,王陽明出遊塞外,縱觀塞外,此時的王陽明已然志存高遠,絕非是“只讀聖賢書”的柔弱書生。

王陽明主要的理論觀點還是來自於儒家,但是與其他子弟不同的是,王守仁不一味迷信前人,針對於前賢聖人的言論說辭,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對於大儒“格物致知”信條的懷疑與實踐,並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得刻板印象,王陽明一直都是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的,從王陽明的點滴事蹟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

除此之外,王陽明算是戎馬一生,一生忠良,在後來的平亂安民過程中將自己的道德、人格、學識表現的淋漓盡致,威信極高。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龍場悟道

立功(事業成功》——需要時勢機遇

我們前面提到,王陽明被稱為大儒、大文豪、書法家等等,很典型的文人氣質,但實際呢,這位可真正的是戎馬一生了。

王陽明平定江西盜賊,被稱為“狡詐專兵”,蕩平江西為患十年的盜賊,被稱為神。

疑兵之計打敗叛亂的寧王朱宸濠,並在事後審時度勢,急流勇退,拒絕為自己加官進爵的機會,使自己免於一場官場鬥爭。這絕非常人可以捨得的!

世宗時期,王陽明任兩廣總督,當時正值盧蘇、王受民族首領造反,王守仁的到來,使得這次叛亂不戰而平,可見王陽明當時在軍事上的功績絕對深入人心,很具有震懾威力。

立言(學問成功)——需要稟賦才能

我們現在所說的王陽明厲害之處,往往是從陽明學說說起的,對於王陽明的軍事功績提到的反倒少。陽明學說雖說也是現在的主流之一,但是與孔孟大道、老莊,甚至一些其他學術觀點比較起來,好像並非“如此熱門”。但是無論如何,王陽明的傳世最豐厚財富就是陽明學說,現在的我們一定要認真拜讀,甚至比之孔孟等更為精彩絕倫。

王陽明的學說主要傳承孔孟,又受佛道的影響,尤其是道家思想影響更為深遠一些,當然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王守仁是儒家得堅守者。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理”,認為事理無窮無盡,不要去追求凡事格物的形式,“致良知”,從心出發,從心中尋求“理”,反對程頤朱熹事事尋求外物“格物致知”的觀點。

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天泉橋心學四句教法

古今兩個半完人,王陽明獨佔其中一位當之無愧,無論是德才,軍功偉績,還是民心所向,還是一生為人立信,都可以稱之為“典範”,後人不可不敬。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國學歷史的朋友們,王陽明不可不讀,不可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