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為了讓孩子進名校,父母什麼都願意做。

印度電影《起跑線》今天在國內上線,時間上可謂恰逢其時。這句寫在海報上的“副標題”,也是一枚宜於中國家長咀嚼的“青橄欖”,百般滋味在其中。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海報上的副標題可謂是中產父母的心聲

自3月底到5月中正是中國孩子的升學擇校節點,無論是勝券在握的,還是忐忑無著落的,家長們都可以在《起跑線》這部電影裡看到自己的執念與辛酸。

當孩子最終進入名校,家長早已面目全非。與以往很多喜劇片不同,《起跑線》呈現主題的方式不是誇張,而是太寫實。

影片裡男主從事服裝生意,從小作坊到產業化,贏取美麗妻子,有了可愛女兒,走上男人夢寐以求的“人生巔峰”。

他們雖然有錢,但也沒富有到可以把學校買下,於是他們擠破頭腦想把女兒塞進常春藤名校。

期間這對主角夫婦嘗試了各種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徹夜排隊,練習談吐禮儀,參加名校面試,買學區房,學說“印nglish”,想要擠進權貴圈子,最後不得不用裝窮,來換取名校貧困生名額。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的教育贏在起跑線。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又老套又實用,放在全球父母身上都適用。

而國內的父母看到《起跑線》,這種對孩子教育的“寄託”,中國家長是不是看著眼熟?爭搶最好的教育資源,上流社會靠圈層優勢,下層人民靠政策傾斜,中產階級上下不及,只能拿出自己最可靠的法寶:拼了。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如今國內的父母,很多接受過現代諮詢教育。比如西方育兒方式,美名其曰讓孩子快樂順其自然的成長,甚至從胎教開始就很西式。而年輕的父母也認為自己做得棒棒噠。

但是到了小孩真正到了讀書的年紀,該上早教班還得上,興趣班不能落下,國際幼兒園層出不窮(事件新聞也層出不窮),英語banana,apple說起來,然後是各種名校附屬小學中學等等。

總而言之,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縱使父母們知道人生其實是場馬拉松。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很多年以前我們說中產家庭進名校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拼娃,一條是拼爹。這幾年看,道路好像簡化了一點,因為爹、媽和娃,要一起拼了。拉吉一家,輸就輸在了這樣一件事上。學區房可以砸錢買,高端派對可以尬進去參加,但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種很難假裝的東西。現在不僅需要孩子接受教育,父母的教育也必不可少。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而我們想讓精英知識教育灌輸給孩子,或者讓孩子儘早融進上流圈子而讀名校,這些只是五花八門的教育方式之一二而已。此外,不要認為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是邁向極富權貴階層的第一步,別開玩笑了。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教育的異化,在於承受太多

如果教育只是為了跨越一道階級之門,那麼目的導向的路徑的確可以五花八門。但教育的根本意義,還在於,你希望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

這是《起跑線》在鬧劇之後,通過拉吉的眼睛,拋給觀眾的問題。拉吉一家既走不進上流社會的“高雅”,也吃不了底層人民的苦,卻通過這個“三界遊走”的經歷,看到生活更廣闊的“面相”。

印度神劇《起跑線》 | 深刻反省,重視孩子教育的真正意義

在貧民窟,拉吉和米塔受到鄰人希亞姆的幫助,也看著一直生活在真空泡泡裡的女兒皮雅找到了友情,懂得分享即關愛,“在沒有小飾物、電視機等小玩意的情況下保持開心”,找到更純粹的真我。而這些本該是精英教育靈魂的理念,在異化的名校遊戲中,在階級固化的貴族學校裡,已經不可能真正教給孩子了。

在電影的最後,拉吉和米塔幫皮雅辦了退學,轉回了公立學校。這也是一心追求階級躍遷的米塔與自己的和解。

我們在追求名校的路上,因為一個目標落空而來的世界末日感,都來源於家長內心深處的輸不起與沒勇氣。

教育會因為階級分層,在一個社會中,這是不可逆轉的單向道,但教育仍有高於階級追求的本質,是面對自己生活的能力,真正的起跑線在這裡。

所以很多時候,努力固然重要,但必須是理智而不是盲目的,這也是《起跑線》告訴我們重要的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