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评草书作品?

胡涂山人


我看草书作品首先是看它顺不顺眼。这个顺不顺眼从个人的好恶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跟每一个人的学习书法的程度,审美层次的高低,文化和修养的积淀,传统的观念,读帖的多少都有很大的关系。



本来是一幅好的草书作品,有的人看它不顺眼是很正常的。我曾经同一些书法爱好者同时观看展示作品时,发现一些俗书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而一些既有传统,又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书法作品反而叫好的人很少。

书法界写草书的人,往往开始都写得比较正规,写得比较传统,写得能够让人认识。但写得多了就不那么传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书法家会更在意自己个性的发挥,情绪的宣泄以及同传统与时风拉开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书法是艺术,虽然有技术性的东西,但不是主要的,尤其是草书,特别是狂草书,更在乎的是心灵的感动,情感的附着,以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真正有出息的书法家源于传统,但绝不囿于传统,他们在乎对古人的传承,你更在乎自己的标新立异。这种标新立异往往会受到质疑,得不到理解。比如现在网上大多数人诟病的所谓丑书,其实他们大多数是书法界真正精英,他们对书法的艰苦探索,锐意创新是一定会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我们往往看不惯,难还不是因为看不懂?我们看他们书法作品丑,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层次低?所以你要想真正客观科学的品评草书,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审美层次。高书不入俗眼,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事实。


高培书画琴


草书的学习与欣赏,都应在对传统草书碑帖研究基础上,循序渐进。章草、今草、狂草,多吸收和学习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草书不仅仅是性情的挥发,而是有了坚实的基础后的情感绽放。

草书欣赏

第一节 张芝《冠军帖》



从艺术角度来讲,草书是书法用笔、用墨的较高阶段,对结字及整体章法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非一般学书者所能达到。东汉时期的张芝,三国时期的皇象,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唐代的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对后世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冠军帖》传为张芝所作,刊于宋代《淳化阁帖》。其书法用笔沉着痛快,整篇气势磅礴,极富变化。

第二节 皇象《急就章》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时吴国广陵江都人。尤善章草。《急就章》原名《急就篇》,传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为儿童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等方面,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唐代以后,《急就章》的蒙学主导地位逐渐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急就章》传为皇象所书。其书法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结体略扁,字字独立内敛,各不牵连。点画简约凝重,含蓄朴厚。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书的代表作品,也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第三节 索靖《仪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敦煌 (今甘肃)人,张芝姊之孙,西晋著名书法家。历任尚书郎、酒泉太守,官至征西司马,人称“索征西”。尤精章草,得张芝草法而自成一体。

《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书。其书法气势峻迈,法度谨严,是著名的古章草书作品。

第四节 陆机《平复帖》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其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真迹,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仍带有隶书笔意,但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用笔多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每个字虽不相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五节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品之一,系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书简札的连卷刻本,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据考证,此帖多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其书法非常从容、不受法度的拘束,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被誉为“书中之龙”。

第六节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中秋帖》是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笔势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

第七节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唐代著名草书大家。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来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著称,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

此帖书法笔势纵横飘逸,奇伟雄强,通篇动静交错,跌宕起伏,满纸如龙蛇飞动,又有急风骤雨的气势。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第八节 怀素《自叙帖》



怀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湖南人,唐代著名草书大家。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学书极为刻苦,常用芭蕉叶代替纸张练字。

《自叙帖》被认为是怀素晚年的代表作品,通篇为狂草,运笔圆劲挺拔,奔放流畅,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上下呼应如同急风骤雨,其豪迈气势,锐不可挡。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九节 孙过庭 《书谱》



孙过庭,字虔礼,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其书法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之遗风。

第十节 黄庭坚《诸上座帖》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书法家。善诗词,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在书法上,他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用狂草书写的五代时期文益禅师的《语录》,其书法笔势飘逸,气势开张,满纸如行云流水,状如云烟,可谓登峰造极之作。

第十一节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



祝允明(公元1460—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书法家。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枝指山人、枝山居士等,世称“祝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此帖书法笔法刚劲,笔势雄强,结体变化丰富,纵横驰骋,为明代中期狂草书法的经典作品。

第十二节 王铎《杜陵秋兴诗卷》



王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独具一格,在笔墨上有着开拓性的创新,对后世影响颇深。

《杜陵秋兴诗卷》为王铎草书代表作品。通篇草书笔力雄强劲健,洒脱率意,气势宏大,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充分反映出王铎对杜甫诗词的钟情,同时也抒发了王铎的创作激情。

颠张醉素皆是狂, 长史仙绝素和尚。

挥毫泼墨龙蛇舞, 呼号云烟起风浪。

一观公孙舞剑妙, 二看夏云奇峰扬。

古诗四帖侧锋俱, 自叙通篇中锋强。

后人轮转师门下, 难得草圣聚万象。

神来之笔不常有, 醒后方知梦一场。

戊戌盛夏 安書楷《颠张醉素歌》(修订版)

老安整理



薪火之路


兩幅字,優劣殊判。草書作品更顯大氣,有酣暢淋灕、一犇千里之勢,彰顯品位、懂書、懂藝。從作品可以看出,是高手佳作,線條韻律感極強,大開大合,用筆老道和嫻熟,要叫我選,必選這幅草書作品。第一幅作品,總體感覺字比較糊,也就是墨豬字,功力也尚淺,與書法有點遠,像是只是寫毛筆字而已,少了書法的藝術性和欣賞性


西漂族


都很不错的,有功力



水清石出0518


两幅都不错,可见右幅在王铎大草上下过较深的研究与临写。我深有体会,踏踏实实地写到这个程度已非常不易了,草书与篆书是最难的了,继续磨练,可以再写写黄山谷的草书。几个帖字数都挺多,有益多学些字的写法,更益掌握黄的特点,黄字中锋笔划运用的好,绞转笔法好。大草折转不要太多,多了显野,旭、素草书转多折少,虽狂不野。


陳元棟


这两幅作品都一般!第一幅字底格写齐了;其次,个别字不够规范:如思字、柳字、不字。第二幅字像一幅作品,比第一幅强。但是,亦有不妥之处。如整幅书法的第一字:禅字偏旁部首笔画粗壮,头重脚轻;败笔也。个别字亦有不规范之处。如:语字、问字、知字。知字像去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