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工人文化宮位於銅川市紅旗街。1956年籌建,1958年12月落成,1959年元旦對外開業。1961年4月18日因火燒燬,火燒燬,同年12月又重建,1962年2月落成起用。該院為磚混建築,鋼筋排架結構。總體建築面積為三千九百零九平方米。劇場前廳為三層樓,設有辦公室、錄相廳、放映室、舞廳和遊藝室。舞臺上置三層,設舞臺、化妝室和演員宿舍。觀眾廳內設有座席一千二百三十六位,膠合木板折迭座椅。舞臺為鏡框式,臺口寬十米,高六米,通面進深十四米。舞臺設天橋兩道,兩側設燈光樓,下為配電室,電源負荷量為八萬伏。現定為甲級影劇院,曾獲銅川市先進單位稱號。先後接待過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樂團、中國煤礦文工團、全總文工團、上海越劇院來銅演出。(來源:百度百科)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市工人文化宮的前身是銅川礦區工人文化宮。1950年5月1日,毛澤東命名題詞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式對外開放後,全國各地迅速掀起建設工人文化宮的熱潮。銅川,1955年11月1日在原同官煤礦的基礎上建立了國有大型煤炭企業銅川礦務局,成立後的礦務局需要一個滿足職工文化需要的活動場所,在這種形勢下,銅川礦區工人文化宮,於1956年開始籌建,1958年12月落成,1959年元旦對外開業的銅川第一個工人文化宮。1961年4月18日因火部分被毀,同年12月在原址重建。

銅川是一座礦業城市,1958年建市之前,銅川還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人口不足18萬,銅川礦務局做為建國初期的全國十大煤炭基地,所生產的原煤遠銷西北地區和華東各省,那時候陝西省煤炭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來自銅川,可以說沒有煤炭就沒有銅川市的今天。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陝西省管轄。銅川成為繼西安之後的第二個省轄市。1960年元月2日銅川市人民委員會(銅川政府)從原來的七里鋪遷入紅旗街(今銅川王益區政府所在地)。

1962年2月重建後的工人文化宮移交給銅川市總工會管理,更名為銅川市工人文化宮。銅川市工人文化宮自建成以來,先後接待了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樂團、中國煤礦文工團、全總文工團、上海越劇院等多個國家級文藝演出團體的演出任務,成了半個世紀以來銅川政府,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集會,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隨著2003年9月30日,銅川市人民政府駐地由王益區紅旗街遷移至耀州區正陽路之後,銅川工人文化宮逐漸走向衰落,直到最後關門,停止一切演出。銅川工人文化宮作為銅川的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在銅川人心中已經存活了60年曆史。銅川工人文化宮也是銅川唯一一座列入全國總工會名錄的工人文化宮。有網友說:位於銅川市北市區的市工人文化宮,曾是全市最繁華的地方,這座帶有明顯的蘇式風格的磚混建築也曾是銅川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那時候家住北關,每來文化宮看場電影都有種朝聖的感覺,這是一種怎樣的記憶,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銅川工人文化宮在銅川人心裡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刻骨銘心的回憶,歲月流逝,昔日的輝煌不再,如今走進工人文化宮,看到的都是陳舊的建築、老化的設施,以及越來越淡的人氣。。(來源:馬建國)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工人文化宮“剛建成時還是三角頂,是中蘇友好時特有的蘇式風格建築。”今年70歲的牛師傅家住北市區七里鋪,1991年在文化宮的院子裡開了間小賣鋪,至今已24年了。據牛師傅介紹,工人文化宮在1961年4月18日發生過一次大的火災。那天,正是電影《白毛女》播放前,因放映員擦洗電影機時,碰撞汽油桶引起火災。

牛師傅之所以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為當年失火時,他在七里鋪家中看到了火情,就一路跑來參加了整個救火過程。那場大火燒燬了舞臺和劇場。同年12月,籌款修復,當時正趕上中蘇關係出現問題,原來的三角頂改成了現在的方頂,兩層也加蓋成了三層。

“這裡曾是全市人休閒娛樂的場所,當時銅川就這一個影劇院,所以每場電影幾乎都是爆滿。”牛師傅說,那會的電影票5分錢一張,已不算便宜,但電影票經常是“一票難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文化宮最繁華的時候,那時候過年不到文化宮就不算過年。”在文化宮上班30多年的趙師傅說,那時每到週末,分佈在城外各個礦區的礦工們回到城區,必去的地方就是文化宮。那時文化宮還隔三差五的舉行文藝演出、乒乓球比賽等,每到此時,總會有親戚朋友託趙師傅買票,這讓他覺得在文化宮上班特別風光。

