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Lauzi


这句话语出《道德经》第四十章。可以是诗歌,也可以说是格言。反者道之动,弱者之用。是老子用来阐述道的一种特征。这句话非常经典,可以让我们看透人性。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应该有两层意思,一种是相反,反面。老子看到了万事万物对立面的存在,同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另一种是:通“返”返回回归的意思。第16章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整部道德经从字面上共有200多种辩证相反的关系。比如:有与无,生与死,强与弱,阴和阳,雌和雄,损和益,胜与败,利与害,美与恶,正和奇,静与躁,贵贱,荣辱,刚柔,祸福,吉凶,大小,高低,长短,难易,前后,智愚,巧拙等等。

所以,反者,道之动。是顿悟道德经非常经典的一句话。

第二:弱者,道之用。平时人们常常强调刚强的一面,认为这是积极向上,具有正面意义,是一种正能量。而老子却看重它的反面意义,认为柔弱胜刚强。木强则折,兵强则灭,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柔胜刚,弱胜强,守柔曰强。在我们日常,只有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能成大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我们现实中,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许你看到的弱,恰恰是一种强。你看到的恶,极有可能是一种大善。我体会很多,一直以来你觉得很大度的人,竟然是特别小气,他们正是因为小气而怕别人说,才刻意表现为大度。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在生活中慢慢顿悟。

我是自哲学创始人,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自哲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一书中,可谓是道家的经典语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句话呢?

先来看看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这句话看似矛盾,又充满哲学,其实很多事物的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系统,比如太阳今天傍晚落山了,第二天早上又会从东方升起,长此以往,循环不断。

再比如说,海水受热蒸发成云,云会往高原地区飘去(热胀冷缩原理),然后汇聚成雨雪,下在高原上成冰雪,再慢慢的融化,经过小溪、湖泊、江河等流到海里,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种运动可以成为道的运动,而道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又是微妙的,比如云朵可能没飞到高原,就成雨水降下来了,那些水可能还没流到海洋,就已经蒸发了。

但是道在这里面是一个比较统筹的角色,它代表着一个规律,尽管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事物的运动还是按照这个规律走的。

道在宇宙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事物的发展它可能产生于某种条件,也可能产生于某个想法。

就像我们做某件事情,我们可以依据现有的装备(条件)去决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可以想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再去凑足这个条件。

打个简单的比方,周末我们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突然瞥见了前段时间某个朋友送的话剧演出票,于是决定去看话剧,这个就叫先有条件再定想法。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近段时间很想看某场电影,于是去买电影票,去看电影。这个就叫先定想法再凑条件。所以这两句虽然很矛盾的话,放到现实里,还真的很适应。


戏曲说




从失道到得道的这个过程,为反。失道的人,终生沉溺在一堆垃圾里面,全身脏兮兮的。而终于有人从这堆垃圾里面走出来,开始闻道然后入道。入道需要丢弃垃圾,接下来就要不停的扔垃圾。扔到最后,连装垃圾的都扔掉了。这样就是虚极了。入了虚境,继而入道,入道笃守之,最终得道。这个向回反的过程,就是道之动。

反回到道那里就会发现,所有的垃圾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没有东西可用,显得又柔又弱。那么即便得道了,又如何的经世致用呢?用道的永不停息的生生之根。



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怎么说呢,慢慢体会吧。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崇儒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数少,字用的简单,它的含义就多,所以很难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这句话既然是个排比句,我们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又说“柔弱者生之徒”。结合下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的“弱者”,当侧重于“生”的意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在这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的过程中,是谁在推动,是谁在发挥作用?是道。道的推动和作用的发挥又是以什么形式体现在物上呢?一为“反”,一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刚开始时,正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的生命特征就是柔弱。“物壮则老”,事物成长到强硬了,也就老了,行将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时的“柔弱”状态,能够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现为“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时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

