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效應」加速外資製造企業落戶上海

“特斯拉效应”加速外资制造企业落户上海

資料圖:特斯拉公司的首款電動運動型多功能車(SUV)“Model X”亮相展臺。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特斯拉的落戶,將對臨港乃至上海未來飛機制造、船舶海工等外資先進製造企業的引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上海臨港管委會副主任吳曉華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特斯拉公司(Tesla)本月10日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共同簽署了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計劃在臨港地區獨資建設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這成為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

吳曉華表示,臨港地區規劃的目標之一是成為以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為支撐的“國際智造城”。汽車行業、飛機核心動力行業、船舶核心裝備產業方面都承載了國家賦予的使命,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飛機發動機、船用發動機等領域將引入外資持續深耕。

上海臨港地區是長三角區域的重要節點,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海運、空運、鐵路、公路、內河、軌交等六種綜合交通優勢於一身的區域。截至2017年末,上海臨港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75億元人民幣,引進產業項目400多個。

“特斯拉此次計劃在臨港獨資建廠,但其零部件、功能設施配套等都需要屬地化運作,這將是中國各類汽車配套產業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上海臨港管委會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張彤認為,這也是政策層面決定開放汽車行業的考量因素之一。

上海臨港管委會產業發展首席規劃師顧長石告訴記者,“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提出要加快實施汽車、飛機、船舶產業對外開放,除了特斯拉在臨港的工廠,在國家重點領域臨港地區也將加速形成產業集聚。

在特斯拉簽約落戶臨港的同一天,為貫徹落實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海頒佈“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在“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涉及再製造產業的有3條。位於臨港產業製造園內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2005年在上海建成“再製造工廠”,是率先將再製造理念和經驗引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之一。

卡特彼勒再製造(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峰告訴記者,卡特彼勒再製造業務的持續發展得益於其採用的“一對一交換”以及舊件押金機制。“卡特彼勒在全球的再製造產品數量共有7000多種,隨著逐步開放,上海工廠目前的產品種類達到170多種。”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提出要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進口高端裝備再製造產業示範園區,宋峰認為,這對發展高端綠色進口再製造,帶動綠色工業可持續發展有積極作用。

對於未來外資企業落戶可能給國有企業帶來的挑戰,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執行總經理袁晶表示,“政策出臺後外資高端船舶裝備、關鍵零部件廠商將在上海設廠,這對中國船舶製造核心零部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過與外資企業的合作能提升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加快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步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