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荷蘭呆了幾年,你後悔嗎?

前一段時間,我的朋友圈刷屏了一篇文章:“我今年27, 現在慌的一比”

在朋友圈鮮少有人轉發文章的今天,看到這樣大面積的刷屏,我確實驚了一下。迅速讀完文章,我還真慌了:“完蛋... 我今年也27,我居然淡定的一比,是我出問題了嗎?”

轉眼我在荷蘭已經五個年頭,不知不覺的,我和國內打拼的朋友們也有越來越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在想,在荷蘭呆了五年,我後悔嗎?

答案應該是:不後悔。

不說這個國家哪裡好或者哪裡不好,不後悔的地方在於,這裡經歷的一切改變了年輕的我許多“奔三”路上的思考

年輕人的工資,多少才是夠?

27的我在荷蘭公司上班,掙著平均工資。有時候和國內朋友聊到工作,我總是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沒有追求,太安於現狀了。

他們一個月掙兩萬的工資,都很焦慮,而我在荷蘭拿的差不多,但卻沒那麼多顧慮。我一直在想其中的原因。

你在荷兰呆了几年,你后悔吗?

可能是我總是想到:我上司的工資扣完稅,和我的也沒差太多?其實,荷蘭的高稅收,讓全國上下不管什麼工作、什麼年齡的人拿到手的工資不至於相差太遠。

這裡也沒有高到離譜的房價,年輕人拿著永久合同就可以貸全款買房,一對工作的小情侶可以在荷蘭買到不錯的住處。

在荷蘭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就能過一份不錯的生活。也許是這樣橄欖型的社會,讓我少了許多年輕人的浮躁和愛比較。

年輕人的工作,怎麼樣才算好?

許多人不開心,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工資不如預期,工作內容無趣,或上下級關係難處理。一週五天的工作,一輩子要做幾十年的事情,彷彿一開始沒有佔對坑,接下來的日子就毀了。

可是二十幾歲,真的一定要決定自己的方向嗎?

有多人會在二十歲就驕傲於自己的事業?

在荷蘭,我發現很多人對待工作是用“排除法”:不停的試,不斷的換,慢慢知道自己不適合什麼,不要什麼,也慢慢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喜歡什麼。

每一個嘗試,都是有用的經歷。身邊這樣的人特別多,也一直在影響我對工作的看法。

上週和一個客戶見面,電話裡感覺是一個能量滿滿的工作狂。見到面,我真的驚了幾分鐘。一個瘦高駝背,頭髮花白,像是即將進入退休養老階段的老頭出現在我面前。老爺子拿起 MacBook ,二話不說開始介紹自己的公司和產品。

開完會我實在沒忍住,問出了盤旋我腦中的問題:“那個,您今年多大歲數了?”。

老爺子一笑,彷彿猜到我一定會問的樣子:“我70了!這是我手上的第三個創業公司,我還有兩個公司,一個是關於新能源的,我在研究可以替代煤的新燃料,因為我對環保越來越感興趣。另一個是關於人力資源管理諮詢的,因為我在這方面有幾十年經驗。”

嗯,聽到這樣的答案,我當時就只有一個想法:人生這麼長,就算70歲才知道自己做什麼都不晚。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的實在太多,把生命看得太短,把生活定義得太窄。在荷蘭,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年齡和工作的關係。

年輕人的車子,多好才是豪?

作為一個還沒買車,騎自行車到處跑的人,我曾經也想過什麼時候才能擁有自己的寶馬奔馳。

你在荷兰呆了几年,你后悔吗?

然而,隨著我在荷蘭的日子越來越長,這個想法已經變成:什麼時候去買個經濟實用的二手車。

在荷蘭,買新車或買SUV的都是少數,車在許多人看來就是代步工具,二手沒所謂,牌子不重要,環保好用就行。

年輕人的結婚,多晚才不算晚?

在無限逼近30的路上,催婚的號角也越發響亮。不過因為在荷蘭,我總歸還是能按照自己的節奏來選擇。身邊的荷蘭朋友三十多了還在享受戀愛的味道,四十多了才要一個孩子。這種節奏雖然我不是完全認同,但至少周圍人並沒有給我太多要結婚的緊迫感。

你在荷兰呆了几年,你后悔吗?

每週一次和父母的視頻,一定繞不開終身大事的話題。但畢竟視頻還是視頻,少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助攻,我依舊保留著和父母慢慢溝通的餘地。

誰誰誰要結婚了,誰誰誰要買房了,誰誰誰要生小孩了,這些消息對我來說都停留在朋友圈點讚的層面,並沒有時時刻刻溜進我的耳朵。所以,煩惱也少了很多。

年輕人的圈子,多大才不孤獨?

很多人說大城市的生活很孤獨,尤其在奔三的路上。陪你浪的朋友一個個結婚,進入全新的軌道,最後能約的朋友越來越少。

其實在國外也很孤獨,但是不一樣的感覺。這裡的圈子本身就很小很小,我們要適應的不是朋友逐漸變少,而是朋友一直就很少。

你在荷兰呆了几年,你后悔吗?

我來荷蘭的第二年經歷過極大的“沒朋友孤獨症”。因為一起讀書的朋友大多回國,而通過工作也沒認識太多新朋友。週末除了宅在家裡,居然沒有任何其他的事可做。不知道給誰倒苦水,不知道找誰出來吃飯才不會尬聊。

後來搞了幾場下一站荷蘭的線下活動,讓我慢慢認識了很多散落在荷蘭的有趣靈魂。我們不在一個圈子,但都在尋找有趣的朋友。

現在我的朋友圈依舊很小,朋友也沒有很多,但不會覺得孤獨。在國外生活,朋友圈大多是一個過濾後的版本。雖然小,但純粹簡單,我覺得挺好。

在奔三的路上,我們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但別慌啊,還是要好好享受生活。等你30歲的時候,回頭看發現27歲的憂慮都沒發生;等你40了,回頭看看30歲的煩惱也沒那麼嚴重。

在國外的孩子,最大的顧慮不是自己,是我們遠在國內的父母。

我們可以照顧好自己,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適應、享受生活。但遠在國內、日漸老去的父母,才是每一個海外孩子的牽掛。

你在荷兰呆了几年,你后悔吗?

說到這,你問我五年了,你來荷蘭後悔嗎?我的答案可能是:對我自己來說,我不後悔。但想到父母,我總是動搖我的答案。

好了,該你了。你來荷蘭幾年?你後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