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诗,你怎么看?

娱看


人工智能写诗早已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

我们不妨品味以下几首诗,你能分辨出哪首是人工智能写的吗?

1. 心有灵犀一点通,海山无事化琴工。朱弦虽在知音绝,更在江清月冷中。
2. 心有灵犀一点通,自今歧路各西东。平生风义兼师友,万里高飞雁与鸿。
3. 心有灵犀一点通,小楼昨夜又东风。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篷。
4. 心有灵犀一点通,乞脑剜身结愿重。离魂暗逐郎行远,满阶梧叶月明中。

是不是真假难辨呢?揭晓谜底,第三首诗是作诗机器人“九歌”的作品,去年亮相于央视黄金档节目《机智过人》。在节目现场接受图灵测试时成功蒙骗了在场的发部分观众,甚至是专攻诗词的钟教授。再看这一首“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是不是同样富有感情呢?

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取代了很多人类的职位。对于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人工智能操作的更为精确更有效率这一点无可否认,在需要高强度运算的领域人工智能也展示出了过人的优势,可是涉及到人类的艺术创造往往大部分人会认为缺乏人类情感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创造出触动人心的作品的。

理性与感性杂糅,复杂又独特的情感体验怎么可能由人工智能创造呢?但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却不得不让我们承认,就算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情感,人工智能也迟早会拥有,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镁客网


韩少功先生曾在他的文章《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中写道:

不妨先看看下面两首诗:

其一:

西窗楼角听潮声,水上征帆一点轻。

清秋暮时烟雨远,只身醉梦白云生。

其二: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两首诗分别来自宋代的秦观和IBM公司的“偶得”——一个玩诗的小软件。问题是,有多少人在两首诗前能一眼分辨出“他”和“它”?至少,当我将其拿去某大学做测试,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富有阅读经验和鉴赏能力的专才们,也多见犹疑不决抓耳挠腮。如果我刷刷屏,让“偶得”君再提供几首,混杂其中,布下迷阵,人们猜出婉约派秦大师的概率就更小。

诗歌以外,小说、散文、评论、影视剧等也正在面临机器人的野蛮敲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早已尝试机器写作。几十年下来,得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一雄心勃勃的探索过关斩将,终得茧破化蝶之势。日本朝日电视台2016年5月报道,一篇人工智能所创作的小说,由公立函馆未来大学团队提交,竟在一千四百五十篇参赛作品中瞒天过海,闯过“星新一奖”的比赛初审,让读者们大跌眼镜。说这篇小说是纯机器作品当然并不全对。有关程序是人设计的;数据库里的细节、情节、台词、角色、环境描写等各种“零部件”,也是由人预先输入储备的。机器要做的,不过是根据指令自动完成筛选、组合、推演、语法检测、随机润色一类事务。不过,这次以机胜人,已俨如文学革命的又一个元年。有了这一步,待算法进一步发展,数据库和样本量进一步扩大,机器人文艺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想必指日可待。机器人群贤毕至,高手云集,一时心血来潮,什么时候成立个作家协会,颁布章程选举主席的热闹恐怕也在所难免。


做書


5月19日,微软联合湛庐文化在北京发布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全部139首现代诗都出自微软人工智能程序——小冰——之手,其数据库来自1920年起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诗歌。

其实在三天前,微软已经举办过一次媒体发布会,展示了小冰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进展:

写作能力:披着“马甲”所作的现代诗被各大网站、以及《长江诗刊》等的纸媒选中勘登;

歌唱能力:能够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并在广西卫视进行首秀;

财经评论能力:能够对苹果财报进行评价,下一步即将公布与国内财经媒体合作。

而这其中的“写作能力”,正是本场发布会的重头戏。

一、小冰是谁

小冰是微软在多年前就开始研究部署的虚拟AI助手项目,与大家所熟知的亚马逊Alexa、百度度秘、苹果Siri类似。根据微软官方数据表示,截至2017年4月,微软小冰已拥有超过1亿用户,累计对话量超过300亿,平均单次对话轮数(CPS)达到23。

此外,微软小冰团队部署于四个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在14个平台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包括微信、QQ、微博、Facebook Messenger、LINE等。比如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找到小冰,和她聊天、对话、甚至互发表情包“斗图”。

但是现在,微软似乎不愿意将“小冰”的角色限制于虚拟AI助手,而是更想将它打造成普通民众想象中的人工智能。

会上,来自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监的徐元春还透露了一个小趣事: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很多人给小冰打赏,现在累计已经有7万多块钱了。但是由于小冰是个人工智能程序,没有身份证号,因此无法将这些钱取出来。

二、AI写诗,靠谱吗?

