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於理論,認真實踐

實際工作中,幾乎每位教師都能說出“要尊重幼兒主體地位,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等正確的教育理念,但實踐中發現,教師更多地還是憑著經驗和習慣給予幼兒教育影響,硬性指導多。

立足于理论,认真实践

提供“支架”,讓理論能落地

在對青年教師的指導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並不缺乏熱情和接納新事物的敏銳性,但普遍存在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比如,教師能講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許多要求,但一旦進入實踐環境,依然束手無策。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採取了一些方法,集中解決這個問題。

如在角色遊戲觀察記錄中,剛開始教師記錄的內容主要是“遊戲實錄”“教師指導策略”“教師反思和困惑”。通過查看教師填寫的記錄表及實踐觀察,我發現幼兒角色遊戲中普遍存在著成人意志佔主導、教師介入遊戲包辦干預過多等現象。通過與教師的座談得知,一方面是教師對理念的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觀察記錄表中的“教師指導策略”一欄給了教師誤導。因為“教師指導策略”暗含著更多成人作用的發揮,不管需不需要,教師都要去發揮指導作用。所以,多了不必要的干預和成人意志的強加。

為此,我們重新調整了角色遊戲觀察記錄表的內容,分為遊戲實錄、教師反思與困惑、幼兒行為分析及教師支持策略幾個維度。一方面,增加了幼兒行為分析的內容,旨在引領教師重視並瞭解幼兒遊戲行為及其原因,不可盲目介入。另一方面,指導策略改為了支持策略,並予以簡單解讀:支持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輔,是幼兒遊戲的柺杖,只在需要時給其支撐、扶持。這就將遊戲理念具象化了,從而為教師觀察遊戲記錄提供了“支架”。

列出“任務單”,讓教師明確如何做

我還發現,青年教師在實踐工作中還存在“不知從何思考”“不知如何做”的問題。

比如,我園戶外混齡遊戲開展初期,教師對自己所負責的活動區域內的器械安全性預知不夠、幼兒在一區域內的玩法長期不變無創新、教師指導的目的性實效性欠缺。儘管我們為此進行了多次教研活動,但仍有部分教師思維定式嚴重,不能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此,我們列出了“戶外活動區域目標與教師職責分析任務單”,請教師提前一週思考表中的內容並填寫、上交,同時在下週活動中逐一實踐並進行反思,業務指導者及時跟進了解情況,給予指導,逐步完善。任務單分為區域名稱、動作關鍵要領及發展目標、危險點預測及教師創新(如何解決危險點、如何激發幼兒玩的興趣)等幾個維度。此任務單可根據實際情況限定填寫時間,第一次填寫最複雜,需要教師詳細思考,後面可在之前的基礎上補充與完善。這些內容維度涵蓋了對教師戶外活動的全面指導,既促進了幼兒發展,也提高了教師戶外活動指導的質量。

鋪設“路徑”,讓反思有方法

自我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對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尤為重要,但也尤為困難。比如,在我園角色遊戲課程課題的研究中,我發現教師不會捕捉角色遊戲對幼兒發展的有益價值,更不會抓住遊戲契機生成符合幼兒需要的課程,遊戲價值不能充分發揮。要解決這一問題,引領青年教師進行課題研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路徑。為此,我幫助教師總結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路徑,使他們逐漸形成了研究意識,擁有了研究能力。

比如,我們的角色遊戲課程研究記錄包括遊戲名稱、觀察目的、遊戲實錄、遊戲中幼兒自主解決的問題(達成的核心素養)、幼兒欠缺的遊戲經驗或未達到的目標、可生成的課程資源(教育活動、談話活動、半日活動)等內容。其中,遊戲實錄是請教師客觀、真實地記錄幼兒遊戲情況,包括語言、動作、行為等,不添加任何教師評價;遊戲中幼兒自主解決的問題,是請教師觀察分析本班幼兒的遊戲水平、情感、態度發展等;幼兒欠缺的遊戲經驗或未達到的目標,是請教師結合《指南》要求,觀察分析本班幼兒欠缺的經驗有哪些;可生成的課程資源,則是教師在前面分析幼兒遊戲行為及水平的基礎上,根據幼兒欠缺的經驗情況、《指南》精神及課程目標,合理生成相應的課程,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的發展。

教師在此路徑引領下,進行觀察記錄,反思自己班級角色遊戲課程的實施研究情況,也會逐漸明白遊戲中要觀察分析幼兒的哪些行為,本班幼兒的遊戲水平如何,應生成什麼樣的課程。

讓抽象的理論具象化、實踐中給予教師任務清單、研究中給教師鋪設行走的路徑,能有效地讓教師明確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做得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教師搭起了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之間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