“到了九十年代後,隨著VCD出現後,這裡就開始逐漸冷淡了。”銅川市工人文化宮管理辦公室財務科科長屈建民介紹,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來這裡看電影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了。在他印象中,文化宮影劇院最後一次“熱鬧”,是1997年《泰坦尼克號》上映,當時這部電影不間斷連播兩天,場場爆滿,電影票也漲到了五塊錢一張,兩天收入達到了七萬元。

“因為影院的落寞,這裡後期還增加了錄像廳和兒童遊樂設施,這一度也增進了文化宮的短暫繁榮。”屈建民說。據瞭解,文化宮鼎盛時還舉辦過紀念照金革命聖地活動,當時還邀請了劉志丹的愛人來此參觀。2000年後,隨著銅川市政府遷往新區,更多的新的娛樂項目和娛樂設施在各處出現,文化宮逐漸變得蕭條。(來源:華商報記者 陳洋洋 侯建 實習記者 郭強)

今天

讓我們

在濃濃王益鄉情中

走進記憶中的《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在銅川有一座久負盛名的地標式建築,那就是工人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位於銅川市紅旗街,在老市政府(如今的王益區政府)對面,可以說是銅川最繁華的地方。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建於1958年,後因失火被燒燬,1962年重新建成使用。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為磚混建築,鋼筋排架結構。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劇場前廳為三層樓,有辦公室、放映室、舞廳和遊藝室等。觀眾廳內有一千二百多個摺疊座椅。文化宮是文化之宮。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樂團、中國煤礦文工團、全總文工團、上海越劇院等許多文工團都在這裡來演出過。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據曾經在文化宮工作過的作家朱文傑介紹:長安畫派大師何海霞曾在文化宮工作過,畫家石魯、劉文西、蔡亮來過文化宮,作家李若冰、陳忠實、賈平凹、路遙等來文化宮講過課、出席會議,副國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也在銅川文化宮工作過。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的普通老百姓中也很少有人沒有去過文化宮,也很少有人沒有在文化宮照過相、留過影。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一度成為許多單位舉行報告會、表彰會、文藝演出的首選之地,盛極一時。可以說文化宮承載了許多銅川人的集體回憶。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每逢週末或節假日到文化宮看電影是銅川人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文化宮看鐳射電影、通宵錄像成為年輕人的娛樂項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再後來到文化宮打檯球、跳舞就成為時尚青年的最愛。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沒事時到文化宮戳幾把檯球,跳幾圈舞,別提多爽了。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籍著名相聲演員苗阜,小的時候就經常在文化宮打檯球。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也是孩子們的樂園,蹦蹦床、滑滑梯不知承載了多少銅川孩子的童年記憶。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文化宮不僅和文化娛樂有關,還與美食有關。文化宮的後邊就有一個美食城:麻辣燙、烤肉等小吃應有盡有。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每逢盛夏,文化宮門裡門外賣棉花糖的,賣氣球的,賣肉串的,賣小飾品的非常多,可謂熱鬧非凡,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在銅川,文化宮不僅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地名。銅川人上街到紅旗街附近,一般都會說:“去文化宮。”文化宮所在的紅旗街,以前叫十里鋪。

聽老人講,剛解放時這裡的店面不是很多,但也比較繁華。有說書的,有畫像的,有搞機加工的,有賣農副產品的,有搞寄賣的。到了週末,有人逛街,有人購物,有人聽書,有人憑工作證在文化宮買一毛五分錢(有證可以優惠五分錢)的電影票看電影,甚是熱鬧。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宮”附近先後建了銅川市百貨公司(現在的世紀家樂),蔬菜副食品公司、大眾食堂、回民飯店,再後來建了新風商店等等。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現如今的“文化宮”,高樓林立、鱗次櫛比,商場店鋪一家挨一家。大一點的商場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家,像“百盛”“正大”等,品類齊全,貨物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青雨大酒店、銅川飯店、銅川賓館、煤業賓館等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賓館飯店也是以文化宮為中心修建的,真可謂生意興隆、財源滾滾。近幾年肯德基、德克士等一些洋品牌也先後入駐文化宮,為銅川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不知不覺中,文化宮建成已經55年了。歲月的侵蝕使她的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傷痕。她彷彿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斑駁陸離、風雨飄搖。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前幾年,有人謠傳文化宮要被拆掉,因為她太舊了,與日益繁榮的銅川不相稱。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在老一代銅川人中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紛紛議論著這件事兒,一些人還前來回憶美好,他們對文化宮的牽掛與不捨可見一斑。

銅川記憶,銅川工人文化宮

然而謠言終歸是謠言,今年3月22日,王益區舉行了12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據說政府將投資5億元用於文化宮片區改造項目。改造後的文化宮片區以保護升級工人文化宮為核心,秉承文化宮原有建築風格,突出文化宮的地標性和唯一性,將這裡打造為銅川北市區的城市文化休閒中心。

改造之後的文化宮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期待著整修過的文化宮重新煥發出青春和活力,

繼續成為銅川北市區的地標式建築。

文化宮,我們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