在评论靠不靠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冰的诗歌作品究竟如何:

《向着城市的灯守着我 咬破了冷静的思想》

依然隐在城市的鸡叫
只是凄冷的落花
将要现出一个新的世界啊
有诗歌的人儿的时候
向着城市的灯守着我
咬破了冷静的思想
你的眼睛里闪动
无人知道的地方

嗯……虽说文学这事,一千个读者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现代诗这种不需押韵、不需格式的文学体裁,更是各花入各眼。但读完这首诗的确让人只想说一句……“离海子还是有点距离的哈。”

不过话说回来,文学艺术创造力一直被视作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如果真能这么轻易被攻克,那么人工智能奇点到来、AI统治人类的那一天恐怕也离得不远了。

此外,小冰的其他诗歌中还频繁出现了“沙滩、阳光、小鸟、老槐树”等意象,科学家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小冰特别喜欢这些意象,就像我们至今仍旧不知道为什么深度学习算法在某些领域的效果特别好。

三、文学?宣传?AI?

其实今年4月的时候,百度大脑也为李彦宏新书《智能革命》作了一首以“智能革命”为主题的长诗,可见AI写诗已经快要成了某种潮流趋势。若是拿小冰的这本《阳光失了玻璃窗》诗集寻求非常重大文学价值,大概是苛责了,但作为一个向民众宣传推广AI、普及人工智能的活动,则还算不错。

人工智能的应用方方面面,从已经初步落地的安防、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应用,到陆续举办的人机大赛、AI写诗、AI唱歌等宣传活动,应有尽有。相较而言,前者的商业属性可能更强。


智东西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

诗词圈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了一款实力超群的“作诗机”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玩玩:(http://www.poeming.com/web/indexs.htm)

这个东西的本质是将诗词格律以算法的形式体现,数据库内有全唐诗、全宋词等词汇库,在你选择主题和韵部之后,机器随机进行拼凑,一秒钟就能写出来一首。

当年我刚学写诗的时候,几个好哥们玩这个玩得乐此不疲,大概总结出的规律是:

第一,机器写七律这种格式要求最为规整的诗体最厉害,其他的都很水。

第二,有时候碰着了,机器也能写出一些特别灵光的句子,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高低峭壁临空尽,宽窄长河向地悬。

这是我玩出来的一句,写景写得非常壮阔,后来给我凑成了一整篇。

又如:辕下一辞王母面,笼中十见老聃身。

辞别西王母,这是西周周穆王西巡的故事,老聃即老子,哲人也,笼中十见让人想到艾略特《荒原》的开篇里,吊在笼子里的哲人西皮尔:“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这就显得非常得后现代了,是荒诞而富有哲学韵味得好句子。

但:好句子时而出现,整个篇章的逻辑通常很难达到通顺。

所以,作诗机这种东西,一点也不新鲜,微软小冰这种不过是仗着公司大资源好,获得了更多眼球而已。

机器能写出一些好的诗句,如果不出意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也能写出一些逻辑通顺的篇章来。

但我丝毫不觉得,这会对诗人们造成什么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弱人工智能

所谓弱人工智能,简单理解就是机器没有自我意识,但表现出一定智能。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写诗,本质上是对人类的模仿,如上面聊起的作诗机一样,数据库检索,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拼贴,形成一首作品。

有下面两种类型的诗歌是容易仿冒的:

①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格律规范清晰,词汇库成熟,所以那些手法、技巧、主题都相对简单的类型,都比较易于复制。

② 似是而非的现代诗:由于现代诗的复杂程度很高,相应的鉴赏门槛很高,大众往往对其一知半解(如认为现代诗是散文分行拍回车键),这种情况下就给人工智能写这一类诗歌创作了条件。其作品的逻辑不通,却被认为是晦涩难解。

