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撤点并校?

鹿邑乡村教师


农村学校 撤点并校,初衷是好的,但是,推行的结果是:农村学生失学率增高,增加了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也给集中后的学校增加了很多负担,农村文化事业一落千丈。从结果上看,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1.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政策是一部“好经”,但是,让地方政府“念歪了”

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撤销、合并分散办学条件下小、弱、贫的学校,就近合并到规模、质量都很高的学校,预防农村学校因资源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教育质量落后。集中物力、财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时,合并面积过大,速度过快,并以学校数量少为由,减少了教育资金的财政分配,并校成了地方政府裁减教育资金的借口,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

2.由于撤点并校的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裁撤掉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小学,农村原本落后,最初极少有小学配备校车(现在情况相对好些),尤其是山村小学,情况更糟糕,一群农村孩子,一群小学生要在山路中步行上学,早出晚归,安全隐患多多。也有一些孩子选择住宿,低年级的孩子哪里有生活自理能力?饮食安全,出行安全等等,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3.优化教育资源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

撤点并校后,农村教师也都集中到了新的学校,也只是一次任课教师的再分配,教这些孩子的,大部分依然是那些农村教师,优化教育资源的效果应该是大了“折扣”。

4.增加了家长、学校的负担

孩子寄宿,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样,学校的负担也加重了,都知道,集中办学后的小学老师,既是老师也是“保姆”,因为那些小学生肯本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由于集中办学面积过大,学生住宿人数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宿舍的容积不够,住宿拥挤,卫生条件不达标,容易爆发传染病疫情。

5.对于落后山村来讲,裁撤学校,就等于砍掉了文化建设的“顶梁柱”

偏远落后山村,学校是唯一的文化机构,老师是唯一的文化群体,学校没了,老师走了,农村文化建设也一落千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39年代就主张到农村办学,改变国民素质从农村最基层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急功近利的撤点并校就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关于“撤点并校”,十几年前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工程,许多乡完小和教学点被并入邻近的镇小。这项政策在后来被叫停。如今,十年以前热议的“撤点并校”问题再一次被引向舆论的焦点,只不过上一次的制定者是教育行政部门,这一次的倡导者换成了企业家。对于这一倡导,首先我们应该为这些企业家点赞,因为至少他们在关注农村儿童的成长,并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通过撤点并校,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看起来似乎非常美好。我曾经研究过西部地区的一个现象,即很多家长宁愿举债租房,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县城的学校上学。这反映出来的现象很令人深思。基础教育的差距已经到了一个足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境遇。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会提出撤点并校的主张。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来看,这里面有着很强的普惠主义的精神和意识,值得赞赏。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一议题背后是复杂的乡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没有点阅历、没有点对乡村生活的浸泡式感悟、没有点系统论的思维,而单凭一腔父爱主义或者是慈善主义的热情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会在这一议题上反复推敲的原因所在。作为90年代初的一代,我在镇小上学那会恰逢第一波“撤点并校”的热潮,周边乡村的完小、村小大规模撤并,镇小的规模迅速扩张。我所在的镇小是可以寄宿的,但即便如此,这一进程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一年级的小孩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还难以自理,饭菜馊掉,甚至尿床的现象都不在少数。高年级的学生则有着很浓的地域意识,拉帮结派,闹出了不少故事。以此窥见,马云的倡导固然反映出其慈善主义的一面,但这一工程的前景如何还需更多的讨论和论证。也就是说,撤点并校要在哪些地区实行,要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实行,有些小孩子还太小,过早地离开家庭所在的村庄不光生活自理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也有可能会对其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如果没有关注到并很好地权衡了其中的各种关系,单凭一己的慈善,很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frankzju


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撤点并校?我认为:不应该!


