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死”電商

以目前發展的現狀來看,實體店不會幹死電商,電商也不會幹死實體店,相反,兩者總體趨勢是相互融合。說新零售也好,線上線下融合也好,這都是炒概念,互聯網公司最拿手的就是這個,其實所有商業模式的核心歸根到底還是消費者的需求趨勢。

另外要說的是這個系列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乾死”實體店》,另一篇是《“乾死”電商》,先發《“乾死”電商》。

“乾死”電商

先發《“乾死”電商》的主要原因是線下實體店本來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可以壓著電商打,但是現在除了互聯網公司搞的“新零售”(我不太認可這個概念,先湊合著用吧)實體店還算滋潤,大部分正規生意的實體店都感覺生意難做,當然有經營環境的原因但也不得不說實體店也有自身的失誤之處給對方以發展的契機。

本文主要從用戶需求、客戶體驗和經營成本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比:

首先從用戶需求上來看。從大的階段來看,國人的需求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物質緊缺時代、供需平衡時代和目前供過於求的時代。

物質緊缺時代,當然也受限於當時的互聯網技術,基本上實體店的天下,基本上生產什麼都能賣出去,甚至連廣告都不需要。

在供需平衡時代,此時產品競爭開始激烈,客戶開始重視產品質量、包裝,廠家也開始從廣告上做文章,此時互聯網電商開始興起,但是也分為了兩個階段:支付寶前時代和支付寶時代。在支付寶前時代,網上購物是要付現錢的,結果好多人買的都是假貨,以至於網上賣東西的都是騙子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當然大部分人也錯失了後來發財的機會)。等到支付寶成立後,支付寶作為第三方資金託管,待收貨人確認商品完好後才將資金打給賣家,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用問題之後才使得電商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

但此時人們上網購物主要時兩個目的:一方面是網上商品性價比高,追求性價比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電商的主力是年輕人,大家有需求但是沒什麼錢,有限的資源情況下只能在網上找高性價比的商品(店家至於為什麼能提供性價比高的商品到第三部分再說);另一方面是可獲得性比實體店高,畢竟一個大型商城幾萬個SKU已經頂天了但是在互聯網上理論上SKU的數量是無限的,因此互聯網具有天然的“長尾理論”優勢(不懂長尾理論的可自行百度)。

目前的階段是供過於求的時代。此時消費已經分層了,有人把中國的消費市場分為了“五環內”和“五環外”,“五環內”的消費者由於收入的增加,對產品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產品質量和包裝,更多的是產品品牌和身份認同(我們要認識到中國階級的分化和固化,這是理解中國國情現狀的基礎),這部分人要消費升級,但是“五環外”的廣大消費者雖然收入也在增加,但是與房價和商品的通脹比起來還是不足,這部分人還是停留在追求商品的性價比階段。對於“五環內”的消費者來說,如果連個實體店都沒有,怎麼給我好的消費體驗呢。而對於“五環外”的消費者來說,同等條件下他們更願意去有實體店的電商吧,畢竟到店裡看好商品再到網上下單比直接在網上購買安全的多。

本來大家都是在往“消費升級”的路上狂奔,線上電商佈局實體店,比如“盒馬”遍地開花。但正是由於發現消費者分層,“五環外”的消費者導致本來正在“消費升級”的各大電商目前也同時開始“渠道下沉”了,其中最先發現消費者分層的拼夕夕幾乎已經是中國第二大電商了,現在阿里和京東也是在“五環外”消費市場發力頻頻。

其次從客戶體驗方面來看,實體店在用戶體驗上是有先天優勢的。實體店不但可以給客戶帶來直觀的產品體驗,還可以在環境、產品服務和配套上做功夫,而且固定的地址就是很好的品牌,特別是百年老店,商品退換修“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實體店在用戶體驗方面是線上和工廠不能取代的。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線上企業開始佈局實體店,畢竟跟網上虛擬的東西相比,還是實實在在的用戶體驗更靠譜。網上買的東西和實際到手的不一樣應該每個人都遇到過,特別是廣告做得越好人們對商品的期望就越高,到手商品時的落差會更大,純電商在這一塊無論如何都是劣勢,這得承認。

最後,從經營成本來看,我們之前對實體店和電商的理解有偏差。僅從工廠到最終客戶這一階段來看,我們認為電商主要是倉儲成本、快遞成本和運營成本;而實體店的成本較高,除了倉儲成本、物流成本和運營成本,還包括店鋪租金和店鋪人員成本等,如果算上要廠家給的上架費的話,在大部分情況下,電商的成本是比實體店低的,電商商家也可以給到客戶一個較好的性價比。

但是,電商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體系,其供應鏈雖然簡單但其複雜性現在不比實體店的運營小:電商門檻低,所以競爭激烈,其競價排名成本高,廣告成本也高,總體算起來都是獲客成本,電商期初階段單個獲客成本可能只有幾毛錢,現階段則需要幾十塊錢,而且這個成本還有增長的趨勢;電商經常搞活動,算起來銷售額很大,但是劇烈波動的商品銷量則是帶來物流成本的劇增和預測不準帶來的商品處理成本,更有甚者商品稍有問題帶來的退貨成本足以擊垮一家中等規模電商企業;此外還有職業差評師、對手惡意競爭的成本,甚至有專門賺退貨險的人……這些成本與實體店的顯性成本不同,很多都是隱性成本,根本防不勝防。

中國製造這些年來受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侵蝕,其中佔據更多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實體店受影響更甚,但是目前的趨勢是土地成本不會再增加,人力成本還會繼續增加,如果實體店有較好的供應鏈體系做支撐,如果在庫存週轉率達到和電商企業一樣的水平,那麼在經營成本上實體店和電商企業成本孰高孰低也不一定,即使高也不會多。以我網購的經歷來看,目前有好多商品線上要比線下貴許多,但相應的服務卻遠不如實體店。畢竟前些年還能燒錢上市,現在電商平臺格局大局已定,燒錢很可能先把自己燒死。

正是由於實體店比電商有太多的優勢,所以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電商才做不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電商企業也在往實體店轉型。如果現階段土地成本控制住了,以中國製造的成本加上實體店的網絡佈局,實體店“乾死”電商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