“道之动”,道之运行。那么道的运行,又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谓正?中正不变也;何谓反?往复变化也。有运动和变化,就能在其中呈现出道的运行规律,所以道的运行,就体现在万物围绕着“正”的生灭往复变化之中。

万物生而离其母,为反;灭而归其根,仍然为反。相对于中正的水平面来说,鱼儿无论跃起还是落下,往还是复,都是在做反向运动。中正则不易不变,而有反复者、有运行变化者,尽皆为“反”。故而以中正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复变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为何会祸福相依,而无休止?因为我们普遍认知的祸或福,均非“正”,皆为“反”,故而会不断地发生往复变化。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认为“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真正的不好”,因为我们失去那个“正”已经太久了。

子出于母,故母为正,其子为反;末出于根,故根为正,其末为反;有出于无,故无为正,其有为反;高出于下,故下为正,其高为反。阴阳负抱而成为一个具体事物,正反相牵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而母子成国,根末成树,无有成万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卫建设自己的国家,子女不返哺照顾自己的母亲,则国、家难立;树不落叶、末不返根,则大树难存;生而不灭、有不返无,则万物难续;其高无度、其长无穷,则空谷难成。所以万物芸芸,仍然各自复归于其根。

表现出来就是:子民在外守卫,但不能无限去扩张;叶子往上生长,但不能无限去扩展;树干往高生长,也同样不能无限去增长。因为有一个“力”在把它们“抱”回来,紧紧围绕自己的根本而不远离。偏离根本过远的,则“返”之。表现出来就是:高者抑之,有余者损之,亭者毒之,勇于敢者杀之,强梁者死之,皆归于——远者返之。

老子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个张弓之力,正是负抱之力。“万物负阴而抱阳”,弓一拉开,就同时有一个向上的力,一个向下的力,二者一为“负”,一为“抱”,合力而成一个整体。

于大树这一个整体来说,根为本,叶为末,叶落可再生,根毁则树亡。因此老子让我们要把握住本,而不去舍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弃重求轻;要把握住静,而不去无静而躁。因为末依于本,轻依于重,躁依于静,所以不要去逐末而伤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则为“正”。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长久,如此方能“久视长生”。老子推崇的“复归于婴儿”状态,不正是一个离母体最为接近的状态么?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长生。“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个“母”的状态么?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长久。

子始出于母时,是为“弱”;末始出于根时,是为“弱”;有始出于无时,是为“弱”;高始出于下时,是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时候,道对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为天下万物都起源于这个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于后时,是为“无”;在高未出于下时,是为“无”;在有未生于无时,是为“无”,所以“有”都来源于这个“无”。故而高以下为基,无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为天地母,生天下万物。


道家大师兄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的无,可理解成道体,有可理解成道的用。因为道体是无形无相的,只有在道用上看。也就是在世界万物上看。反者道之动,就是任何事物都会走向它的反面,也就是说对立面。比如说你在一个圆上走,你还会反回到源点。弱者道之用,这应该就好理解了。道体,你也有一份,是不生不灭的,你不要在乎你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它不过是道体的一用!重要的是悟这个道体。


caoxiaopeng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但是我们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有立场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 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 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站天地而来 做学问,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都认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会有人会讲,生是死的反, 会吗?大概不会吧?生就叫来,死就叫去,因为那是不同的空 间。所以我们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个,大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认知,死就是生的反,祸是福的反,无就是有的反,

从生到死,从福到祸,从有到无,都是一个反字。

我们要知道反,其实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点, 返回;第二,是发展到反面,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辅相成,你看车轮,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后,向 前向后是同时发生,同时作用的。 动就是运行,所以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解释说,道的动 变是自然循环,是返本归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后又继续向外面发展,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从现实面来看,人越来越老, 东西越来越旧,事情越来越糟,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还是我们很难 去了解的东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话,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处柔 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直的是无法直接变成弯的。你看钢铁直直 的,怎么弯都弯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热,让它柔软,这样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状去弯曲。同样,你很刚强的时 候,是改变不了的,你要让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状,去做改变。反 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始终站在刚强那一面,不自处以柔弱,就无 法循环往复。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没有自己,道是虚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万物,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曾仕强微信公众号!


