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1

要问五一档最火的电影是什么,非《后来的我们》莫属。

一线流量加持,又是消费时下最热门的前任话题,知性奶茶刘若英的处女作,外加闹得沸沸扬扬的大规模退票事件,自这部电影上映之日起,热度就从未停歇。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4月28日电影上映那天,各大社交软件的朋友圈动态无一例外都是晒票根的,外加摘录一两句矫揉造作的电影台词,有前任的缅怀前任,没前任的替别人缅怀一下前任。

好友兴冲冲地来约我一起去看,我一口拒绝了。因为都不用看电影,我就能猜出这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无非就是一对陌生男女从相爱到分开再重逢的故事。

国产青春片这几年拍得如鱼得水,都要归功于赵薇指导的电影《致青春》。当年,她成功凭借这部处女作登顶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的宝座,而如今这个位置,即将被刘若英取代。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两个光环无数的女导演,不仅处女作都是风格极尽相似的青春片,连玩营销玩噱头的手段都如出一辙:男女主皆是时下最当红的小鲜肉;《致青春》宣传曲由天后王菲所唱,而《后来的我们》则请来歌神陈奕迅;加上营销号整齐划一地吹捧,各类爱情鸡汤文刷爆各类平台,都制造出一种前呼后拥般的跟风热潮。

抛开那些心甘情愿为偶像刷票房的粉丝和收了钱创作各种流水线式影评的大v们不说,单就电影论电影,那些自愿买票去看的人真的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一部合格影片吗?

我想不是的。

就像我一个朋友,大老爷们,被小女友生拉硬拽地去看完首映,回来后在朋友圈里骂:太TM难看了!当然,这一条绝对屏蔽了他的小女友。

2

几年前,作家饶雪漫创造出了这么一个词,叫“青春疼痛”。因为在她的小说里,小年轻们青春期的主角不是黑板上令人恐惧的高考倒计时和刷不完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而是都会谈一段惨状式的恋爱,被骗、堕胎、车祸、失忆。直到结局恍然大悟般地道出成长的真谛。

几年后,在青春片大火的现在,她也学着将自己的作品——《左耳》、《秘果》搬上荧幕。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然而在票房和热度方面却比不上张嘉佳和张一白,把这种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玩得最溜的两个人。一个俨然把爱情故事变成140字之内的催泪段子,足以让万千少男少女感动得涕泪交加。另一个让段子式的爱情彻底变成一门买卖,那些信手拈来的烂片,全出自他之手。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所以当看到《后来的我们》中张一白是监制,张嘉佳据说参与了编剧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完了。这一定是一部很作的电影。事实证明不出我所料。

我向来不反对抒情,恰到好处的抒情是能够带观众走入影片情绪的加分项。

但我反对刻意抒情,尤其是像张嘉佳、张一白的自high式抒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感动时就望天含泪,生气时就歇斯底里,故事内容空洞得像流水账式的堆砌,影片每一帧都是拼凑起来的PPT连放。

3

从另一个角度想,刘若英也一定是对自己的剧本极度不自信。所以她才会不惜用大规模退票的手段来伪造虚高的票房假象。

加上之前电影《三生三世》的锁场和之前的《战狼2》偷票房事件,国内电影人在拍摄技术上不见得有多创新,倒是把心思全花在钻研怎么票房造假上了?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什么时候,票房开始成为鉴定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了?

放眼国外电影市场,拼的是剧本、特效、演技,而国内,只能拼流量拼票房拼噱头,谁营销玩的好,谁就赢了。

我们时常感慨:韩国这个只有五千万人口的国家,却常常拍出《釜山行》《恐怖直播》这类直面社会问题的高分影片;连我们经常嘲笑的印度阿三,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爸爸》,哪一部不是靠着剧本和口碑把国产片远远甩在身后?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国内的电影市场门槛实在太低,导演可以拍,演员可以拍,作家可以拍,歌手可以拍,主持人可以拍;而从电影内容来讲,“国内的创新精神和脑洞不亚于新四大发明”:一首歌可以拍成电影,一档综艺节目也可以拍成电影,甚至只要是某个经典影片的谐音名字都可以拍成电影。最惨的还属《西游记》,单拎个故事出来加上一些妖魔化的改编,都能成为一部顶级大IP。

必须承认,投资方不是慈善家,将电影票房作为资本考核标准无可厚非。但抛开其他,能决定一部电影好坏的应该是导演和编剧,是制片团队来决定观众应该看什么,可以看什么,而不是由投资方来决定。

4

中国电影人太急了,急着想出成果,急着想收钱,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畸形式的快餐电影,青春片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着急想圈钱,所以静不下心来打磨剧本;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和内容架构,电影一上映必然票房惨淡,所以电影人只能无所不用其极来伪造票房。国产电影就这么陷入一个死循环。

与院线急速扩张发展不同的是,好剧本有时候是等来的,也是经年累月磨出来的。《寻梦环游记》的剧本打磨了六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是前前后后做了八年,而李杨的《盲山》和《盲道》,不过几百万的票房,却比矫揉做作的青春片来得更现实和发人自省,足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为宣传电影破天荒地上了综艺节目,任媒体大肆炒作那些和陈升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我们丝毫不用怀疑作为导演的刘若英的真诚,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份真诚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电影人开始喜欢用情怀和真诚捆绑观众——当年何炅的《栀子花开》上映,一众营销号喊着“我们欠何老师一张电影票!”怂恿观众去捧场,然后呢?不过是一部豆瓣评分低至4.1的烂片。

而如今《后来的我们》上映,媒体又开始打着“我们欠奶茶一张电影票!”的噱头哄骗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进场,然后在背地里数着分账的钱偷笑。

《后来的我们》:很作的电影,很假的票房

所以,看似纯情的奶茶也并不纯情,虽说是处女作,刘若英也是深谙营销之道的。

以一部疼痛式青春片为开端,到虚高的注水票房话题,如果这次《后来的我们》退票门事件又是一次炒作手段,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国产电影市场会是什么样,未来的电影又是什么样。

我们不反对电影人玩情怀,但如果连这份情怀都是假的,拿什么资格和我们谈真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