撤点并校弊大于利!撤点并校可以说是农村基础教育变差的源头之一。


我们地区从1999年开始执行撤点并校制。先是把村校六年级的学生并到中心校,然后逐步并五年级、四年级。


到2005年,所有村校的四五六年级都并到了中心校,只剩一二三年级。这样,原来最少也有一百多学生的村完小这个称呼成为历史,只能称教学点了。


这时候,家长们突然发现中心校的师资水平要更好一些,开始干方百计找各种关系把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也转到中心校寄读,或者是带到打工的城里寄读。

这样各个教学点的学生数越来越少,06年有一个村学生数少于20人,教学点就第一个被撤了。

被撤以后乡政府和教育局收到很多告状信:大概是说他们的老师不会教书,问为什么他们村不能撤?


其实各个村校经过督导检查,双高普九检查等,硬件设施设备都上去了。新盖的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配备齐全。只是教师大多是本村民师转正而来,年龄会大一些,教学视野窄一些。但是都非常的敬业认真。


第二年,反过来了,开学初,被撤的学校家长天天到中心校和乡政府要求:恢复教学点。因为低年级不寄宿,家长要自己租房陪读,或者每天接送。家长时间精力经济都吃不消了。但是,原来老师却不愿意回去教了,教学点再也没有恢复。


后来陆陆续续又撤了几个教学点,前几年把三年级的学生也并到了中心校。剩下的教学点学生数也非常少,只有20人左右。


这些村校学生到了中心校当寄宿生,学习习惯和成绩都非常差。


第一、年纪这么小寄宿,心理上就不适应。


有的孩子天天哭闹着要回家,各种肚子痛,头痛,回家后哪都不痛,慢慢产生了厌学心理。

第二、生活上不适应。


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突然什么都要自己做了。时间精力不能合理安排,每天忙着应付各种琐事。


第三、小学阶段父母还是应该抽出时间,配合老师做相应的辅导。但是这些孩子学习没有人辅导,晚自习做作业,碰到不会的也不问老师,旁边同学那里一抄了事。


抄成习惯后自己再也不动脑,上课也不注意听,一抄了事。有的学生甚至连抄都懒得抄。


即使是陪读的家长,接送孩子后剩下的时间很多,找不到事情做的她们找到了个好去处——麻将馆。进了麻将馆就往往忘记了时间,孩子刚吃完饭,不管作业做了没有,就又去麻将馆赶下午场去了。甚至有些家长晚上还去,带着孩子一起去。


一二年级孩子正是需要家长辅导,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候,就这样被毁了。到了三年级住学校寄宿,学习习惯改不过来了,继续当差生。


如果没有撤点,在学校是十几个学生的小班化教学,老师能照顾到全班学生,不会的可以一个个教,学习基础牢靠,哪怕家长没有辅导,老师也能教到位。

同时家长在家里过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去做各种农活,孩子看到的是父母亲在干活忙碌,他也会知道自己该写作业,有责任感一些。


近20年的实践证明,撤点并校后,村校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寄宿生学习习惯和风气都极差,差生一大堆,优生只有一两个。


撤点并校只有一个好处:节约了教师资源。师资缺少,五六年级的并校即可,撤点真的不应该。如果为了这个好处而毁了孩子的前途,太得不偿失了!


文 / 肖潇傻洒


对此问题你还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


有书教育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农村学校不应该进行撤点并校,“撤点并校”是一项非常荒唐的教育改革,它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没有实现其效率目标。


一、“撤点并校”概况

“撤点并校”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大规模地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将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0年14年间,全国总共减少了371470所小学,其中农村小学减少了302099所,后者占前者的比例高达81.33%。因此可以说,所谓的“撤点并校”,主要指的就是撤销农村的小学。


二、“撤点并校”的动机

根据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的主流宣传,撤点并校的意图是撤销、合并分散办学条件下小、弱、贫的学校,开办大规模、高质量的学校,改善基层中小学生学习环境,防止不同学校间因资源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教育质量差异。然而,这一政策宣传是有争议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两位学者丁冬和郑风田于2015年1月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的一篇论文(“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还是减少教育投稿?)对国家撤点并校的行为动机进行了研究。作者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的角度,利用1996-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撤点并校在实施过程中受地方政府自利性影响,小学撤并伴随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重的显著下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之机挤占并压缩了教育财政所占比例。