曾仕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此句话乃老子的至理名言。若想完整理解其含义,我以为应整段解读。

在老子《道德经》中,此段话原文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在《老子略谈·逼近本原》一书中,对老子的此段话,大义直解如下:

所以尊贵需要低贱支撑,高大得有低下保障。高级领导对从属常自贬身段,体现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还不明白吗!车子房子,只会越买越上瘾。珠宝美玉,如无占有欲望,不过是石头一块。反向或对立面的存在,才是宇宙(道)运行的终极动力;最微小的物质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时空之中的万物,是从无中创生而来,但无,并非"空无",因为即便是真空之中,一样充斥着最微小的物质、信息和能量。

以上理解,纯属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刘怯之


点击“关注”,一起探讨!!!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四十章)

新风堂堂主 2017-04-27 17:34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四十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简简单单一句话,阴阳概念跃然纸上。

相反的力量,反倒是道的活力、动力源泉;失败、挫折是道的另一种作用。

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来成功?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为了之后的更大成功避免损失,少走弯路。

世界不可能永远是光明的,黑暗就在不远处。不经历黑暗,怎么理解阳光明媚的惬意?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手的竞争、客户的不满意,便是我们让企业更加成功的动力;一两次生意的失利,暂时性的挫折,便是我们反思、提高的一种工具。不要害怕挫折,暂时的困难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更加不要害怕反对意见,只有听取、重视反对意见,并且接受了并改进,才能更好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很多的人为什么死的经验上?就是因为只看到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对于失败的重视、反思、预防。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马云说“今天很困难,明天很困难,后天很光明,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业亦是如此,只有不断的推倒先前的成功,才能不断的成功,否则就只有失败,真的只有“无”了。而不是有无相生,生生不息。


新风堂堂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语出《道德经》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返也,复也,回复也,一阳来复也,重新也。

动:一阳生也;一阳发动。

弱:柔也,专气致柔。

用:妙用。

道,寂兮寥兮,静极不动。物极必返,待至一阳来复,乃道之动也。此乃无中生有之出处也。

“反”释之“复”,复卦之《易.彖》曰:复,亨……意谓“回复,亨通”,说明阳动上升乃能顺畅通行。《易.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意思是说,节气至一阳来复,此乃雷在地下微动,象征阳气复回,古代帝王有这样的传统,一旦一阳生之时,帝王往往下令闭关修养,商贾不外出远行,君王也不巡游四方。

反者道之动:道静极而动,就是一阳来复。

弱者道之用:道之妙用在于柔,专气致柔,抱一不离。其柔如怀抱刚生婴儿,浑身柔软至极,必轻柔捧抚,生怕丝毫闪失,呵护备至。此专气致柔乃心无二致,行气绵绵;如鸡抱卵,须臾不离。


微妙玄通冰激凌


清虚见精神,精微处着力。

反者道之动,比较好理解,逆势,逆向操作,可获大利,而一般人是从众的。当然,这个反包含更深刻判断,不为反而反,而是中道,所以可以敢为人先,也肯甘居人后。

弱者道之用,则相对费解。竞争社会莫不争强好胜,处于优越地位,但是强弱总是相对关系,强者攻势弱者守势,强者兼顾不暇必有缺漏,弱者以逸待劳,乘虚而入,这是太极中重要的四两拨千斤的思维,但是更高级的应该是弱者清虚,更能窥见本质缝隙,处于思考质量的优势,是意识之强,胜过物质与蛮力,不与争锋,避其锋锐,但是弱者需要更多主动,运动创造盈余,赢在时间胜空间的智慧之道。

同时强弱可以转化,所以守柔才不败,真乃是一种规训,不忘生发时的节约和积极根本,不被“强”所吓倒,也不因自己强大而矜骄傲。

因为会反,因为新生力量都看起来很弱。

本质是:运动观,变化的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