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寶莉燒掉8億元的商品 又一起「資本家傾倒牛奶」事件?

據英國《泰晤士報》7月19日報道,英國奢侈品品牌巴寶莉(Burberry)去年一年燒掉了價值超過2800萬英鎊的庫存商品,約合人民幣2.5億元,相當於2萬多件巴寶莉拳頭商品——經典款英式風衣

“也許是對流行趨勢的把握能力下降,過去兩年,巴寶莉賣不掉的庫存積壓商品價值增長了50%,是五年前,也即2013年時的6倍……而事實上,過去五年,巴寶莉燒掉庫存商品價值已經超過了9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億元)!”

這一數據一經披露,立刻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對此表示不滿:既然賣不掉,為什麼就不能讓別人也穿穿?!

對此,該公司內部人士說,奢侈品之所以要銷燬那些賣不掉的積壓商品,是為了保護知識產品和品牌價值,不願意讓自己產品以低價銷售到“灰色市場”(指透過未經商標擁有者授權,而銷售該品牌商品的市場渠道)中去,然後被“錯誤的人”誤穿。

對於被認定為“錯誤的人”,外網用戶有話說:

“如果奢侈品牌的潛在客戶看到一個下等人穿了2000英鎊的雨衣,那麼這件衣服就賣不出去了。”

還有社交媒體評論道出奢侈品營銷的奧義“造價很低廉,就是賣牌子”:

“1400英鎊的大衣實際生產成本很低,但顧客要為它的排他性付錢,奢侈品的價值在於品牌本身,而不是衣服本身。你之所以穿著它,是因為明白它顯示出你有多有錢。如果流浪漢免費得到了衣服,那麼還有誰會為花這1400英鎊。所以,這就是可悲之處。”

巴宝莉烧掉8亿元的商品 又一起“资本家倾倒牛奶”事件?

對於巴寶莉的做法,網友表示憤怒

有分析人士稱,巴寶莉賣不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它在亞洲市場賣的實在是太貴了,尤其是在中國。

以該品牌最便宜的帆布揹包為例,這款商品在英國官網上的售價為890英鎊,約合人民幣7800元;但該款商品在其中國官網上的售價則為9600元,比英國官網貴了1800元,價格增幅超過24%。

這不是個例,分析人士說,中國市場在與世界其他市場進行對比時,基本所有的奢侈品商品都要更貴。

而“太貴了賣不掉”也是在中國宣佈降低進口關稅後,巴寶莉品牌方宣佈計劃對中國市場商品平均降價4%的原因。

“賣不掉就燒掉”的做法還引發了環保人士的憤怒。

雖然巴寶莉在燒燬商品時特意聲明,此次“焚燒活動”是藉助專業焚燒設備來進行的,燃燒所產生的能量最終會被充分利用。但環保組織和環保人士還是對巴寶莉這樣的舉動予以強烈譴責。

他們認為,奢侈品在生產過程中本來就已經造成很多汙染了,將其焚燒,又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會對大氣層造成嚴重傷害。

“巴寶莉這樣做是不尊重自己的產品,不尊重製造者的辛勤,更是對自然資源的熟視無睹”,綠色和平組織領導Kirsten Brodde說。

對於這樣的指責,巴寶莉又出來發聲明稱,它已經意識到了焚燒垃圾的嚴重汙染性,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由於去年4月與美國美妝巨頭Coty集團達成了1.6億美元的香水和美妝業務授權經營協議,今年巴寶莉還需要銷燬更多香水和美妝產品。

此外,巴寶莉還在聲明中說,這樣的做法在時尚行業很常見,並不是只有他們一家會用這樣的做法來清理庫存

當然,這則聲明讓環保人士們更憤怒了。

奢侈品燒,快時尚也燒

不過的確,“賣不掉就燒掉”的事情在過去也時常發生。

據《中國商報》稱,在服裝產業中,“快時尚”是庫存問題最嚴重的一種類別,今年3月H&;M被曝光2017年積攢了43億美元的庫存,這一龐大的數字讓人替它捏了一把冷汗。

而去年,H&;M通過將其重量超過15噸的廢棄商品焚燒,而為瑞典小城維斯特羅斯提供了一段時間的電能。

到了今年,前段時間,H&M更是燒掉了60噸的衣物,引發全網討論。

對於之所以要焚燒這些衣物的理由,該公司稱,它們焚燒的只是那些不安全、有隱患、不適合循環使用的商品,比如沾染了黴菌的衣物。但即使有了這樣的解釋,反對者們還是表示無法接受,指責H&;M公司十分虛偽,因為在反對者看來,H&;M明明是投放了大量廣告,號召消費者們將其不想要的衣物予以回收,但H&;M最終是將其焚燒。