在文章最后,作者总结道,撤点并校本意应当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地背离了它的初衷,地方政府大幅度地撤点并校使得教育资金被其他部门挤占,降低了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政府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自利性,利用撤点并校的机会,地方官员在重新分配财政资源时产生效率动机,导致小学经费财政支出占比下降。


三、“撤点并校”的影响

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村孩子的人力资本建设。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梁超于2017年3月发表于《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篇论文(“撤点并校、基础教育供给和农村人力资本”),专门研究了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村小孩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作者基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2年3-6月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广西、贵州和湖南等七个省区开展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撤点并校使得个体受教育时间平均下降了0.74年,但是它并未显著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而个体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下降了18%;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点并校增加了个体的通勤距离,提高了附近建立寄宿制小学的概率;而在未建立寄宿制小学的地区,个体学习时间因通勤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少,个体的教育水平受该政策的影响下降了1.19年。

作者通过对撤点并校改革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后认为,撤点并交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可能节省的教育经费开支,意味着这项政策的实施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没有实现效率改进。


四、一点感想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教育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那些最贫穷、最没有文化的家庭,也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教育,因为教育可以开启智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尤其是对于贫困阶层的人们,教育是他们摆脱贫穷、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

撤点并校政策直接将农村的小学大规模关停,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中断,而农村孩子恰恰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许多父母不得不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城市的学校,这些孩子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纪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不但会面临巨大的生活上的困扰、感情上的缺失,而且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也有许多父母,为了照顾在外地上学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专门去孩子所在的城市陪伴孩子,而这些父母本来可以在农村老家作为正常的劳动力赚取养家糊口的收入。

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发也许是好的,然而有一点我想相关的政策制定者一定忽略了,教育并不需要“高、大、上”,尤其是小学时期的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式的,教育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考试成绩)就非常重要,对于农村的小孩来说,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方便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才是更好的学习成绩。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比较落后,这是一个不容置否的客观事实,然而就是这些落后的、小规模的、低质量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在大学里上学的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包括笔者自己),许多人在中小学时期,都是在农村落后的小学接受他们的初级教育的。再看看许多默默为国家做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看看他们小时候的受教育情况,你会为这年来国家撤点并校的做法感到不寒而栗的。

最后再说一句,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有时候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行走而浑然不知,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手段当作目的,而把目的当作手段。就好比说,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更高的文明水平,而现在经济增长成了最终目的,这使得我们在其他方面付出了严重代价,比如环境污染、有毒食品、劣质商品。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更需要的是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常四荒学经济


撤点并校这一行动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的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减少农村地区小学数量,集中教育资金和优质教师资源,追求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以此来缩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基于当时我国农村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造成的学龄小孩数量减少,还有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及农村师资队伍的短缺,撤点并校这一行为是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是问题在于,撤点并校中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于可以说撤点并校这一行为还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否认撤点并校确实有着推行的必然性,但是具体的推行措施却是与政策初衷相互违背。

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所求不一,中央推出政策时,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政策传递到地方时,地方政府所思考的并一定与中央保持一致,在原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之下,地方政府会更加倾向于通过裁撤学校来减少教育资金投入,用于其他产业发展,导致撤点并校的速度要大于农村小孩数量减少的速度,从这一角度来讲,撤点并校已经违背了其本意。

第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不公是一个很明显的现实,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更需要做的是给农村教师更多补贴以此来吸引更多教师,教师队伍的强大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但是撤点并校之后,只是将农村地区原有的教师重新划分,换句话说,农村地区撤点并校之后教师队伍的扩大,是在牺牲了其余几个村庄的学校后才实现的,但是说到底,这也只是农村内部原有资源的一种重新划分,并不能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的。

第三,撤点并校其余配套政策的缺失。撤点并校之后,儿童的上学地点从原先自家的村子变为外村,除了增加了安全隐患之外,势必也会增加上学费用,在有些地区,由于撤点并校比例过高,有些孩子上学离家太远,不得已只能选择寄宿制,这样又会引起上学费用的增加。另外,有些农村小孩在寄宿时,并不具备自理能力,再加上缺少家庭的关爱,很难说这样的教育环境就比原先在本村内更好。因此撤点并校的同时,也应该要思考到校车等配套设施的配给还有小孩心理方面的教育,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配套措施往往都是缺失的。

因此,我的观点就是撤点并校是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在规划上还是要更加谨慎全面,要均衡各个方面利益,真正做到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韩一军


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撤点并校。我认为不能盲目撤点并校!

