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福是害?

是我非我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一開始是有其好處的,後來就是滿滿的壞處。

在漢朝的時候,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統治,獨尊儒術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正是這樣的舉措才使我們國家能夠在漢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一直處於上升期,直到唐朝初期,達到中華民族發展的頂峰。其中儒學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思想,更成為中華民族處理各類問題的綱領。

但是,在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直到五代十國以後,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為了避免再重蹈他兵變的覆轍。竟然讓文官節制武將,使得文官地位變得至高無上,儒學也正式成為無所不能的全能學說。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國防實力大幅度下降,北宋不僅向遼納貢稱臣,甚至向西夏等小國也俯首投降。最後,即使北宋滅亡,南宋復國以後,作為儒家文人代表的秦檜仍然在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算計、謀害主戰派岳飛等將領。而朱熹的出現,全面曲解了儒學,使得儒學變得更保守,從而造成南宋持續孱弱。最終只能被元朝所滅。此後雖然明朝光復中華,但是儒學文人已經逐步進化成空談道德,甚至認為道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偏執狂。直到最後,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學文人,棄崇禎皇帝於不顧,先是投降李自成,繼而又拜多爾袞為爹!到了清朝末年,現代化已經遍佈全世界的情況下,儒學名仕翁同龢等人還是宣稱儒家道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就不是不合時宜,而是傻到沒邊了!而滿清最終的滅亡就是儒學的全面失敗的特徵。


總之,儒學在唐朝初期以前是促進中華民族進步的,但是此後就是阻礙中華民族進步的!


地震博士


對中華民族而言,儒家即功不可沒,又是一個千年背鍋俠。

儒家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儒家即可以鞏固統治,穩定天下,也是禍亂天下,朝代更迭的幕後英雄。

因為,儒家即講“道德”也講因果,它從不對某一方提出“道德”要求,而是對矛盾的雙方同時提出“道德”要求。比如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終弟及等等。儒家首先注重的是自己要立足於“道德”,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同時,還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很矛盾,但很儒家。只是比起講“仁義道德”的儒家,統治者們更喜歡立竿見影的“法家”。但是,“法家”的手段過於殘忍,不利於統治。於是,他們就給法家披上了儒家的外衣,從而,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核心一直是法家,從沒變過。儒家一直都是空殼,也從沒變過。因為為君者,無論“明”與“不明”,為臣者都必須要“忠”,為臣而不忠的話,怎麼辦?一個字:“殺”!為父者,無論“慈”與“不慈”,為子者都要“孝”,為子者“不孝”怎麼辦?一個字:“罰”!這些都是法家的手段。跟儒家通過教化是他們成為“謙謙君子”的方式,差了十萬八千里。

統治者們用這種套著儒家外殼的法家手段治國,在王朝開始的時候,是可以穩定天下的,因為那時候,“道德”對帝王有一定的約束力,百姓們也希望新王朝可以重“德”。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約束力越來越弱,而當儒家這個外殼被徹底拋棄的時候,一個王朝也就走到了盡頭。因為繼任者可以高舉著“仁義道德”的大旗,名正言順的取代前朝。而“失德”是歷代王朝對前朝的統一評價,是後朝取代前朝最冠冕堂皇的藉口。

而在“德”的主框架下,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有“德”,因此,儒家並不排斥異族當皇帝,只要他有“德”。無“德”之人,即使是漢人,也一樣無法立足。華夏文明可以延續至今的,儒家的寬容,頑強而堅韌功不可沒。

至於,說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姑妄聽之吧。因為,這樣的情況只停留在幻想中。想實現,要先過“法家”那一關。而過了“法家”那一關的,早把儒家的核心丟了。從而成了一個外儒內法的“偽君子”。

