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2018-07-24 11: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王逸群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争相涌入杭州,成为用“奋斗”书写城市历史的杭州人,为这座风景秀丽的创新之城注入新活力。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推出《奋斗者说》栏目,记录杭州人在这座城市创业、奋斗的故事;也通过他们的青春与梦想,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变迁,时代的印记。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人物名片】

“85后”汤柏青是余杭中泰街道新泰村人。从中国计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后,他放弃对口专业工作和公务员职务,毅然回到家乡加入农村工作。如今,汤柏青承包500亩土地,购置整套农机设备,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创个人事业的“第二春”。

“传统种粮也要不断地创新,细分消费市场,实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汤柏青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在城市中躲避风吹日晒,不再看天吃饭,是大多数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最初的愿望。然而,汤柏青却不走寻常路。在中国计量大学读了四年书后,他再次踏回农田,将自己与从小长大的土地紧紧绑在一起。

三伏已至,又到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在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新泰村,四口田家庭农场场长汤柏青正忙着在田间指导员工们拔秧栽种,农场500多亩农田的插种任务已接近尾声。

只想为家乡做点事

“85后”大学生回到农村

“说实话,我也曾犹豫过,但从没想过放弃。当初决定回乡种地时,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我。”汤柏青说。

汤柏青是背着千斤重担回乡种地的。在乡邻眼中,他不是普通的承包户,而是标准的高材生。

今年33岁的汤柏青,老家就在余杭中泰街道新泰村。2009年,在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决定从杭州回到家乡,应聘大学生村官,经过层层选拔,入职中泰街道白云村村委工作。

“从个人角度来说,原来对口的工作虽然也不错,但是经常出差,不能照顾父母。另一方面,我也想尽一份力为家乡做点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汤柏青也有。其实促使他回乡的念头很简单,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靠着农田和双手养活了他,也给了他外出求学的机会,他想凭自己的干劲和能力,为家乡尽一份力。好在,父母和妻子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精神支持。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在白云村工作期间,汤柏青总是听到很多种粮大户前来反映收入不高的问题。经过调查,他发现村里的土地没有成规模地流转,种地的也大都是老人和妇女。

“如果能够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运作,农民的收入将大幅提高。”汤柏青说,“村里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我也想通过自身尝试,来回答‘谁来种地’的问题。”

但是土地流转是一项大工程,单靠一人之力很难完成。于是,在2013年,汤柏青选择调职回到新泰村,在家附近承包了50亩农田种植水稻,在最熟悉的地方发展自己的事业。

放弃“铁饭碗”

他扛起锄头当“种田郎”

从最初的50亩到现在的500亩,个中辛苦只有汤柏青自己知道。

汤柏青虽从小生活在农村,却没有种植经验。在承包土地第一年,到了秋季,眼看就要收割了,稻田却全部倒伏了,惨遭损失,收割时减产近30%。

“第一年下来不仅没赚到钱,还亏损了。”汤柏青不服气,挨家挨户讨教经验,询问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原来水稻田打药关键是掌握好时间,不是打药次数多就能把虫害防治注。”

不服输的汤柏青没有放弃,而是在第二年继续种植水稻。这一年,他打听到了省里对于农业人才培训的课程,积极参加区农业局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汤柏青说,浙江各地都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免费的培训班开到了村里、田间,他也有幸接受到“新型农民”教育。“他们教我们农业技术,还学习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课程。”经过农技专家的指导,汤柏青的亩产量达到了1000斤,收入与成本基本持平,更加坚定了他的种粮信心。

两年后,汤柏青流转土地面积已达500亩。金秋十月,晚稻逐渐成熟。站在田边的汤柏青看到金灿灿的稻田,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

然而,一通电话打断了他的思绪——他考上上城区公安局的公务员。可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铁饭碗”,选择安下心来当“种田郎”。“记得当时纠结了三个月,每天家人都在劝我放弃农活去城里上班。”

身边的人十分不解。有人说,年轻人去种田是自讨苦吃;还有人说他傻,公务员不当,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连原本支持的父母也很不理解。

“国家支持规模化农业。我想改变父母传统的种植模式。现在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只要肯动脑子、能扑下身子,农村也能大有可为。”汤柏青用这句话,回答了所有人。

放弃“铁饭碗”后,凭着当年开创网店的毅力,当别人在朋友圈晒旅游晒小资生活时,汤柏青顶着压力,风雨无阻奔跑在创业路上。

发展高效农业

传统种粮也要创新

从事水稻种植期间,汤柏青再一次遇到了规模种粮中的一个必然问题——农机作业,而他同时也发现这其实蕴含了一个大商机。“在起初几十亩量的水稻种植阶段,我感觉不到农机作业这一块的成本有多大;随着规模的扩大,才发现农机作业每年的费用可以购买半台农机了。”

在电影中,抽着雪茄的美国农场主操纵着现代化的机械,管理着近百亩的庄园,令汤柏青向往。“种粮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耕作、企业化运转,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汤柏青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主获营业执照后,可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享受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紧跟政策的汤柏青立刻着手筹备,在流转了500亩土地后,购买了5台自己的机械化设备,并在2014年开出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四口田家庭农场,真正开启了自己的农创之路。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为了带动周边农户种粮致富,他还组建了杭州海田粮油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户的种粮效益。“自己耕种完了还可以为周边没有农机的大户服务,这既节省了耕种成本还可以盈利。”

直至去年,汤柏青的农场粮食种植规模达到580余亩,亩产量上升到1300斤。除此之外,他还种上了冬小麦,不仅解决农田抛荒,而且每亩增收600元,粮食总产值达到了200万元以上。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传统种粮,也要不断地创新,细分消费市场,实行深加工,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汤柏青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前不久,余杭成为全省6个之一,杭州市唯一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双试点”地区。看着余杭正着力培育打造的三产融合示范点,汤柏青也有了新的想法——做细做精,提升每亩田的附加值。

“现在余杭都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也想尝试一下。”汤柏青说,余杭借助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资本投资发展的案例,而他也想将自己的500亩田换个模样。“有了初步的想法,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吸引资本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守着稳定不变还是创新模式,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注定要选择过‘不舒服’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