为什么就要撤点并校呢?撤点并校的都是那些农村小学,因为农村小学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增加学校仪器等配套设施。学校都得到一样的量。但是农村小学的生源急剧减少。有的地方一个班级就三四个人你需要好几个老师去教学。造成大量的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相反一个教师教学三四个班级。教师连自己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更没法发展素质教育!


都对生源少,规模小的学校进行撤点并校实施农村的规模办学!但是这样做弊端多多!

首先,适龄儿童入学就要去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孩子背井离乡,生活极为不方便。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七八岁自己根本就无法解决交通问题。必须有家长来接送,开着农用车摩托车去接送孩子交通非常不安全,带来交通上的安全隐患。

第二,撤点并校后,并入的学校生源人满为患。尤其是好多县城教室里学生甚至五六十人。学校很难容纳不下这些生源。巨大的生源压力给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班级,巨大的学校。有的中小学的规模甚至达到四五千人。这给教学管理,校风建设还有资源分配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由于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但有安全问题,而且只说上学到了遥远家长需要给孩子去租用车辆。接孩子上下学,另外有接孩子的时间延长可,所以一个家庭要腾出一个长人来去接送孩子。家庭的收入就明显减少。明显给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经济负担加重让一些家庭就放弃了孩子上学。这是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第四,对于撤点并校,有人说应该发展寄宿制学校。但是发展寄宿制学校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卫生问题生活问题这些都是令人挠头的问题。孩子年龄小管理起来非常的困难!因为寄宿制是不是又给农民增加了高额的负担!再有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2年的寄宿生活。这对于孩子成长是怎样的影响?

撤点并校不是我们我国所独有的。美国也曾经进行过撤点并校。但是执行起来也问题多多,现在美国也在慎重地实行这一政策。对于我们来说撤点并校也应该需要慎之又慎!


松高寻鹤


特意搜这个问题,我是名农村学教师,家在农村,昨天碰上个例子,一农户家旁边以前有完全小学,后来学校合并,六岁孩子被迫到车程半小时的小学寄宿上学,今年七岁,昨天老师打电话说孩子没上课,叫家长去找……如此,已经重复几次了,后来孩子找到了,是扁桃体发炎躲起来了……其实也就厌学了,这家家长,不但要为了生存而做农活,还要不时被请到学校去找孩子……我有时候会跟他谈话,他最大的心酸就是不能陪孩子,让孩子离家太早……而这个学校还是市郊。那所谓的乡郊村郊呢?!

笔者的父母家刚好是村村小学合并后的缩影,原来的村完小没了,到了学龄儿童,到十几公里外的幼儿园开始寄宿读书,而那公路是下雨时路面能淹过客车轮子的泥泞路面,家长周末接送都聚不堪言,没家长接送的做客车,有时会在路上碰到没遇上客车点上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还有自己不会洗的衣服走路回家,即使有客车做了,有一年刚好碰上他们放假,我刚好在客车,比孩子还高的行李,人,塞满客车,但还是有人回不了家,这,只是我看到回家的路况,那么,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呢,不,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生存,有床睡?!有饭吃就得了。

据我所了解,以上的农村家庭家里在国家经济政策下是脱离贫困了,在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这种孩子心里比留守儿童还要有更多的问题。

目前,就我观察到的相关产品说描述,首先,中学早恋,甚至过早性性行为;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中学男生宿舍一格的宿舍的抽烟是常态,有些老烟枪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但这些初中学业完成也不错,所谓的造成义务教育了。但

就前一例的家庭是一个公司的咖啡种植基地,当然也有原生地农民,但笔者观察(此地为笔者老公家),这三年没完成初中学习辍学的就有两家……而这些家庭并不贫困……

后一例是笔者的父母家,也就是我长大的地方,在学校没合并前,村里孩子在初中还能找出几个学习成绩好的,现在呢,只能呵呵了。而这一类的孩子,回家,农村生活他不愿或者也过不了……