而,鍋,當然要儒家去背。因為“法”一直藏的很深。


遊子天涯君莫問


“獨尊儒術”就確定了對其它學術的打壓和限制,確定了儒家學說成為單一治國理論的地位。而治理國家和謀求國家的發展是一綜合而繁複之極的系統工程。它必然需要各方面的理論和科技文化做根基。可是儒家為了把持政壇話語權和為了保證儒家學說的永遠昌盛,愚昧無恥的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反動主張。它割斷了整體中國文化正常的發展進程,遏殺了科技進步的可能,失去了完整的社會管理機制,沒有了各方面的治國及建設人才,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元滅宋,一個加入最基礎的數學標準的投石車就成了攻城神器,宋卻製造不出與之對抗的武器,充份說明當時宋朝的數學研究已遠落後於阿拉伯,工業製造能力也已經落後於人。宋亡於元是輸在了科技文化上,所以說中國的科技文化的整體弱後始於漢,而顯於宋。

明亡於清是亡在了沒有綜合社會管理理論上了,所以才會有荒唐的明財政政策,所以才會出現荒唐的大臣,搞笑的皇帝朱元章,所以才會出現無知無畏的袁祟煥,所以才會出現絕大多數國家財富不是國家能夠使用的怪事,所以才會敗亡於滿族這樣落後的境內野蠻少數民族之手。

而1840年之後的百餘年的屈辱史,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造成中華文明發展中斷的惡果的總爆發。

而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平天下”、“半部論語安天下”,這些全是謊言,只是為了彌補“獨尊儒術”(只要有儒家學說就足以治國了)這個彌天大謊。先說“修身、齊家、平天下”這意思是說一個人個人修為到了,就能管好自己的家,而治國和管理家是同樣的道德理,好吧,修為也只有儒學可學,儒學能包羅萬象?那後面的不就全是畫了大餅?再來說“半部論語安天下”,《論語》不過是孔子的學生記錄下的孔子教學的課堂筆記再加上夫子平時的一些感悟而已。夫子本人根本不可能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他老人家只是儒學的創始人而已,儒學也僅涵蓋了社會管理學的一小部分。學了半部這樣的書上的東西就能安天下?這不是謊言又是什麼?

用謊言來治國,你說是福還是害?


史可見證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中華民族來說,肯定是一大幸事呀,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從未斷絕,這裡面很大一部分都是儒學的功勞,可以說是儒學塑造了我們民族的性格,儒學讓我們成為中國人,讓我們擁有如此燦爛光輝的文明。

有人反感儒家可能是基於一些片面的事實,比如說儒家的不平等,但那是在古代社會呀,古代社會又有哪種文明形態是完全平等的,儒家這一套可以說已經是非常先進的制度了,尊尊親親的制度可以說非常符合人性。

至於說偽君子之類,這是任何一個文明形態都避免不了的,當我們提倡善的時候,肯定有偽善充斥其中,這兩害相權取其輕,難道還讓我們大力提倡惡不成麼。

至於說儒家重文輕武,讓漢族失去了血腥,這個鍋儒家不被,在工業革命之前,野蠻征服文明是世界歷史的常態,文明必定孕育出燦爛的文化和複雜的制度,而野蠻只發展軍事,被野蠻打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且儒家也只是讓歷史的某些階段讓漢族軍事不行,大部分時間還是能做到保家衛國國泰民安的。


昭烈名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種有為而治的思想主導下,朝廷內外乃致民間都一片尚武精神。正是在這種不屈服的精神下,漢朝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從漢朝開始中國的歷朝歷代都獨尊儒術,儒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成了被強權主義者用來統治民眾和禁錮老百姓思想的一把利劍,也正於如此,儒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以至於現在的人們對儒家思想存在很大的誤解。

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改朝換代,兩次異族入侵統治中華,但取江山易治天下難,元朝和清朝不得不延用中華政治策略和中華文化來有效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否則他們根本玩不轉。儒家文化的強大也在於不斷同化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統治者雖然實行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直到清朝滅亡,滿族還有幾個會說滿語會寫滿文的?這種文化直接帶來了民族大融合。這也就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曆經無數戰亂都能保持大一統,而西方國家卻在走分裂之路。不得不讓我們看到儒家思想的偉大。


