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大促期間「捷報」頻傳,就能忽視消費者隱私?

5月30日,京東商城用戶吳先生向記者反映,5月29日他發現自己的京東賬號近一週內突然增加多筆訂單,而這些訂單都非他本人消費。從訂單信息來看,每筆訂單收貨人和聯繫人吳先生都不認識。京東方面給出的回應是,吳先生關聯京東賬號的QQ號疑似洩露,導致京東賬號被人盜用。而吳先生一路排查下來卻發現,所有的訂單聯繫人都聯繫不上,而幾筆“陌生人訂單”均留下收貨人準確的個人信息。

對此,吳先生疑惑:如果是賬號盜用,盜用者為何會犧牲自己的個人信息,並且自己支付?而且,自己的QQ賬號也沒有異地登錄提醒。京東的解釋,無法讓他滿意。

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個人賬號被別人登錄,而且還購買了商品,這確實是咄咄怪事。如果按照京東的解釋,是有人通過吳先生的QQ號登錄他的賬號,他本人也該有所感知。但事實上,吳先生QQ號並沒有異地登錄記錄。那麼,吳先生的京東賬號,到底是誰洩露的?

我們不好斷定,吳先生的信息就一定是京東洩露的,但可以肯定,消費者個人的賬號被盜,平臺有監管失察之嫌。正是平臺的不作為,才讓消費者個人信息在黑市上肆無忌憚流動,個人信息近乎裸奔。

信息安全可謂是支撐互聯網新經濟的基礎設施。本質上,新經濟的成長,靠得就是不同賬號、不同數據構建起來的綜合體。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互聯網新經濟的發展。而信息安全,最基本的就是用戶的信息安全,只有用戶信息安全無虞,平臺與商家才能有有條不紊地交易。用戶信息安全與平臺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吳先生在京東遇到的問題,不是個案,網絡上還能檢索到不少類似新聞。最出名的當屬2016年12G用戶數據洩露事件:一個京東12G 數據包在黑市上流通,其中包括用戶名、密碼、郵箱、QQ號、電話號碼、身份證等多個維度,數據多達數千萬條。

事後,京東回應,已完成系統修復,並分析出可能受到安全威脅的用戶賬戶,升級安全系統,同時提示風險用戶升級安全措施。

但兩年過去,仍有用戶反映賬號被盜,當時所謂的“系統修復”,是否足夠徹底?

哲學家講,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現在發生在京東身上的數據洩露問題,可不只兩次。而且在用戶信息洩露之後,京東擺出來的姿態是推諉、狡辯,其中體現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與公司體量很不匹配。

現在京東正在如火如荼地大搞每年一度的促銷節,“戰績”可謂是捷報頻傳。但如果一個公司只講業績,不顧消費者隱私,不能拿出坦誠的態度對待消費者隱私洩露,這樣的公司,就難以獲得用戶的尊重。在用腳投票的市場語境下,這樣的企業,到底能走多遠,也得打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