希望媒体大众关注这一现象,个人认为这才是精准扶贫的根……


彩云之南173390594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撤点并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第一、什么是撤点并校

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




第二、为什么要撤点并校

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第三、撤点并校为何被叫停

当年的撤点并校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但是最终被叫停。盲目的推进撤点并校,导致孩子们的上学距离增加。尤其是山区的孩子,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学校赶,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山路,加大了孩子们的就学难度。其次,对于住宿学生来说,一个是在学校没有宿舍的情况下盲目撤点并校,不得已,许多学生睡地铺,睡课桌,同时寄宿学校,加大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所有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辍学率攀升,所以,最终撤点并校被紧急叫停。



第四、为何又提撤点并校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硬件设施上基本可以满足寄宿需求,另外,营养午餐工程的实施,也为寄宿提供了条件,再次,近几年的特岗计划,给农村学校补充了大量的年轻师资,为撤点并校提供了师资保障。



第五、哪些地区哪些学校可以进行撤点并校

以笔者所处的地区为例,平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对低于100人的学校实施撤点并校,同时,最好配备校车。按照学生分布情况,设计合理路线定点定时接送学生上下学,中午在学校就餐,校车运营费用由教育经费支出,不得转嫁给学生,午餐按营养餐标准执行,做到安全,卫生,健康。

山区学校因交通不便,不适合推行撤点并校。

【以上为一凡愚见,不当之处欢迎留言交流、批评指正】


颍淮一凡


打开手机,铺天盖地地讨论农村教师学校的言论,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关注度更甚。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相信,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得加快,农村小学现状会有大的转变。


首先:合理规划,整合校舍资源。农村城镇化后,一个或几个村庄整合成一个大的社区,生源充足,可以建立一个完全小学。社区小些,可以联合办学。几分钟车程,专车接送,省去家长劳顿。山区农民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及整体搬迁策略实施,也将和平原地区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农村小学数量将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既节约资源,又有利于管理。这样,可以撤掉镇中心校,村级联合小学都是中心校。同一级别,同一层次,相互竞争,共谋发展。村小校长可以大展鸿图,省去做事畏手畏脚,看中心校领导的脸色,受中心校领导的制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资源整合。现在小的教学点,大点的学区,人数参差不齐。人少,班级数在那里,老师少了还不行。同一乡镇教师,有的带八九十个学生,有的带十几个,造成老师的心理不平衡。随着大批民办教师退休,年轻教师补入,整合后,学校质量提升,学生流失减少,师资力量加强。开足开齐课程不再是一纸空文。

整合以后,学校建在环境优美的乡村,设施齐全:

标准的运动场、标准的篮球馆、标准的足球场、标准的游泳馆、标准的图书馆……教师也可以在这里安家,学校提供家庭宿舍,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工资待遇提升,地位提升,人人尊师重教。年轻人争相加入,良性循环交流。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这样的乡村小学你不愿意来任教吗?

撤点并校,乡村小学教育的必然之路,你说是吗?


坐拥云起125


作为农村的一所小学, 我们正处于讨论“撤点并校”时的一个尴尬地环境,想寻求多方力量来改变现有的状况,2014年完成村小标准的合格小学建设,2016年建立一间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室,与县城一所知名小学成为网络联校,共享资源,市县多所学校来校指导送教并开展德育活动。面对学校这样的变化却也免不了会被撤的现实。学校地处山区,隔县城较远,老师不愿来,缺老师。想找人,一看学校的规模处于会被撤的样子,到这里来工作,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有前途吗?家长的心也是雪亮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到城里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我们被狠狠地拍下,随着父母外出读书使得学校里的学生逐年减少,更加加剧了学校有可能到“撤”的一天。迟早会撤到,使得我们现在的状况很无奈。想把学校建好,反正要撤,还建什么,浪费资源。现在就放弃嘛,问题却一时半会不能解决,撤不了。纠结的老师望着那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不知路在何方,怎样走?

不知多少年后,农村没有读书的孩子们 穿行,还是最美农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