白雲之語v摺紙大全


夲人不做“國學”生意,是工科出身的,知道釘子、榫和鉚各有其用的道理。所以大家放心往下讀,最起碼我不忽悠人。


儒學能治國、平天下嗎?我嚴重懷疑。儒學再好,也不能包打天下
,就像說鉚好用,但木結構連接上有時它並不好使。何況治國、平天下跟儒學有什麼關係呢?國家、社會治理,事涉國計民生的眾多領域,需要方方面面的專業人才,軍事、政治、外交、民族、法律、財稅、教育科研、工業製造、農田水利、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等環節,缺一不可。

儒學是學問之總,能總攬如上各專業知識,或者說能培養各個專業人才嗎?顯然不可能!因此,儒學能“治國、平天下”,就是偽命題。那題主之問“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福是害”,不就答案自明瞭嘛。

事實上,自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後,西學東漸,洋務運動興起,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連風雨漂搖的大清政府,也廢除科舉制度,興辦中小學堂,公派留學生赴歐美接受西學。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學,壽終正寢,已被掃入了歷史的塵埃裡!

有人或許會反駁了,儒學的歷史功績被你否定了,它在中華文化傳承、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我就不敢苛同了。是你把治理工具,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混為一談了

俗話說,“死了張屠夫,哪能吃帶毛豬”。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民族,其前身華夏族原夲就是個尚武,掌握了銅器製造、養殖牛羊等先進生產技術的群體,創造了天下一統的政治格局(炎黃部落聯盟、夏商周擁有“中國”)。

對炎黃血緣高度認同(事實如此),掌握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佔領著地理優越的土地,依靠強大的人口實力和宗法傳統的漢民族,在數千年的民族爭鬥中,最終也必然會成為勝利者。


那麼,儒學到底是什麼東東呢?《說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儒,即巫師、術士,早期主要從事喪葬工作,因收入較低、仰人鼻息,故稱之“柔”,通“懦”、“糯”。

到了孔子之時,搞出了“恢復先王禮樂”的復古主義逆流,因而一生是不得志的,“累累如喪家之犬”,只能靠開辦鄉村私立學校為生。春秋時期,“王霸”之道是顯學,儒學在諸侯中是不受待見的,但孔孟編撰教材,儒傢俬學控制著廣大的基礎教育資源,影響日見擴大。即使在最高學府稷下學宮,主流思想仍是黃老之學。到戰國中期,兼併加劇,法家、兵家、縱橫家成為時代的寵兒。有這樣一個笑話:商鞅三見秦孝公,一言帝道,“孝公時時睡,弗聽”;二言王道,“益愈,然而未中旨”;三言霸道,後“不自知厀之前於席”,“數日不厭”。


儒學並非濟世之術,至始皇帝“焚書坑儒”可見一斑。至漢武帝時,儒家死耗子撞上了瞎貓子,鹹魚開始翻身了。董仲舒發明瞭一套說辭,整出“君權神授”的理論。彼時歷經春秋戰國、秦末動盪,社會思潮極為複雜;內有諸侯國坐大,外有匈奴擾邊;漢朝歷數代黃老無為之治、與民休息,國力已經積蓄。欲有所作為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加強中央集權,就是應有之意了。至宋朝程朱理學氾濫,明朝將科舉制度《四書五經》掛鉤,限於《四書章句集註》,儒學自此成為禍國殃民的怪胎。康乾之時,英國已開始工業革命,而滿清依然把儒家經典奉為治國之要。

很多人在意淫,儒家思想是中國數千年的統治思想。錯,統治者向來陽儒陰法,法、兵方為治國之術,儒學不過帝王愚弄天下的表面文章。當儒學與人才選拔機制聯姻後,其罪過因科舉制度而放大。男兒不當兵,皓首窮經,一心科考功名,實則是投機取巧,和對中華武風的閹割;視科技為“奇巧淫技”,嚴重阻礙科學技術進步;重農抑工、商,僵化鎖國、妄自尊大,先進生產方式受抑制;士紳階層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國弱民窮。

中國足球不行,也可以從科舉中找到根源:你捨得兒子不考大學,支持他去踢球嗎?

