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旅游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2018年07月13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村民高兴地展示领到的景区门票分红款和房屋人口股权证。杨代富 摄 )

“再也不用与旅游公司‘抢饭碗’了。”69岁的肇兴侗寨表演队队长陆振才每天到肇兴侗寨景区表演,有了固定的工资。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随着黎平县“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肇兴侗寨景区通过村民房屋和人口资源入股景区、将旅游资源保护内容与年度股份分红捆绑、引导当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三方面的措施,带动当地群众分到了景区股、吃上旅游饭,实现增加收入。

6月29日,星期五,不是双休日和节假日,肇兴侗寨景区却依旧游人如织。作为今年央视春晚的分会场,这个早已名声在外的侗寨景区再次红遍全国。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侗寨全貌 杨代富 摄)

共建共享 景区人人有股份

与其他商户的忙碌不同,居住在侗寨沿河步道边上的陆凤姣,并没有因为游人的到来而变得忙碌,但却不妨碍她坐在家里,就享受到当地旅游带来的实在“红利”。

2015年以来,陆凤姣家以饲养本地小黄牛为生。每天,陆凤姣操持完家务后,便上山协助丈夫管理黄牛。因养殖产业离不开人,陆凤姣没有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也没有参加村里的旅游合作社。2017年,她却仍然从景区分到1120元的旅游红利。

陆凤姣所得的分红主要来自景区的经营收入,每年,她家所在的肇兴侗寨景区都会将收入的20%-23%,作为景区内群众以房屋资源和人口资源入股景区的分红发放到各家各户。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侗族群众参加“抬官人”巡游活动。 杨代富 摄 )

房屋和人口资源入股,是肇兴旅游改革后新的景区合作方式。

2013年,黎平县肇兴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为平衡景区群众利益,规定对景区内村民的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和鼓楼、花桥、戏台等公共文化资源及群众自有民居、掌握的文化传承技艺等个人资源逐一进行核查清理,建立管理台账,以此作为资源入股。

村民人人拥有景区股份,参与景区经营,与景区收益挂钩。通过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分配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景区共建、环境共管、利益共享。

在迎接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同时,黎平县加大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使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有效保存和激活,景区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

截至目前,景区已经连续两年兑现了入股分红,年均分成达230万元。村民的沿街门面也随着旅游业的红火不断增值,景区内村民沿街房屋租赁共492间,年租金达2460万元,涉及贫困户36户158人,户均年收入已达11.28万元。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新貌 杨代富 摄)

利益联结 户户担责护环境

肇兴开始旅游开发后,村民陆艳东敏锐地嗅到了旅游服务的商机。他与人合伙承接了肇兴至堂安的客运路线,从事旅游运输服务。目前车次也从最初的每天2次增加到每天4次,生意越做越红火。

“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到景区的开发保护中来,才能让我们肇兴旅游越搞越好。”享受旅游带来的红利,陆艳东成了景区建设的坚决拥护者。平日里,只要看到群众的行为影响到了景区的形象,他都会主动上前制止,并耐心劝导。在他的引导和大家的努力下,他所在的村民小组一改过去混乱的形象,人居环境变得干净舒心。

村民陆有才不仅将主街道的三层木房租给了客商经营,自己每年还从景区里分到红利。每天,他都把自家的生产生活物等规整得整整齐齐,并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清扫一遍,随时注意卫生保洁。尝旅游的甜头,他比任何时候都关心景区发展。

“对乱丢乱弃等行为对景区造成不良影响且不听劝阻的,按照村规民约将对其进行500-1000元的罚款。”村民陆有才介绍说。

肇兴景区的旅游开发中,旅游公司明确了当地村民在旅游资源共享改革中的权力与义务,将村寨风貌保护、环境卫生保洁、遵守规章制度、规范个人行为、维护景区形象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侗族款约和旅游发展合作社规定中,并通过鼓楼议事、款坪讲法、侗歌侗戏等活动形式,固化于心,成为村民行为自觉。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侗寨景观 杨代富 摄 )

同时,景区将旅游资源保护内容与年度股份分红捆绑,发挥寨老、古民居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力量,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按情节轻重酌情处理,形成景区发展,人人有责的共建局面。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游客在观看侗族风情表演。 杨代富 摄 )

游人如织 村民个个有事做

31岁的当地青年陆建强是肇兴景区旅游公司服务部副部长,管理几百号员工。年纪轻轻的他从事旅游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亲眼见证了肇兴旅游从起步到兴旺的发展过程。

10年间,随着肇兴旅游的火热发展,不仅陆建强的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就连他的父母和妻子都已加入走上了旅游服务岗。

陆建强的妻子陆艳玉是位职业导游。不带团的时候,景区内酒楼的老板会联系她去表演敬酒歌,而他们父母种养的“土货”则是成为当地农家乐争相求购的山珍美味。

肇兴旅游公司旗下的三家酒店,共有员工180人,其中大部分是肇兴本地人,仅贫困户就有13名,每人平均月薪2500余元。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寨门迎宾)

肇兴侗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还有当地政府忙碌的身影。以文化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黎平县对当地旅游资源、文化产品、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进行升级开发。

目前,肇兴村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扶持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确保每一个群众都有合作社可进。

2017年,肇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各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1250万元,仅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就有绣娘213人、染娘186人、织娘87人,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鼓楼 杨代富 摄)

景区还对居住在外围的景区群众进行摸底调查,对有条件开设民宿的民居进行改建,由旅行社进行打包经营,实现利益联结和利益平衡。

在景区五座鼓楼的戏台上,69岁的陆振才带领停业7年的肇兴侗寨表演队又活跃起来了,如今,他们已有了固定的工资,再也不用与旅游公司“抢饭碗”了。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街景)

随着黎平“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肇兴景区的旅游业态和民族文化不断得到宣传,旅游持续出现“井喷”,群众可以自主选择通过开民宿、出租房屋及门面、参加民族文化表演等方式增加收入。

目前,肇兴景区共有酒店、民居接待点等140多家,床位3700余个,全寨5000余人中,有15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发展。2017年,景区旅游接待人数为124.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2亿元,人均收入9700余元,直接带动该镇464人实现脱贫。

贵州黎平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肇兴侗寨 龙永乾 摄)

近年来,黎平县依托侗族文化、生态环境、乡村田园等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振兴。2017年,该县共有3660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减贫摘帽。

“以前寨子里要有80%的劳力外出打工,现在掰指一算,外出务工的不会超过20人,剩下的全部在景区就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村民陆艳东底气十足地说道。(杨理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