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姓之國——顓臾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所在地

顓臾(zhuān yú)國,周時子爵小國,在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一帶,是《左傳》中記載的周朝“四大風姓”(任、宿、須句、顓臾)之國中最弱小的一個。顓臾國跟任國(今山東濟寧市任城區)、宿國(今山東東平縣東)、須句國(今山東東平縣以南)一樣,也要負責對太暤和濟水之神的祭祀,因地處東蒙山,因此,顓臾國還要兼帶祭祀東蒙山神的義務。東蒙山,山東繼泰山之後的第二大聖山,古代也叫蒙山或東山,因處於魯國的東部,故名。孟子曾曰:“

孔子登東山(蒙山)而小魯,登太山(泰山)而小天下。”東蒙山在今山東臨沂市西北部,據說《易經》第四卦“蒙卦”即是根據蒙山而來。

風姓之國——顓臾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所在地

顓臾國是夏商古國,曾經也一度輝煌過,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有“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妺嬉何肆,湯何殛焉?”的記述,意思是夏桀攻打蒙山,得到的又是什麼呢?妺喜是那麼的恣肆淫虐,且看商湯怎樣將夏桀誅殺。“妹喜”是應該是顓臾國人,夏桀在攻打蒙山時看到兩個美女就忘記打仗了,最後因為這兩個美女而亡國。這裡要說夏桀攻打蒙山,說明顓臾國在夏朝的勢力是不容小覷的。

風姓之國——顓臾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所在地

顓臾國在西周時重封,為魯國附屬國,整個春秋初中期倒過得安安穩穩,到了春秋晚期,由於魯國國內政權分化,國君的權力一落千丈,卿大夫的勢力隨之崛起。到了魯哀公時期,國家政權基本已掌握在“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之首的季孫氏手裡。當時費邑(今費縣一帶)是魯國季康子的私邑,季康子想要擴大地盤,便打起了附近西北部顓臾國的主意。

風姓之國——顓臾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所在地

《論語-季氏》記載“季氏將伐顓臾。”意思是季康子將要攻打顓臾國。這件事是孔子的兩個學生冉有和子路報告給孔子的,因為冉有和子路當時在季氏府中任職。孔子聽了大為光火,一向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孔子怎能容忍這樣的事?況且孔子認為顓臾國是當初周王欽定的祭祀東蒙之神的國家,如今已成魯國附庸,順從魯國管轄,規規矩矩,為什麼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和子路只得如實向老師交待,其實他們也力反對,但身卑職微,沒有說話的權力。孔子教育他們說:“周任有言:儘自身能力去擔負職位的需要,若無法勝任這個職位,便自行辭職,沒必要賴著。危而不持,顛而不扶,不是君子所為。”最後孔子道出了自己的憂慮:“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也是成語“禍起蕭牆”的來歷。

風姓之國——顓臾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所在地

季孫氏到底有沒有攻打顓臾國,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冉有和子路是沒辦法阻止季孫氏的,估計是出兵了。據後世的一些縣誌記載,說是季孫氏攻打顓臾國,但沒有攻下,只好不了了之。顓臾國最後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被齊國兼併。

據說顓臾國亡國後,東蒙之神無法祭祀,國人便以東蒙為氏,以示紀念,後來便形成蒙姓,認為戰國末年蒙氏三代秦國將領蒙驁、蒙武、蒙恬系出自顓臾後裔。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