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强权不高兴:“中国威胁论”的绵延与荒谬

西方强权不高兴:“中国威胁论”的绵延与荒谬

(2016年12月,澳大利亚籍导演John Pilger拍摄了一部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的纪录片,展现了西方强权的“中国威胁论”,曝光了西方主流媒体在面对中国时的伪善和双标。)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常常以“中国威胁论”来评论中国的发展,以此批判中国的制度及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是,如若对其“言论”进行深究便会发现,它们往往难以自圆其说,不过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恐惧心理。

“中国威胁论”可谓由来已久,但其言论多为西方社会的臆想。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便能发现,“中国威胁论”实际上就是种族歧视言论“ 黄祸论”的翻版。这是西方国家对来自东方的交流和发展心存疑虑甚至恐惧的表现。如,上世纪末,构陷“中国人将吃光全球粮食、耗尽全球能源”的理论假设,被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现实所化解;本世纪初,渲染中国商品泛滥将冲击全球市场的新闻报道,在物美价廉“中国制造”实际普惠各国民众生活的事实面前变得失真;几年前,诬告“中国将南海变成火药桶”,在中国对南海诸国的外交诚意下化为乌有。

事实证明中国从没想过要威胁别人,“中国威胁论”折射出西方政客对中国发展的排斥和反抗。以2009年美国所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当时的美国企业凋敝,国民怨气冲天。如果中国借机“ 使坏 ”,像有的发达国家对付现在的中国一样对待美国,完全可以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可是,中国却没有袖手旁观,也没有见死不救,更没有趁火打劫,发一笔“危机财”,而是冒着自身通胀风险,投入巨资,保证经济平稳增长,为美国的经济“起死回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许有人会辩解说,中国当年没有实力对美国“使坏”。实际上,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依中国当年的实力,让美国的经济拖延二十年复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尽管事实如此,但在美国政客中,还是有人不断以“中国威胁”来刺激他们本已疲惫的政治意识,以此激活本身即已无精打采的“美国精神”。

近来,“中国威胁论”的重提,也是西方社会对中国以不同体制走出一条发展之路的抵触。欧美国家智库、媒体、政客近年来几乎空前一致地对“中国威胁”发出了集体性的呐喊,代表着西方社会对“中国浪潮”的文化自觉与条件反射,更暴露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发展、外交感召、制度魅力等呈现“超越”苗头感到无比恐慌后的反扑企图。这些“中国威胁论”多数体现在对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与国力渐盛的不满与抹黑。比如,美国智库炮制“锐实力”概念,意在假想包括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入侵以及所谓“不可告人的中国政治阴谋”;欧洲媒体攻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机制,虚构中国意在分裂欧洲的阴谋。还有不少“中国威胁论”则集中挑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诋毁中国对外推行的“双赢”理念是等于“中国赢两次”。如,前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2018年初出访拉美、非洲时,不断攻击中国推行新殖民主义,强行传播共产主义模式;不少欧美议员则诬告“一带一路”另造中国版势力范围,意在破坏国际自由秩序,等等。

因此,我们要对西方社会所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保持清醒的认识,知道它是西方别有用心之人借口阻止、限制和打击我国发展的工具;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复兴的艰难度与复杂度,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更有恒心的战略耐力,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不友华势力”斗智斗勇。

(参见:《“中国威胁论”是西方的摇头丸》《“新威胁论”来了,但中国有"新韬光养晦”策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