儒學,原夲戰國時一家思想,最後成為一種“宗教”,與“治國、平天下”學問,自然是風牛馬不相及的,說是“愚民之術”也不為過!但它也非一無是處,數千年中,起碼中國人識文斷字還有教材;在朝野攻擊中,官、民起碼還有套說辭。

作為文史學者,可以作為研究文學、語言學、考證的典籍;作為哲學工作者,可以考察思想體系…其它,嘿嘿,思想政治課夲用不上它了,想謀生還不如學門技術實惠,非人文社科學者真沒什麼卵用。中國人幾千年薰陶,孔孟之義已入骨髓,真地用不著尋章摘句了,敢想敢幹敢打怕才是最重要的品質了。

至於有人從故紙堆裡,刨出國學《四書五經》來說事,其用意,我不說,你懂的!

哈哈!


嘉會花藝


用儒學來治國?幾個不入流的文人的意淫罷了。就像一些西方人宣誓也手按聖經,但他們會用聖經治國麼?

對儒學在歷史上的作用要客觀地去看。自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了官學,變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思想體系。我們都知道,一個體系只要一封閉,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中國社會的解藥不是儒學,而是現代民主法治精神和科學發展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黨和政府頭腦清醒得很。

在今天,儒家學說跟中國古代的其他思想和學說一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當然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要批判和丟棄其糟粕。對傳統文化,不僅要有“信”,更要有“疑”,要用科學態度去發展傳統文化,而不是找個地方把它“供”起來。好多在那裡喊國學的人,其實既不懂國學,也不懂科學,只不過是通過商業包裝獲取利益而已。

用儒學治國,怎麼治?


HR那些事兒


我覺得一定要弄清楚三個問題:一,獨尊儒術和李斯的罷黜百家、黃老學獨尊有什麼區別;2,獨尊儒術是不是限制了其他思想的發展;3,學術思想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規律。

先來第一個問題:獨尊儒術和李斯的罷黜百家、黃老學獨尊有什麼區別?

1.李斯的建議是焚燒百家之書,沒錯,不是焚燒六經和儒家作品,而是百家。這麼做的目的,是確實的禁止百家思想流傳,沒錯,秦始皇也這麼做了。但事實證明,學術思想,包括古希臘學園被羅馬皇帝關閉,是不可能被無止境的抹殺下去的。一旦時移世易,那些強權下的焚書和毀壞學術的運動,都會被拋棄。既然強權都不能抹殺學術,何況董仲舒時代並未焚燬百家書籍的行為呢?

2.除了李斯的獨尊法家,還有黃老學的獨尊歷史,呂后憑藉著陳平的黃老陰謀術作亂,竇太后也偏愛黃老學,皇帝都只能學黃老,下面的官員當然會上行下效。但即使如此,其他學派也沒有滅亡,依舊存活。

3.董仲舒罷黜百家,順應了當時皇室的情況。首先,黃老學導致外戚干政,成了皇室的忌諱,其次,黃老學認為自己吸取了六家中其餘五家的精華並超過了它們,所以它本身就有獨尊的目的在裡面。但是結果上導致了外戚問題,成為了皇室的忌諱,所以在董仲舒之前,黃老學已經被官方拋棄了,也就是當時司馬談造出來的道家被拋棄了。

4,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就有法家和黃老的前車在裡面,但董仲舒並沒有廢止這些學派。

再看第二個問題:獨尊儒術是不是限制了其他思想的發展?

1.事實上並沒有,中國科學、哲學、文化的巔峰是在兩宋,單就科學言,這完全不是先秦和漢初能比擬的。黃老學統治的時候,誰聽說經濟和科學有什麼發展嗎?所謂的經濟發展,那是蕭何的功勞,而非黃老學的功勞。至於自然科學,黃老學根本不關心這個問題。至於哲學,宋明的哲學體系之廣大豐富,也遠勝於先秦。魏晉玄學的輝煌,也能否定獨尊儒術限制其他學派發展的說法。還有唐朝佛教和道教思想的發展,儒家和經濟、科技的發展,無不說明把問題怪在儒家頭上是想當然。

2.漢初所謂六家,是黃老學派的司馬談首創,這裡面除了儒墨是先秦兩大流派,名、法、陰陽、道都是漢朝才有的流派。至於百家,研究《詩經》、《尚書》的就能有百家。當時的人還沒有區分學術流派跟家學,所以才把六家也說成百家,其實是個約數。

