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重返国内市场第一的目标能实现吗?

2月7日,小米的雷军发布公开信,称2017年10月小米提前实现了营收过千亿目标,而小米新的目标是要在10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

从2017年Q2开始,小米出货量开始明显提升,其实印度市场占了很大比例,从2017年第三季度起,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份额超越三星成为第一,而2017年四季度小米在印度的销量已经达到820万,印度成为小米崛起的主要根据地。

在印度市场顺风顺水的同时,雷军为何又开始提国内市场,雷军的目标能够实现吗?我们来看一下。

小米重返国内市场第一的目标能实现吗?

一、雷军的危机感

2017年,中国国内市场因为第二轮换机潮的饱和而出现了销量萎缩,IDC最新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约为15.7%,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华为、OPPO、vivo的海外市场大约在20%到30%多,国内的萎缩造成这几个品牌总体增长率不高。

而2017年小米全球销量9240万台(IDC数据),而国内市场只有5094万台(Gfk数据),海外占比已经达到40%多。海外市场增长速度让小米成为2017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印度市场一枝独秀。

但是,我们要小米海外市场的成功是小米低价模式在海外市场的复制。

小米重返国内市场第一的目标能实现吗?

当今,小米的海外市场也从印度市场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市场,比如印尼、越南。但是红米5A海外售价均低于国内——红米5A国内售价是599起,而在印度售价4999印度卢比、在印尼999000印尼卢比、在越南1790000越南盾,折算人民币均不到500元。

红米5A同一款手机国内售价却比海外高处20%。这是靠东南亚的低价劳动力本土制造(小米在印度有工厂),节省了手机生产的成本达到的。

小米2017年的增长与2013年在国内的增长是一个道理,小米再次凭借低价倾销取得了翻倍式的增长。

而小米在国内2013年、2014年大增长之后,2015、2016就开始下滑,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了,而小米的低价倾销给自己背上了品牌包袱,一旦升级,大家就会选择比小米更高一点的华为,OPPO,vivo。

所以,小米虽然印度火爆,但是雷军依然有危机感。

二、中国市场是前车之鉴

2017年,小米国内还不错,这是因为乐视和酷派因为贾总的资金链断裂让出了市场。

在高端市场,小米的产品依然没有销量,小米的热销区是200,2000元到3000元是OPPO,vivo的天下,3000元以上是华为的地盘,5000元以上是苹果的领地。

小米在国内价格处于低端,产品利润微薄,销量也没有翻身。

如果按照这个格局,未来在印度、在东南亚,小米也会是这个地位,两三年后,等印度、东南亚的第一轮换机潮过去,人们也会在消费升级中放弃小米,小米会迎来一个大低谷。

所以,雷军要先做国内市场,在第三轮换机潮中把小米份额做上去,品牌档次做上去,避免重蹈覆辙。

小米重返国内市场第一的目标能实现吗?

三、小米能在10个季度内重返国内第一吗?

小米在国内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线下渠道弱,线下是OV的天下,华为的网点也远比小米多,小米的低利润模式不受线下欢迎。

二是小米的品牌包袱中,因为长期的性价比策略,人们不认同小米的品牌附加值,小米手机的档次上不错,消费升级以后人们不选小米。

小米要重返国内第一,首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解决的办法只有花钱,花钱砸线下渠道,产品定价低了,小米给渠道补贴;花钱提升品牌,重金广告砸出来一个第二品牌走高端,与OV和华为竞争。

而小米的模式恰恰是没利润的,所以,小米的逆袭高度依赖资本市场,如果小米短期内能顺利IPO,在资本市场拿到一大笔钱回头砸到品牌和渠道上,小米就有可能重返国内第一,如果资本市场拿不到钱,那么小米重返国内第一就是天方夜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