奢侈品的問題是另外一種。

除了巴寶莉以外,旗下擁有卡地亞(Cartier)、萬寶龍(Montblanc)等品牌的歷峰集團(Richemont),今年積極地回購了近9噸的手錶庫存,然後拆解手錶上的鑽石和配件,或是直接銷燬。據《衛報》數據,2016至2018年間,歷峰集團銷燬了價值近5億英鎊的手錶。《泰晤士報》則稱,這是由於中國加大反腐力度之後,奢侈品在中國集體滯銷所造成的。

而路易斯威登(LV)這些年來,也因為“不願把皮革產品庫存下放至折扣店而燒燬”的行為被媒體多次曝光。

但從奢侈品的運營角度來說,巴寶莉等奢侈品所面臨的問題是,該品牌擁有者一般無法自己完全掌控分銷事宜,遠在他國的工廠可能會盜取和篡改設計,通過其他渠道銷售產品。為了阻止這類產品流向市場,品牌方通常會回購或銷燬庫存。

但不可否認的是,採取這樣的方法處理庫存,確實會引來嚴重爭議,對品牌自身也不一定是好事。

比如,今H&M因為不斷通過降價來處理庫存,讓本來就萎靡的業績陷入了不良循環。後來又被丹麥媒體指控其每年都會燒燬12噸庫存。

而直接銷燬的做法顯然會給品牌形象戴上“環保意識薄弱”的帽子,而巴寶莉正因此備受指責。

巴寶莉CEO Marco Gobbetti在本月的股東大會透露,自從2017年以來巴寶莉便開始將多餘的皮革製品捐贈給Elvis&;Kresse,這是一家將廢棄的時尚產品回收製成新品的時尚公司。但在究竟有多少產品被真正重複利用的問題上,人們還是打了個問號。

此前,巴寶莉遭遇業績危機,此前任職賽琳(Celine)的新CEO於去年夏天上任後,正努力為巴巴里縮減成本、提高營收和利潤。

此外,《泰晤士報》還給出了更多的此類案例。

該報詢問了多家時裝公司,比如Vivienne Westwood、Paul Smith以及Victoria Beckham,對於怎樣對待不想要的庫存,這些品牌給出的答案非常一致:現在、馬上、立刻快速地處理掉,至於打折和捐贈,他們完全不會考慮這樣的選項。

還有一個數據,去年全年,英國人共拋棄了價值超過12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113億元)、總重量超過30萬噸的廢棄衣物。

而如果不採用焚燒的銷燬方式,時裝廠商還有別的辦法,比如,耐克把自家鞋子都剪了再扔去垃圾站,美國品牌Urban Outfitters命令員工往自家庫存的Tom鞋上潑綠漆,有顧客將維秘內衣退貨、店員轉身就將衣物剪了。

又一起“資本家傾倒牛奶”事件?

奢侈品牌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的事件。

但多年以來,更多人聽到的版本是,“將牛奶倒進河裡”這一“大蕭條”的符號,是資本家將牛奶倒掉的,原因是想要維持自身的壟斷利潤;但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牛奶原來是奶農倒的,這其中目的當然也有為了維持牛奶價格的因素,但奶農的做法至少只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售賣。

據《中國青年報》評論此前援引的歷史材料顯示,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大蕭條”重創美國,農業產銷也陷入困境。在此之前,牛奶產能嚴重過剩,危機爆發後,牛奶收購價格急劇下跌,奶農無法以賣奶維持基本生活,甚至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都可能都將付之東流。

在此情況下,1933年,“獨立”奶農多次舉行罷工活動,併為抗議奶價太低而傾倒了6000加侖的牛奶。而在那幾年,奶農罷工活動多次舉行,但更多的情況是,奶農們強行傾倒的是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到了1934年,羅斯福上臺,開始對美國市場進行干預。而羅斯福拯救美國牛奶市場的一個舉措便是為奶農們發放補貼,當時,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並不真正在乎在市場價格非常低的情況下,賣掉所生產的牛奶究竟能賺多少錢,所以,又發生了一波牛奶傾倒事件。

在更多的人看來,奶農當時無論是基於何種理由傾倒牛奶,從奶農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都是理性選擇。

首先,當時牛奶保鮮手段落後,奶農保存牛奶待價格回升後再賣出顯然不現實;其次,如果降價銷售,那麼奶農在生產成本高於價格的情況下,賣的越多虧的越多,而且市場供給依然巨大,價格依然無法回升,這樣一來,奶農的苦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此外,如果將牛奶全部送出去,那麼本就狹小的牛奶市場會進一步縮小,直至萎縮至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

所以,巴寶莉等奢侈品牌燒庫存商品,大概才是資本家真正會做的事情——用金錢豎起社會等級的藩籬。

本文源自觀察者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