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如果问哪一尊佛菩萨在中国信奉的人最多,答案恐怕毫无疑问是观音。

而作为佛教中最受欢迎的“女神”,观音大士一袭白衣、妙相庄严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你对佛教典籍与佛教艺术稍有了解,一定也知道,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原本是以男性形象出现,早期的佛教艺术也都会将其塑造为男身,那么,男身的观音菩萨到底是怎样变成女性的呢?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白衣观音

首先应该说清楚的是,按照佛教的观念,佛菩萨们都是无相的,以男相还是女相出现,仅仅是教化众生、方便度化的需要。

然而,佛教的修行体系又确实认为男身比女身更为圆满,《法华经》、《无量寿经》等经典都曾经提到,女性如果想要修道成佛,首先需要转为男身才能证悟。

显然,这一区分主要与佛教创生之初印度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有关,尽管佛教的教义蕴含着性别平等的意识,但早期佛教受限于社会,还是无法摆脱这一观念。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正因有着这样的观念,佛经中的佛菩萨都是男身也就并不奇怪了。

佛经中通常不会提到佛菩萨们“是男是女”,一来是因为佛菩萨们本身就是无相的,二来则是因为在原始佛教看来,既然只有男身才能成佛,性别也就成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些观念也直接反映在了佛教艺术中,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菩萨们大多都被塑造成了气质高雅的王子形象。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犍陀罗时期的菩萨像

观音菩萨同样如此。

在印度的造像中,观音菩萨通常都是英俊的男士形象,大多头戴宝冠、颈悬璎珞、身披天衣,面部庄严肃穆,往往还会有两撇八字胡。

这样的造像传统,今天也还可以在藏传佛教中见到,藏地的四臂观音均是以男身显现,身上还会披有兽衣,通常还会被视作是男性的保护神。

汉地早期的佛教造像也继承了这个传统。

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的造像大多还是男相,这时的观音菩萨与其他的佛菩萨造像并没有太多差异,不会刻意强调其在性别上的差异,区分则主要表现为法器的不同。

但在唐代以后,女相的观音则逐渐占据了造像的主流。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藏于日本奈良的十一面观音像

观音菩萨从男相到女相的变化,既与观音信仰的功能性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文化的塑造。

汉地信众对于观音菩萨的信仰,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将观音菩萨视为生育神,认为求拜观音能够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其二则是将观音菩萨视为现世的救星,相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可以拯救世人于水火。

而无论是生育还是慈悲,在中国文化中都带有了鲜明的女性气质。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普陀山南海观音像

这两点都可以在观音信仰最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找到根据。

《普门品》中有关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的记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使得观音菩萨被人们视作了生育神,并由此推动了“送子观音”一说的产生。

无需赘言,既然是“主管生育”,观音菩萨的女性化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转变。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德化窑的送子观音像

而除了与生育相联系,《普门品》所描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形象,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女性气质不谋而合。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女性通常会被建构为温良贤惠、心地善良的形象,甚至还会要求女性要能自我牺牲、不计较回报,这些“专属”女性的人格特质,与佛经中有关观音菩萨的描绘都很接近——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了汉地信众将观音菩萨想象为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张大千绘制的水月观音

林语堂曾经在《中国人》一书中提到,中国文化是一种带有女性气质的文化,儒家的“和”与“秩序”、道家的“无为”与“不争”,佛家的“禅”与“空性”都是这一气质的体现。

而从女娲、西王母到九天玄女,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女神崇拜”的传统,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女性是否是建构出来的女性,观音菩萨从男相到女相的变化,或许也是对以文化气质与文化传统的呼应。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敦煌壁画 西王母乘凤车图

当然,男相也好,女相也罢,性别终归不是佛教文化的核心所在,观音菩萨慈悲救苦的精神更不应受到性别气质的局限。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代的性别理论同样也强调了“消解性别”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一种古今、东西文化的汇通:真正重要的事物从来不是身份与表象,而是深藏其中的精神与文化。

男身的观音菩萨是怎样女性化的?|非非想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