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05:纵使颠沛流离,我亦不改初衷

《论语.里仁第四》05:纵使颠沛流离,我亦不改初衷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试译:

先生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假使有幸得到,但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的,就不应该保留;贫与贱,是人们都不想得到的,如果不幸得到,但没法通过正当的途径离开,就应该安然处之。如果离开了仁,一个人怎么配得上称为君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情况,一个君子都不会违背仁的要求,即使他正处在仓促慌乱之中,即使他正经历着颠沛贫困的痛苦!

敬亭山言:

决绝的态度,一往无前的气势,孔子在这一章里展露无遗,每当读到这章,都不由得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孟子的浩然之气,没准也是由此而生吧!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生最大的痛苦,难道会是那些人人能够想像得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佛家所谓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所谓的“生老病死”这些凡是动物都会感到的痛苦,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最大的痛苦吧!

对真正的儒者而言,不清楚何为“仁”;对真正信佛的人而言,不明白何为“佛”;对真正有独立人格的人而言,不确信何为“我”----这些,才是比那些所谓的“痛苦”更加地令人难以承受吧!

所以孔子在求仁得仁的道路上一往无前,颜渊在贫民窟中怡然自得,庄子鼓盆而歌,鲁连蹈海而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们都发现了自己来到这天地之间真正的价值!

舍此而外,人生何所附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