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拼搏争一流

市地震局按照“抓主抓实、创新提高、综合协调、提升服务、立足实战、狠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以提升市、县两级防震减灾综合协调和整体推进为目标,狠抓防震减灾“3+1”体系建设,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突飞猛进。2016年,市地震局首次进入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前10名。防震减灾工作连续8年全省第一、先后6年在全国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评中获评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安徽省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抓基础 不断提升监测预报水平

加强全市地震群测群防网点管理是市地震局抓基础、抓基层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提升全市群测群防观测员的业务水平,增强震情意识,提高观测水平,使之真正发挥作用。2017年,市地震局举办了地震群测群防培训班,并印发了《地震前兆异常汇编》。研究制定了《滁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办法》《滁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考核办法》《滁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宏观观测员工作职责》,真正达到了“四个一”标准。

奋力拼搏争一流

滁州市召开2017年度地震前兆台站观测员培训班

“十二五”至今,我市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上了钻孔体应变、电磁波、地倾斜、强震台、数字化深井水位、水电导、地震预警等10多种观测手段,建成了多种类、多学科、多层次、网络化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目前,拥有1个监测中心、7个前兆台站、48个预警台、94个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及遍布全市的乡镇(社区)防震减灾助理员。建台只是手段,发挥作用才是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2016年,市地震局建成了滁州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该台网中心集监测数据分析、震情视频会商、应急指挥决策等多个功能,大大提升了全市地震监测台站数据的运用率和整体预报水平。

市地震局加强与省地震局预报中心联系,主动参与省地震科研分析课题小组,继续保持与安徽大学合作,积极推进与滁州学院的科研交流合作,力争全方位、多途径提高我市震情趋势会商水平和能力。

抓关键 不断强化震害防御举措

2017年,市地震局加强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的服务工作,特别结合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制定权力运行监管细则和“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启动网上一站式审批,为建设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审批服务。重点是做好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核定和验收工作。

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我市采取建点扩面,示范先行的办法,开展示范社区、示范农居、示范学校建设,提高城乡综合抗震设防能力。要求每个县(市、区)新建1个以上的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琅琊区、南谯区要建设2个以上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目前,我市已创建了“农村地震安全示范民居”52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4所、市级73所。

奋力拼搏争一流

全椒县召开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会

此外,我市以“一县多馆”为平台,“创、联、用”多措并举,大力加强科普宣传阵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地震科普馆14个,其中:国家级地震科普馆3个,省级地震科普馆3个,农村校园地震科普馆8个,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观摩达30多万人次。同时,成立“滁州市防震减灾知识进万家宣讲团”,两年来,宣讲团深入到学校、社区、机关、农村进行讲座50多场次、到街头、社区宣传7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50万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在深度、广度上得到了有力推进。

奋力拼搏争一流

天长市城南小学科普馆

奋力拼搏争一流

全椒县气象地震科普馆

抓演练 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为积极贯彻落实“平安中国”公益活动和开展防震减灾“平安校园”活动,2017年,市地震局与市教体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和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的通知》,要求继续在全市所有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活动。

根据新修订的《滁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模拟突发地震,开展地震应急桌面推演,熟悉《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和各自工作职责,为临震应急做准备。5月10日,市地震局和天长市政府联合举办了2017年地震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同时,我局结合滁州市情,对《滁州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任务细化,明确分工,编制操作更简单、内容更明确、携带更方便的《滁州市地震应急指挥简明手册》。“5·12”期间,市地震局还指导和组织全市各类院校开展了多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联合市人防办在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举办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

奋力拼搏争一流

滁州市2017年“5.12”地震应急救援实战演练观摩会

市地震局认真落实地震应急准备“六有”要求,不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先后组建了6支地震应急救援队伍、3支志愿者队伍和2支社会大型机械设备工程队,并经过多次模拟实战演习检验;与规建委、城管执法局等多个部门联合规划建设13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采取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联合民政、商务等部门牵头组织与各大超市签订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协议,储备帐篷、棉被、食品和饮用水等应急物资;与市消防支队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装备库,保障本市及周边地区临震应急救援力量,提高了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