3.黃老學在漢武帝之前已經因為外戚問題被棄絕了,而法家,漢朝從來沒有捨棄過,即霸道。至於墨家,在漢朝根本就已經是有名無實了,名家滅絕得更早,公孫龍子死後,名家就後繼無人。而之後的墨家後學和荀子,在名學成就上也遠超名家。到了漢初,流行的也就是刑名法術和陰陽五行學說加上儒家。黃老學被忌諱,因此只剩下法家、儒家和陰陽五行。陰陽五行這種東西當然不可能成為處理國家大事的學問,吉凶禍福這種東西,漢朝人已經不相信了。正是這個時候,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其實就是廢除了陰陽五行學說,而儒家本就有陰陽學說,董仲舒自己學貫百家,又出身於吏,精通陰陽五行,那麼他自然是看不起那些只能談論吉凶禍福的陰陽家的。法家本就以吏為師,怎麼可能廢掉呢?

再來看第三個問題:學術思想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規律?

我以為不能,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學說能牛筆到改變歷史發展的軌跡。過去有物理學家說科學沒有發展的原因在於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限制了西方科學思想的出現,這根本就不可靠,後來另一些科學家指出,技術的發展才是近代科學出現的真正原因,而技術發展是有歷史條件的,就算沒有亞里士多德,古代人一樣不可能有技術上的突破。我覺得這用到我們中國也一樣。

諸子百家,沒有任何一家能創造出人類階段發展史,當歷史處在進程之中,毀滅先前的歷史制度時,任何學說都阻止不了,當新的歷史時期出現時,任何學派同樣無法阻止。如果把清朝的鍋扔到儒家頭上,那唐宋的科技發展為什麼能在當時的世界名列前茅呢?明朝的火器(包括引進後改造的)為何能跟世界基本持平呢?

清朝的皇帝和子孫都學習數學、幾何、天文知識,喜歡收藏國外的科技發明,但就是禁止民間學習(我就不信那麼多人不知道這件事),這跟儒家有什麼關係?這本來是為了防止漢人所採取的措施。正是這種措施,才導致了清王朝的毀滅和屈辱啊!

另外我想說一點,要是真的粗略讀過二十四史,就會發現斥責儒家無用的,不少都翻車了,而讀老、莊喜歡佛教道教的,最後也都翻車了——而不是像南懷瑾虛構的那樣。


肥嘟嘟的小不理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福是害?

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中華民族來說,我認為是害而不是福。儒家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沒有人權,人性。它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它賤踏了最起碼的人性,人權。對廣大的女性,廣大的老白姓是暗無天日的。被儒學薰染的人無疑像個奴隸。沒有反抗。沒有思想,沒有鬥志。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我認為絕不可能用儒家來治國平天下。思想在解放。社會再前進。三民主義的提倡者孫中山先生早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順其自然65491946


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認為用儒家學說來治國平天下是一種害,因為每個時代所需要的治國思想是不同的,不能單調的說儒家思想治國對於中華民族是有害的。

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其所採取的治國思想主要是神權思想和周禮,因此在三朝時代留下了很多神話傳說;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所採取的主要治國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但是也存在例外情況。比如,在秦朝時期,所採取的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對百姓的思想和行為控制比較嚴苛,百姓稍有越矩,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是從西漢武帝開始的,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滿足了漢武帝統一天下和建國之初的需要,因而被漢武帝採納。至此儒家思想就正式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此後的朝代中,雖然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變化,但是卻一直沒有退出封建社會的舞臺。比如說在唐朝時期,開國皇帝李淵將道家思想放在治國的首位,其次是儒家思想,再次是佛家思想;在女皇武則天時期,將佛教思想放在治國的首位;而在武則天之後,唐朝的皇帝又將儒家思想放在治國的首位。

隨著時代的變化,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進入近代社會之後,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而中國的治國思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比如引入西方思想治理國家,現在我國的治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但是,隨著國學近些年來火熱,儒家思想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還有逐漸火爆的趨勢,大家逐漸發現,其實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並不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我們應該對儒家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綜上所述,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福而不是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