面对第一种,我个人认为弱人工智能能写了是好事,驱除一帮半吊子诗人而已;而第二种,逻辑不通和真正好的现代抒情诗是区别很大的,进入到门槛内自然了然。

而真的了解现代艺术的话,应该知道:现代艺术本身就拥有对科学侵占人类直觉领域的警觉。

在《现代诗歌的结构》中,胡戈·弗里德里希有精辟论述——

现代的文学理论家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 :惊奇 、诧异 。谁若想令人吃惊 、制造诧异 ,他就必须使用反常的手法 。当然 ,反常性是个危险的概念 。它会造成这种假象 ,即存在一个超越时间的常态 。反复出现的情况是 ,某个时代的 “反常 ”者往往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的常态 ,也即实现了与时代的同化 。而这一点必然不适用于我们在这里要阐述的抒情诗 。对于这类诗歌的创立者来说 ,就已经不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了 。兰波和马拉美不会再被一个数量较大的读者群所同化 ,直到今天都没有 ,尽管已经有多部关于他们的论著问世 。不可同化性在最现代者那里也始终是一个常见特征。

请注意,不被同化。意思是人类自己仿冒都不可能了,更何况机器。

上面论述了机器是无法复制真正复杂的好作品的。当然,即使技术上可能模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我也觉得没有什么。

应为,弱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对于工具,写诗歌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工具本身是无法筛选出好诗和非好诗的(刘慈欣《诗云》中简单论及),工具的诗无非还是按照人类自己的评价标准,按照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判断和鉴赏。

所以,在这一阶段,所谓机器写诗,是人类对于自己直觉领域的一次拷问罢了。无非是加强版的统计型诗歌罢了,本质上和让一只猴子去敲键盘是一样的,就算一只猴子敲出了莎士比亚全集,我们也不能说他就是莎士比亚了。

强人工智能

真正有意义的机器之诗,应该是强人工智能创作的。所谓强人工智能,就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了。

但就算时代发展到了那一步,我也觉得是无所谓的。

因为,我们不能规避的一个问题是:强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有写诗这种行为?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基于人类这种生物的生理特点、文化构建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范式。生理特性与人类不同的其他动物,我们从不会要求他们写诗,比如,你可曾会逼着家里的猫咪写诗?而更先进的生物,也很难说他们会想要模仿我们的行为,譬如人类可曾会忽然想要模仿狒狒的求偶行为?

并不会吧。

写诗也是一样的。

对于觉醒了自己的意识的人工智能。写诗对于他们是低效率无意义的行为,至少还没有人能说服我,机器是需要写诗的。

更不用说,人类的生理特性文化构建,对于机器是无效的。比如,人类是有生死的,人类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写生死这一重大主题,某种程度上以数据形式存在没有死亡这一概念的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写生死?人类需要繁衍,存在爱情这种感情,机器呢?缺乏这些底层共识,机器就算写诗,我们也是互相不能理解的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担心机器写诗影响了人类诗人的存在呢?


夜小紫


目前人工智能虽然能写出一些像诗歌的东西,但距离真正的文学还很遥远。机器人能取代人类从事繁重的劳动、机械的行为,但文艺创作这种强调灵感的行为,再发达的人工智能也很难做好。

比如最近很火的AI小冰,写的诗是这样的——“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

你觉得这是诗歌吗?我以一个文学专业者的角度看,这只是像诗,但不是诗。

把一些看起来唯美意象拼揍起来,这不是诗。因为诗歌必须要有“内在律”,也就是将情感和文字融为一体,并无章法可寻。这也是为什么,AI能自动编写地震信息发布,但无法从事真正的文学创作。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更像是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意象元素的堆砌,或者句子合辙押韵,但诗歌内在的张力和节奏,却无法呈现。比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语花香这些意象,会让人产生诗意,但仅仅刻板地呈现它们是不够的。

灵感和情绪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的关键要素。这是高级动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写诗,其根据来自大量的文学作品储存,以及内在的逻辑算法,但是,诗歌作为纯文学中对天分和灵感要求最高的一类文体。

想写好诗歌,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逻辑、储备和模式,而取决于感悟力和创作经验,而这恰恰是人类独有的本领。


黄帅


说来巧了,我恰好和中国最出名、迄今为止就我个人看法也是最高水平的格律诗词人工智能工具——稻香居作诗机的发明者、网名“稻香老农”的林鸿津先生是很好的朋友,他第一版或第二版作诗机的封面《沁园春》还是我给写的,在人工智能写诗问题上,我和他有始于十几年前、断续持续至今的漫长讨论。

为什么我说他的作诗机是最高水平的AI格律诗词工具?

