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1

中國商人向來很會借勢營銷。

就比如羅永浩。

前幾天,被稱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的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老人家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紅點獎、iF獎純粹就是商業機構,專騙中國人錢。”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本來沒老羅啥事兒,但他非踩著這個節骨眼就出來蹦躂,發了一篇長微博回應:這些獎項雖然偏向商業化,但是真正評選的標準還是非常嚴苛的,每年選出來的最佳獎數量很少。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一查資料才知,錘子T1當年拿過iF設計獎金獎。自家殊榮被別人指出有水分當然不爽了。但也曾經拿過紅點獎的小米、華為都沒動靜,為啥偏偏只有羅永浩出來跳腳?

原來,5月15日錘子將在鳥巢舉行新品發佈會。配置不如別人,只能賣賣情懷的錘子手機營銷碰壁,現在凡是隻要有話題,哪怕是一趟渾水也得淌。

說來羅永浩這個人也挺逗。當年在錘子發佈會上,羅永浩就直接抨擊:“紅點獎是中國家電企業最喜歡花錢買的一個獎,這個獎在工業設計圈是一個笑柄。”時隔一年後,錘子就拿著獲得iF設計金獎的噱頭到處宣傳。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向來在設計方面自我感覺良好的羅永浩會不知道iF獎也是一個極其商業化的獎項嗎?這答案自然不用道破。

第一次聽到紅點獎這名,還是在我那個四線城市不知名的小學校。有個藝術系的學生拿下金獎,校領導在各大教學樓都掛上十幾條橫幅,上面寫著“紅點獎——工業設計中的奧斯卡”,生怕別人不知道這獎的分量。乍一聽還覺得挺牛X,直到後來深入瞭解才發現,這根本就是個沒啥含金量的獎項。

2

紅點獎和iF設計獎、IDEA 設計獎被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1955年發起於德國。最開始的時候,紅點獎還算是一個公平且專業的獎項,但經過發展與演變,逐步成為了一個設計行業的商業推廣機構。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企業想要參賽,須得繳納上萬元的參賽費。而每年獲獎的作品件數能高達一兩千件,這意味著只要你是交了錢,基本上捧個金獎回來那是妥妥的事兒。當時紅點獎還打算開設一個“中國好設計獎(CGD,China Good Design)”,遭到了柳冠中的強烈抨擊。別的不說,你這圈錢的意圖會不會太明顯了一點?

企業交錢拿獎,主辦方收錢辦事,怎麼聽都是個願打願挨的事兒。國人向來愛虛榮、撐場面,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點洋金箔。外國人就看準這一點下手,專喜歡弄點野雞獎來中國撈錢。

1994年,史玉柱鴻圖計劃中的巨人大廈資金鍊斷裂,只蓋了三層,負債2.5億,自稱中國最窮人。當時有記者去爛尾的巨人大廈採訪他,只見他坐在土坯房裡,泰然自若,完全不像身背2億多債務的人。

後來老史嗅到商機,把原本是國外普通保健品的腦白金漂洋過海一鍍金,搖身變成了可包治百病的神奇藥品,外加經過央視廣告的轟炸,腦白金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實際卻沒什麼效果。後來史玉柱知道這個弊端,在還完錢後迅速把腦白金轉讓出手。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不得不說,史玉柱確實是個聰明的商人,不僅學會把保健品當禮品賣,把廣告往俗了拍,把雞蛋包裝成了金蛋,還讓無數中國企業家學到了一招:凡是能鍍上洋墨水的,都是好的。

3

不止企業家們熱衷於蹭獎,連明星也是。

當年楊冪獲得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影后的新聞通稿刷得滿天都是,卻被爆出這不過是個野雞獎。隨意搭個幕布都能當背景,作品展示就是放個PPT,一個國際電影節的贊助商還全是中國不知名的小企業,連小金人都是仿奧斯卡。怪不得導演李楊會在微博上狠批:楊冪們拿這種“國際影后”,丟誰的臉?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還有張傑在2014年在全美音樂獎中獲得“國際藝人獎”的時候大肆宣傳,即使面對眾人質疑團隊還很驕傲地回應:“張傑拿到的國際藝人獎之前僅僅頒過8次,獲獎明星都是邁克爾·傑克遜、惠特尼·休斯頓和碧昂斯這樣的超級巨星。”之後卻被網友挖出,邁克·傑克遜所獲得的是國際傑出藝人獎,而張傑所獲得國際藝人獎是專為中國人設立,第一次頒發,活脫脫就是一個野雞獎。

如此迅速地被打臉,實在是相當丟人。

說紅點獎也好,提其他野雞獎也罷,拿獎既是為了鍍金,也是為了炒作。但凡在國外拿點什麼獎的名人企業都要在各大新聞頭版慶賀幾日,哪怕是最低等級、沒有一點含金量的獎項,只要名聲夠響亮,再賭一把用戶根本不瞭解這個獎的複雜等級,就能心安理得地大做文章。畢竟能唬一個是一個,能騙一群是一群。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4

我們不能否認紅點獎曾經輝煌過,但起碼它現在已經淪落為一個商業炒作,一種可以被利用的營銷手段。除了它,還有無數個行業獎項在國外走下坡路了就來中國撈金,舔著臉把自己標榜成“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美食餐飲界的奧斯卡”、“音樂界的奧斯卡”。

設計師把作品當生命,自視甚高;企業家把作品當生意,換取鈔票。參賽可以,但別忘了設計最終的目的並非獲得某一項不值得的獎。評獎好做,而頒獎典禮結束以後,發了獎金獎狀,拍了照片就拍拍屁股走人,得獎的設計如何落地卻沒有人追蹤。評獎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引導大家把好的東西落實到生產中去,大量評獎卻沒有人關注設計作品的落地,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

喬納森·伊夫,蘋果的首席設計師,從來沒有獲得過什麼紅點獎iF獎,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偉大。

精緻德國人發明的紅點獎,是榮譽還是生意?

把獲獎當榮譽無可厚非,但也要看看是什麼獎。一個有分量的獎,應該是一個設計師、一個藝術家抵抗市場壓力,專注創作的最後底氣。而不是一群門外漢自娛自樂的鬧劇。

2000件作品有1500件獲獎,這又不是幼兒園發小紅花人手一個,有什麼可炫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