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传承:校园里的汉服使者

文 | 陈维佳

图 | 王丹

围炉 (ID:weilu_flame)

王丹,香港大学文学院大一学生,拟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现担任香港大学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宣传总监(文字)。“汉服运动”的参与者。

前言

要在大学里找到王丹并不困难。高个的山东姑娘穿一身素色明制汉服,一举一动都透露着稳重沉静,在人群中尤其地显眼。正式认识王丹之前,我早就注意到了她,我猜想这个姑娘一定热爱着什么,坚信着什么。终于,在一个午后,一家素食餐厅里,我们从她身上的汉服开始聊起……

C=陈维佳

W=王丹

C | 我们就先从你身上的这套衣服开始说起吧,你每天都穿汉服吗?是什么时候开始穿的?

W | 是的,我是一名“汉服日常党”,我的衣柜已经被汉服占去大半了。我是高二的时候开始喜欢上汉服,当时就单纯地觉得汉服好看,逐渐地对汉服有了一些了解。到了高三,我一直想要探索出一种自己的穿衣风格,刚好这个时候在网络上关注到“汉服运动”,就开始尝试把汉服作为我的日常着装。我穿汉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穿一些和现代服装比较接近的款式,并且会和时装进行混搭,然后慢慢地会尝试其他各种形制的汉服,到现在可以说终于找到自己的穿衣风格啦。我现在日常以穿明代形制的袄裙和衫裙居多。

华夏文化传承:校园里的汉服使者

C | 提到汉服,我会觉得是一种非常隆重和繁琐的服饰,并不适合我们日常穿着,这是对汉服的误解吗?你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汉服?

W | 所谓汉服,也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指的是从黄帝制衣冠到清代满族人统治下剃发易服之间这几千年历史中汉族人穿的衣服。在这段时间里,受到历朝历代的影响,汉服的形制经历了一定的演变发展,但始终一脉相传,基本的特征没有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现在说的汉服,本质上就是汉族人的民族服饰,如果不是在清朝经历断代,可能汉服会被更广泛地保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我现在日常穿的就属于常服。也有很多人认为汉服更多用于传统节庆和礼仪,应该在有盛大仪式的时候当做礼服穿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观点,只是强调汉服的在不同方面的作用罢了。

C | 所以说,你现在的日常穿着就和几百年前人们最普遍的穿着一样,其实并没有那么的稀奇,是吗?那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汉服呢?

W | 可以这样说吧。我喜欢汉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好看吧。我特别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汉服的美,比起其他的服饰,我更加欣赏得来。其实和很多人追求时尚是一样的,我穿上了自己觉得美的东西,心里自然就开心、满足。但是从根本上讲,与其说我喜欢汉服,不如说我喜欢汉服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中国别称的“华夏”二字是与服饰文化紧密相连的。汉服所承载的是我最热爱的中华文化,穿着它就代表着一种民族认同感。其实我是一个很讲究效率和实用性的人,穿汉服可以把抽象的文化带进具体的生活,让我在一举一动中都能接触和体会到中华文化,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汉服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切入点,通过它,我了解到了中华文化中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增长了许多知识。

C | 那你对中华文化一定是非常非常地热爱了。

W | 嗯,对。中华文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吧。这应该和我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小我就在我妈妈的影响下背了很多诗,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能背三四百首古诗了。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读了《红楼梦》,非常向往他们诗社的生活,想着自己也要学作诗。于是就自己看诗词格律方面的书,慢慢摸索,从作古体诗开始,然后是近体诗和词,一发不可收拾(笑)。我到现在还有在作诗,只不过产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也是从诗歌开始,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都很感兴趣,就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不过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并不只在于这些具体的知识。在接受文化浸润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受到影响。我现在不仅是热爱中华文化了,我还有一个小理想,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所热爱的东西,并从中获益。

七绝 自讽

梦里笑逢终是空,才抛闲事又惊风。

浅深暮色袭云脚,疑是千山影万重。

王丹诗选(作于2016年8月)

C | 别人会不会因为你穿汉服而给你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吗?

W | 大家就算真的有异样眼光也不会表现出来吧(笑)。我自己其实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持比较包容的态度的,我并没有因为穿汉服而听到什么不友好的声音。可能最多就是把我认成日本人。这样的情况下,我一般会给对方讲一下汉服和日本和服的渊源与区别,对方也会很乐意地接受这些知识。其实,汉服不仅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困扰,反而还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有很多同样喜欢中华文化的人,因为看到我穿汉服而主动地来结识我,我因此认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C | 我很佩服你的勇气。换做是我,我不会有勇气穿着汉服去上课,因为我很怕和别人不一样,怕接受别人的评论。在港大校园里,你应该是唯一的“汉服日常党”了,每天穿着与众不同的衣服,你真的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吗?