首先,它的发明者本身是网络格律诗词的行家(虽然大约算不上高手),而他邀请测试、试用和帮助录入资料的朋友中不乏诗词名家,甚至不妨说,第一-第三版作诗机的测试者,差不多也就是当时网络古体诗词的金字塔尖——而当时(2001-2004年)也恰是中国网络古体诗词的黄金时代,如此的基础确保了作诗机作出的诗不会格律错乱,而这是我在其它几个版本的古体诗词工具中无一例外看见的。


其次,作者本人身家据说过亿(总之2001年前后请我们十几个朋友吃顿海鲜跟玩一样),没有变现的压力(作诗机是他编了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此后持续十几年不断改版完善则是出于对诗词的痴迷),因此可以较无功利地编写程序,也有条件把需要人力物力保证的东西保证好,比如从第二版起作诗机算法所依据的,就是完全由十多名诗词内行纯手工录入的,自全唐诗至全清诗在内的诗词总集,这样可靠、海量的算法依据,为作诗机提供了坚实的算法土壤。

第三,在最初的迷惘后,作者很快找准了作诗机的定位:学诗词者的入门老师,诗词爱好者(熟手)的辅助检索工具,而人工智能作诗则被当作一种余兴节目和文字游戏辅助工具(如嵌名藏头顶针续麻之类),并不再作为重点开发,甚至,给朋友的内部版还特别设置了辨别是否系作诗机作品的后门。

作诗机作品的问题在哪里?

它的诗句和篇章都是基于算法而来,而没有感情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情绪的“走线”,不会犯错,不会过激也不会突然平静,其表达“情感”的方法就是从过亿的古人诗词典故中寻找“看上去合适”的章句典故,经过几番“杂交”后用无误的格律表达出来,这样的律句凑上两联就是绝,凑上四联就是律,凑成长短句自然就是词了。这样写出的东西我当初曾给过两句连作者本人都认为贴切的评价,即“乍一看怎么都像诗词,细一看怎么都不像人话”,单看词句有时会觉得奥妙无穷,凑成一篇则往往令人啼笑皆非。稻香居作诗机的最新版本是2016版,看上去比最早的2001版“圆润”多了,但依然不像人话……因为这个问题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变化的。

当然,AI不可能写出人类这样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诗词,但人类中某些学歪了的,却可以写出作诗机风格、怎么都不像人类智慧产物的东西,对于这种“诗人”,我们当年给予的称谓是“作诗机门下弟子”。

说了半天为什么我只说格律诗词?因为我自己是古体诗词的爱好者、创作者和内行,新诗不是我擅长的,而且就我个人看,格律诗词是诗词中唯一有大体对错(不是好坏)的客观尺度的,这也为AI介入提供了方便——简单说格律诗词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容易写得让人看得下去的诗词领域,稻香老农的作诗机写出的绝律、填的词,骗骗不会写诗词的诗词爱好者毫无问题,但它“创作”的古风至今恐怕连文盲都不一定唬得住。


陶短房


人工智能写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我个人丝毫不怀疑机器人能够写出语言形式完美的诗歌,但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和美感,我非常怀疑。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所写的诗歌,语言学价值大于美学价值。

我们不妨看看什么是诗歌,写诗对应了什么要求,以此分析人工智能能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诗歌是一种语言形式。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无论是中国的唐诗宋词,还是英语国家的十四行诗,都对语言有特定的要求,也就是语言规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偶,如古诗中常见的“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比如sonnet十四行中要求每个诗句都有十个syllables,在此基础上实现头韵、谐元韵 和尾韵。这些都是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具体要求。

这部分要求,对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比较容易实现。因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核心,就是识别语言在遣词造句、语法模型、篇章结构上的规律,从而生产出符合规律的语言。

但是,写诗更大的挑战,在于主观审美,也就是语言所承载的灵魂和灵性,这也就是诗歌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前些天在朋友圈刷屏的小朋友诗歌:

很简单的句子,寥寥几笔,很难说清道明,但读起来就是打动人心。

还有下面这首小朋友诗歌。

语言非常简单,所陈述的内容也很简单,但它的转折和对比,配上小孩特有的身份和语气,让人忍不住怜惜和触动。

诗歌所带来的心动,它所赋予的主观审美,也使得诗歌之所以为诗歌。这种审美上的人性,也正是目前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


戴韵戴韵


很多人在讨论人工智能可以做艺术创作,比如写诗,画画等。有些人还很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来做这类艺术创作。

首先,我想说,未来肯定每个行业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而艺术创造这确实是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一方面,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发现过往人类如何写诗,如何画画,从能力上来说,我想未来人工智能是有能力来做这类创造的,甚至我想以后,让大家来猜测一幅画或者一首诗,到底是人类画的/写的还是机器创造的,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能分辨。

