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一位九十年代“老规培”的心路历程

未来已来:一位九十年代“老规培”的心路历程

作者 | 任菁菁

单位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未来已来:一位九十年代“老规培”的心路历程

“只有相信才能看见, 而不是看见才去相信”。 既然选择了全科,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见了:全科的未来已来。

1999年,我初为人母,休完产假回到我最初的工作单位浙江省望江山疗养院(现为浙江省人民医院),回到我的大内科医师岗位。还记得那个平常又非凡的午后,那一个改变了我一生命运的电话:单位派我参加由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院士倡导组织的浙江省首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正规培训的全科医师,在普通百姓眼里,全科医师仍是“赤脚医师、万金油”的代名词,各种阻力不期而至… 最后,我还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在争议和迷惘中加入了这次为期四年的,现在看来颇有历史意义的“黄埔军校式培训”。

开班式上李厅长深情激昂的致辞至今仍常在我脑海回荡:她娓娓道来,自己从赤脚医生的田头走来,当年提着灯笼半夜去农民家里出诊是非常常见的事,她深知农民的疾苦,也深知大众看病的难处……所以,她一直致力于培养全科医师,组织编写了《全科医生指导手册》系列教材,共八册200多万字,并拍摄了全套体格检查教程。她的言辞之间充满了对我们首届规培班学员殷切的希望!

接下来的理论学习,我们接受了浙江医科大学资深全科师资们带来的全方位培训:余海校长、李鲁、李俊伟、张爱珍、杜亚平等等教授们为我们带来了国内外的全科前沿信息,还用英语讲授美国的全科教材,让我们的全科视野豁然开朗!

然而进入到了临床实训阶段,现实却是残酷的,漫长的四年,培训工作量相当大,但我们都只拿着派出单位的一份基本工资,没有任何额外的奖金。由于看不到全科医师的职业前景,期间很多同学都转型去了其他专科,当时我心里也有过深深的纠结,考研、升职称等各种机会都可以有足够理由让我放弃全科,但我一直默默坚持着,我一直想着:既然辛苦了,就要辛苦出些名堂来。在多年的坚持之后,我也开始渐渐热爱上了全科医学!

规培结束后,我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工作,并开始在方力争主任的带领下践行全科医师职责,四年后,我考取了李兰娟院士的全科博士,随即来到了浙大一院,创建了浙大一院的全科医学科,成为一位全科规培国家示范基地负责人,在院领导和全科大咖们的引领下,我将自己规培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借鉴运用到了教学工作中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内首创了全科培训三模式:GP-IP/GP-S/GPwSI,出版了未分化疾病领域首本《全科未分化疾病诊疗手册》等系列全科书籍,2016与2017年分获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的“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和“十佳全科专业基地管理者”称号。

2007年,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每个月轮换住在不同的美籍房东家,每到周末,每个家庭都会带着我去教堂。起先感觉特别不习惯,但后来却慢慢喜欢上了这项活动,因为在教堂里房东们总是会向人们热情的介绍:“我的家里住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全科医生!”那种无比荣耀的感受让我此生难忘,全科医师这份光荣的称呼,我引以为豪!

“不负芳华,做一位有温度的全科医师”,这是我经常和我们年轻的全科医师说的话,全科医学是一门有着鲜明学科特色的二级学科,全科医师更是肩负着全人全程照护重任的临床医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全科诊疗思维,而且需要有关怀心,好奇心和包容心, 我们不一样!

借用我们基地一位一年级规培医师的话:待我们长大,说好护你一生,是真的一生! 看着他们的身影,想象着自己将来年老时去社区看诊,是他们为我接诊、检查……心中总是感到无比欣慰与愉悦。

未来已来:一位九十年代“老规培”的心路历程

每每回想起这些经历,我总会由衷的感慨:感恩“中国最早一代赤脚医生”给予我的的榜样力量,感恩所有开创全科之路的前辈们,是你们让我得以坚持了下来,十九年后的今天,让我得以看到了未来已来,中国全科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已来!

未来已来:一位九十年代“老规培”的心路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