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人要用豆蔻來形容年輕的少女?

生活狂人日記


【詩壇漫話】(2)

🌹豆🌹蔻🌹年🌹華🌹

要了解豆蔻年華,我們還是先來讀一首唐詩吧。

詩作者是唐代天才詩人杜牧。錄詩如下:

♢♢♢贈別二首(其一)♢♢♢[杜牧]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字牧之,陝西西安人。是宰相杜佑的孫子。雖然年輕輕舉進士,但性情剛直,所以時常受人排擠。

由於仕途不順,潦倒失意,所以染上了飲酒狎妓的習氣。這在當時算是文人中一種流行的風氣。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於是給他在揚州結識的一位美麗的歌妓寫了兩首詩,作為贈別,感謝這位歌妓在他意志消沉時給過的安慰。

詩的首句,用精煉美妙的筆調,把一位輕盈嬌俏的妙齡少女顯現在我們眼前。娉娉嫋嫋,惜墨如金。

第二句,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進一步比喻這位美女。

豆蔻是我國南方的一種植物。初夏開花。農曆二月初還處在含苞待放的時候。南方人把這種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比喻處女。

前兩句詩已經給我們描畫出一個妙齡少女的美好形象。接下來後兩句,更進一步用烘雲托月的手法,加深印象。

十里繁華的揚州熱鬧地帶,歌樓舞榭密集,簾櫳開處,紅衣翠袖,衣香鬢影,美人如雲,可是,這一切都比不上詩人的那位相好的少女歌妓。

這樣寫贈別詩,讓人不得不驚佩詩人的妙筆,揮灑自如,手法奇妙!

因為有了這首詩,產生了一個成語:

豆蔻年華。

後人用“豆蔻年華”來比喻處在美妙芳齡的處女。這就是“豆蔻年華”的來歷出處。

好了,這一期的《詩壇漫話》就到這裡吧。喜歡就點個讚唄。歡迎訪問,歡迎轉發。





梅月竹風


看了許多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覺得沒有令人信服的。我試著給大家分析一下,歡迎大家指正批評。

有人說,因為豆蔻是香草,是香料。古代能作為香料的植物多了,為什麼偏偏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呢?


還有人說,因為豆蔻還有個名字叫“含胎花”,因此用豆蔻來形容少女。這個更站不住腳。少女呀,你把她叫個“含胎花”是個什麼意思呀?

還有說什麼古代的少女喜歡戴豆蔻花,或者豆蔻花開的早,等等。我覺得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缺少說服力。

先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源,杜牧的一首詩《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

可見,杜牧用豆蔻形容的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子。那麼,二月初的豆蔻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它和十三四歲的女孩子有哪些相似點呢?

叫豆蔻這個名字的植物有好幾種,根據杜牧生活在唐代,把那幾種唐朝之後才傳到中國的豆蔻排除掉,杜牧詩中所描寫的應該是紅豆蔻,一種南方常見的,那個時代民間也常種,常見的一種植物,有香味,能入藥。大家先看一張圖片:


沒錯,這就是二月初紅豆蔻開花的微拍。不知道大家有什麼聯想沒有? 這恐怕才是杜牧在春天的百花中,偏偏看中了豆蔻,用它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的真正原因!

因為豆蔻花的形狀,特別像少女的某個地方,所以,杜牧用這個來形容少女。

天吶,杜牧你個……

杜牧真的會是個這樣的人嗎?真的,沒錯。

憑著自己是宰相杜佑之孫的身份,憑著自己的才華,官三代杜牧生活極為放蕩。據史料記載,杜牧在揚州為官的十年中,幾乎以青樓為家,逛遍揚州青樓妓院。他自己寫詩: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個還真不是杜牧誇張自己的生活,我們看看杜牧這十年中自己對自己的寫實報道吧: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和自己的情人躺在床上看星空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和美人深夜聊天呢。

“細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

這首詩的題目是《詠襪》,專門寫的是女子的小腳。 能寫出如上詩的杜牧,把少女形容為“豆蔻”也就不稀奇了。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就是給自己的情人的送別詩。注意,杜牧的這個小情人只有十三四,在杜牧眼裡,正是“豆蔻”年華。

其實,這種叫法,也不是杜牧的獨創。

咱中國人講究含蓄,對女子的年齡,有許多含蓄的說法: 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十二歲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十六歲為碧玉年華,也叫破瓜年。二十歲稱作桃李年華,二十四歲稱為花信之年。

古人結婚早,一般十六歲就結婚了,因此十六歲叫“破瓜”,這個“破瓜”的叫法,應該和“豆蔻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處。詞典解釋:

破瓜,指女子破處。

又二十歲稱為桃李年華,也有趣,桃李絕不是桃花和李花,二十結了果子,生了孩子的年華。現在經常說的“桃李滿天下”,這裡的桃李就是指的結了果的桃子和李子。這也證明了我上面對“豆蔻”的解讀。

最後,給大家看一段節選自《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玉和一群狐朋狗友琪官、馮紫英、雲兒、薛蟠飲酒行令時,妓女雲兒唱了一段酸曲,來助興,雲兒唱:

豆蔻花開三月三,一個蟲兒往裡鑽。鑽了半日不得進去,爬道花兒上打鞦韆。肉兒小心肝,我不開了你怎麼鑽”?

妓女雲兒的小曲,可謂含蓄的表達了“豆蔻”到底是什麼意思。讓人讀來,回味無窮。也算是給我的觀點的一個證明吧。


煙花三月09


古代的博物學傳統非常重視“多識草木之名”這件事,而豆蔻進入文學視野可能是晉代的事。左思的《吳都賦》中有“草則藿蒳豆蔻”,這是寫吳都的風物,說吳都香草無數。豆蔻本身有辛香味。

梁朝簡文帝的《春別詩》中也有“江南豆蔻生連枝”,這是取豆蔻連枝的特性來追憶亡人,此時尚沒有拿豆蔻來比少女的例子。

最早拿豆蔻來比喻少女青春正好的,可能是杜牧。杜牧在《贈別》詩中寫道:“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寫給歌姬的,暗含調戲之意。豆蔻的花非常有趣,原是一個花苞,長開了之後,花苞頂端就會開裂,滴下一包蜜水。所以《本草》中說這種花也叫含胎花。就是寫少女像花朵一樣長開了吧,但似乎哪裡不太對。

當然最重要的意思還是歌頌愛情,表達相似。范成大用豆蔻意象入詩,就是取這層意思,他說豆蔻花心有兩枚花瓣相併,可稱比目、連理。

此外還有人拿豆蔻寫美人,是因為豆蔻有辛香,美人沐浴豆蔻湯,身上自然也帶了香味,所以豆蔻常常拿來和美人作比。

所以豆蔻並不專指十三歲的少女,這是杜牧的創造性發明。當然,對著十三歲的少女表達相思和愛情,用現在的眼光看,多少是有些奇怪的。


鍛彰趣義


古代對性各年齡段的稱呼:7歲――始齔;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年華;15歲――及笄之年;16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20歲――桃李年華;24歲――花信之年;30歲――半老徐娘。
豆蔻年華在古代指的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子的年齡。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豆蔻”就被文人墨客用於對十三四歲的女孩子的稱呼。
豆蔻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國藥典》中有收載,是一種草藥,用於溼濁中阻,不思飲食,溼溫初起,胸悶不飢,寒溼嘔逆,胸腹脹痛等疾。困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正似十三四歲的女孩子,所以古人就經常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女孩子,沿用至今。



圖片來源於網絡


農村大叔學創作


用豆蔻比喻年輕的少女,最早出自杜牧的《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豆蔻作為一種草本植物,未成熟時含苞待放的花蕾和白白嫩嫩的果實,就像少女含苞待放的嬌羞,有著如雪的肌膚,似玉的清骨,還有那如風一吹就搖曳生姿的輕盈體態。而這些美好的容貌體態,大都集中在十三四歲這美麗的青春年華。

因此,豆蔻多被詩人用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這個年齡階段少女的青春,也多被形容為“豆蔻年華”。儘管杜牧這首《贈別》是寫給一個歌妓,但把十三四歲這階段的美好描寫得淋漓盡致。含苞待放的年齡,不勝涼風的嬌羞,步步生蓮的輕盈,還有令無數現代人沉醉的“春風十里不如你”的韻味。

“豆蔻年華”在現代人看來,也是一個女子最為青春美麗的階段,是無數人羨慕和稱讚的年齡階段。無憂無慮,亭亭玉立,可以心無旁騖地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就像一塊璞玉,還未經世俗的雕琢,純潔無瑕,無比珍貴。
此外,劉孟熙謂:《本草》雲:“豆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這是說因其形狀尚未開大之時,狀如女子懷孕之身,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有些地方,豆蔻也被比作為處女。以下為古代女子在各個年齡階段的稱謂:

不滿週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

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此箋


十三四歲的女孩,含苞欲放,純潔無暇,她們特別像即將開放的豆蔻花;古代有些詩人就把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寫進了詩裡,如陸游:“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等

況且,豆蔻花還沒大開的時候,就已經顯得有些豐滿。也就成了少女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