其次,我想说的是,如果说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的艺术创造,包括写诗或者是画画,我想这便是多虑了。这是因为一部好的作品或者是画画,他除了技术上的创造,更多的是其创造背后的时代背景或者是自身经历的特殊性。

以写诗来说,很多人都很喜欢南唐李后主的诗,一方面是确实是其诗歌写的很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亡国之君),然后读者会带入式的去想,当时他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这也许才是艺术创造的魅力,而人工智能在这方面便无法做到。

最后,我想说的是,艺术创造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稀缺性。大家想象一下,一位艺术收藏者是愿意收藏一幅已故画家的画,还是一幅人工智能画出来的画呢?正是由于人类的生命的有限,也让艺术作品有了稀缺性,或者是不可复制性。从这一点来说,人类的艺术创造价值并不会受到人工智能太多的影响。


钱真理


AI小冰和苏东坡对垒,谁能取胜?

我曾经以为围棋是人工智能不能逾越的珠峰,虽然很多年以前AI在国际象棋上就能战胜世界冠军了。

当AI摧枯拉朽式的击溃李世石时,老街觉得这个世界上几乎不会存在AI做不出来的难题了。

他的优势人类无法相比。

一、强大的计算能力

二、巨大的数据库

三、学习能力

而且可怕的是,AI诗人是

不断的进步的,理论上他可以瞬间把所有的文字组合计算一遍,然后根据要求选出许多结果,供你挑选。


假设学富五车思维敏捷的东坡再世,如同阿尔法狗和柯洁一样对垒,结果会怎样?

一、速度谁会取胜?

这个不需要争论,十年前也许苏轼会取胜,现在AI会秒杀对手,用“秒杀”似乎已经不能跟上AI的速度了,希望网友能发明一个新的形容词,“万分之一秒杀”?“瞬杀”“AI杀”?

二、数量谁会取胜?

人类大脑的数据存储能和AI相比吗?至今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仍旧是个迷,但是计算能力与数据库相结合,AI依旧有着巨大的优势。

所以这一轮AI会取胜,大家不会有异议吧?

朱希真有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除了风流和饮酒,AI不亚于诗人。

三、质量谁会取胜?

这里图片来自于下澎湃新闻《人工智能写的诗,你有本事分辨出来吗》。


大多数喜欢诗词的人连格律都分不清,可是AI已经会做格律诗了,因为这种简单计算对AI来说太小儿科。

AI从词语拼凑进化到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造诗机器”,已经胜过网络上95%的“诗人”。下棋也是如此,阿尔法狗出世以前,随便一个下棋软件就能战胜95%的围棋爱好者。

阿尔法狗出世后,整个世界都变了。

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那么面对把所有史书典籍都牢记在心的AI,我们怎能不生敬畏之心。

上图答案:左边一首是机器人写的。您能分出来吗?因为“一夜秋凉雨湿衣”虽然平平无奇,但未必古人没有写过。老街会说“……翠湿衣”更有诗意,另外“夕”字是入声不是平声,看来AI用的是新韵,但相信AI很快就能学会。



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后,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CSLT)宣布,他们的AI诗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意味着人类无法通过语言对话分辨出人类和人工智能。

小冰、AlphaGo、小度、搜狗汪仔、薇薇、本杰明(Benjamin)、谷歌Magenta……这些AI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新闻撰稿人、作曲家们正排成一个战队向我们走来……

那么,苏东坡与AI相比,作诗的质量谁会取胜?

我觉得今天东坡会取胜,但是明天就不知道了

结语

AI已经深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了,未来可能更加深入,但是陈思诚还在写《唐人街探案3》,柯洁还在下棋,澎湃新闻记者还在写稿子,公园的老头们还在跳马横车……

@老街味道

2018-3-13


老街味道


谢邀问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说几忧心话;一但人工智能取代了人们的许多智慧和技艺,那么在哪一天就是我们人类没落的这一天。到时人们什么都不用学不用干了,像诗词歌曲了,书法画画了,写作文章小说了,雕刻了……等等所有一切。

其实现在都有许多人类自身智能技艺都在消失了,人们很少去化苦动钻研学习了。而且连专家都在弄虚作假,玩假空大,丑阴暗,………。人们在不公平中会产生某种寄托和信仰,既然人类自身这么搞不好,搞不平,谁也不信谁,不服谁,消除不了贪,赖,奸,邪,恶,丑,阴等等,那就干脆让人工智能来取代人类的一切吧,这念头是否存在在极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呢?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