W | 很多人会有和你一样的心理,习惯于“随大流”。但是我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没什么不好的,甚至会更好。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吧,首先要能够自我认同。汉服是我喜欢的、认同的东西,把汉服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认识和欣赏我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清楚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随大流其实是一种偷懒的生活方式,跟着大多数人走就减少了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可是这样也就少了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我认为“follow your heart”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当然了,最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些勇气,要在没有别人支持的时候也能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我刚开始穿汉服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认为我穿的都是些奇装异服,但是慢慢地他们也都习惯了、接受了、认可了。

C | 他人往往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自己的“形象管理”,希望给别人留下对自己最有利的印象。所以要能真正做到看轻他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判断,其实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你能够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吗?

W | 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影响吧。首先应该是我本身的性格,白羊座活得比较自我(笑),平时生活中比较粗线条,对于别人的想法并没有那么敏感。我从不抗拒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反而可能还挺享受。穿汉服之后我的确感觉到了别人更多的关注,这时候我会注意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加妥当,因为我穿上了汉服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并且在他人眼中可能代表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其次,的确也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华文化里的豁达大气,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是我十分崇尚的。虽然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我还是保留着我自己的个性的。我并不是那种追求复古的人,我认为对待文化的看法应该与时代相结合,要保有自己的观点。穿汉服也是一种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式吧。

C | 像你这样的“汉服日常党”多吗?

W | 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内地。早在2003年,内地的年轻人就发起了“汉服运动”来复兴汉服与华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和凝聚力。现在汉服运动主要以网络社交平台为阵营,很多喜欢汉服的人在网上互相交流,也会有一些线下活动,把汉服文化加以推广,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我们称共同喜欢汉服文化的人为“同袍”。我对汉服运动的发展是持乐观态度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加入。

其实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放松”的态度来看待汉服,归根结底它就是一种服装风格;人们不用太过于关注,以至于放大汉服和其他服装的区别。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有人选择了汉服,而有人选择了时装罢了。“汉服运动”的目的是想通过复兴民族服饰来弘扬民族文化,怎么弘扬呢?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体力行做起。比如我把汉服穿到大学里面,就让很多同学第一次接触到了汉服,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新奇,但是如果每天都看我这样穿,就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和同学们的接触中,会和他们分享这方面的知识,慢慢地他们就会接受,甚至喜欢上中国文化。虽然我这样做的影响力非常微小,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就能够make a difference。这样看,“汉服运动”的目标其实是可以通过非常实际的途径来实现的,只要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汉服和了解中华文化就够了。

华夏文化传承:校园里的汉服使者

C | 我知道你还是香港大学中华文化交流协会(CCC)的成员,你加入CCC也和穿汉服有着一样的初心吗?

W | 是的,也是为了把我喜欢的东西展示给更多的人看。一个大学,一个中国的大学,必须要有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组织,CCC刚好就弥补了港大在这方面的空缺。虽然说我们这个协会的影响力远不及学生会和其他一些热门社团,但是它为许多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活动的平台,同时也在尝试着去吸引更多的人。这样一个中华文化的社团代表着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提醒我们在大学里,在大家都在提倡国际化的时候,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根基。

C | 可是一个社团的发展也不完全在于这个社团宗旨的意义和组织者的努力,还在于大环境的趋势。比如说目前在港大户外运动的组织非常受欢迎,那些有趣、健康、新鲜的活动与时代潮流是相符合的。而现在真正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W |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来参加我们活动的也似乎总是那固定的一群人。但是我始终相信,潮流是转瞬即逝的,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潮流所无法比拟的生命力。但是传统文化需要被挖掘,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挖掘传统文化更多的价值,让这些价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不过这过程中也有一些权衡,有深度的东西就必然小众,在扩大受众的同时我们不能丢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C | 在香港这样一个水泥森林里,含蓄、丰富、深沉的中华传统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你有这种感觉吗?

W | 中华文化的确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所以即使在香港这样一个“画风”很不一样的地方,中华文化也已经渗透到了许多方面,比如人们的生活态度、比如公园里的盆景、比如一些地名和标志,只是我们不易察觉罢了。对于传统文化之美的感知在于个人的心境。我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快节奏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啊。我之前说到中华文化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它教会我怎样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举个具体的例子,有一天香港的雾特别大,我走在学校里看着周围的高楼大厦全都被云雾缭绕,远处的青山和桥梁也若隐若现,觉得特别地有朦胧美。我当时就有感而发地想出了一句诗,之后又根据当天的其他见闻和感想补全为一整首。的确,香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不如内地丰富,但也正因为这样,你会对它们更加敏感,在它们出现的时候更容易去感受和欣赏。所以只要有心,处处可以有文化,可以有诗意。

五律 喜岭南始秋而作

南国九月秋,风起物华流。

道落寒娑叶,栏栖静窈鸠。

金桥连海雾,青岭匿云楼。

更喜参差际,脂光腻晚钩。

王丹诗选 (作于2017年10月)

C | 这应该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吧。汉服只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文化带给人的滋养和丰富才是更深远、更具有活力的。穿汉服也好、读诗词也好、琴棋书画也好,最关键的是不要把自己关起来了,而应该用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