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2018壽險業:陣痛下轉型

“保險姓保”、“迴歸保障”、“服務實體經濟”……

2017年,上述關鍵詞頻頻出現在保險業。對於保險行業而言,從貫穿全年的“強監管”,到產品向保障型轉變,再到保險保費的穩健增長,都是2017年重要的印記。

不過,對於佔據保險業大半江山的壽險業來說,2017年是陣痛與反思的一年。保費增速曾出現斷崖式下跌、盈利情況並不理想等,成為了壽險業轉型路上的“攔路虎”。

展望2018年,壽險業的轉型之路將如何走?

2017:“緊箍咒”下的陣痛與反思

2017年,經過一整年的定調,“強監管、治亂象、補短板、防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將成為中國保險業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主基調。這對於經過若干年粗放發展的中國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而言,意味著強監管時代的“緊箍咒”已經落下。

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壽險業規模保費總額為15626.85億元,而2016年第一季度的規模保費總額為15912.14億元。這意味著,我國壽險業規模保費在連續增長多年後出現了負增長。從2016年第一季度90.6%的高速增長變成了2017年第一季度的-1.8%。特別是對於處於風口的萬能險來說,其代表數據——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5968.99億元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2313.43億元,降幅達

61%,攔腰斬斷。

隨之而來的20174-5月保監會“1+4”系列文件、5月保監會“134號文”、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0月“黨的十九大”等一系列事件、文件、法規、會議,都令壽險業界頭上的“緊箍咒”越來越緊。經過前幾年粗放發展的壽險業面對越來越緊的“緊箍咒”,一時難以適應,陣痛加劇。

根據保監會最近公佈的數據,20171-10月,壽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9815.63億元,同比增長26.18%,而20161-10月,壽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5703.97億元,同比增長35.06%,增幅降低8.88%。另外,2017年前三季度76家壽險公司有37家累計虧損,合計虧損約248億元,部分公司虧損超過5億元。其中,中法人壽和新光海航人壽的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是-2776.16%-428.43%

陣痛過後,整個壽險業開始反思。

反思過後,壽險業開始意識到,無論從防風險還是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未來靠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將難以為繼,壽險業只有向科技要發展,迴歸社會保障的本源才是根本出路。

於是,各壽險企業紛紛舉辦科技保險論壇、健康保險論壇、養老保險論壇,各壽險企業中高層紛紛參加互聯網會議、人工智能會議、大數據會議、基因檢測會議等各種前沿科技會議,尋求壽險業科技支撐,尋找智庫支持。

2018:模式轉型

展望2018年,中國壽險業總體將喜憂參半。穆迪在對我國金融機構2018年的展望中,唯獨將壽險業的展望評為負面,認為監管趨嚴將使部分保險公司面臨流動性、新增業務、資產風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壓力。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監管趨嚴的同時也將為我國壽險業轉型升級、重構生態邏輯提供契機,倒逼壽險企業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重新思考發展新模式。

資產驅動負債模式難以為繼

不可否認,資產驅動負債模式在一段時間內對於帶動壽險業的發展,推動中小壽險公司實現“彎道超車”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一枚硬幣總有兩面。隨著壽險業的快速擴張,壽險產品的保障屬性變弱,風險也隨之加大。

經過2017年一整年陣痛期後,在強監管、防風險、迴歸保障本源等一系列“緊箍咒”之下,資產驅動負債模式難以為繼。

2018年,各壽險公司將加強與銀行的合作,並共同推動轉型,產品銷售轉向價值型產品,並努力組建和壯大代理人隊伍。同時,我國壽險業外延式發展的趨勢明顯。通過向行業外尋找資源,打通產業鏈各端,重構產業生態,延伸產業鏈至科技、醫療、養老領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大趨勢。而2018年將可能是這一趨勢的起點。

資產端投資模式將以風控為主

前段時間,保險資金大舉進入資本市場,引起社會關注,很大一部分資金就是來自壽險業。未來,隨著壽險業負債端的收緊,壽險資金規模也將隨之收緊,壽險資產端的投資與管理模式也將做出相應調整。

因此,2018年壽險業資產端投資將以風險控制為主線。各資產管理公司將加強壽險資產負債的類型、數量、期限等方面的匹配管理,完善定價、投資、風險管控機制,實現資產負債在長期、中期、短期上的科學匹配,防止資產錯配。壽險企業也將從資產端和負債端兩頭都抓風控。

科技驅動模式將加速壽險業負債端發展模式轉型

可以預見,2018年隨著保險業資產負債驅動模式的落幕,在短時間內難以確定更佳模式之前,科技驅動模式將是我國壽險業發展的最佳模式,這將倒逼各壽險企業向科技要發展。

可以預判的是,2018年各壽險企業將加速保險新科技在各公司戰略中的佈局。區塊鏈、人工智能、基因檢測等在2016年、2017年熱炒的概念將有望於2018年在各險企中加速孵化。

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保險技術等之前較為成熟的新技術有望在各險企,特別是和泰人壽、信美人壽等有著阿里、騰訊等互聯網背景的壽險企業中加速落地,並通過深度挖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壽險產品設計和客戶群體開發中的應用,改進客戶服務體驗,提高經營效率。

2018:格局生變

環境格局不明,或引保費增速放緩

從目前形勢判斷,2018年我國壽險業發展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面臨著諸多新形勢、新變化、新挑戰。

雖然各方預測,未來我國經濟將持續平穩增長,居民財富快速積累,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都將對推動壽險業健康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2018年壽險行業整體保費收入有望保持穩中有升。

不過,整體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市場利率的低位運行、資產端投資壓力增大,資產市場違約風險的增加等不確定因素,都將可能導致2018年壽險保費增速的低迷,加上2018

年我國保險業監管環境將持續趨嚴,“嚴”字當頭將貫穿壽險業,乃至整個保險業和金融業的總格局。

這將更加促使各壽險公司基於風險防範考慮,調整產品策略,降低產品的保證利率,從而降低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導致保費增速的放緩。

競爭格局,小難搏大

首先,在整體監管格局趨嚴的大背景下,像安邦、華夏、富德生命人壽這種通過資產驅動在短期內實現規模爆發式擴張、以小博大的險企發展模式將不可複製。接下來,中小險企將因銀保銷售產品轉型、代理人隊伍單薄等問題面臨生存艱難的困境,而國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等大型險企因擁有較強的個險渠道,轉型更加迅速,將重掌壽險市場格局。

根據20171-10月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84家壽險公司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國壽、平安壽險、安邦人壽、太保壽險、太平人壽等大型傳統壽險企業,保費收入佔整個壽險行業保費收入的半壁江山(佔比為52.5%)。因此,2018

年壽險企業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將凸顯。

其次,在償付能力方面,之前採用激進策略的中小險企因承保高預定利率產品、高現價產品等激進型產品將面臨退保,以及現金流和償付能力降低等方面風險加大的難題。而採用穩健經營策略的大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會有所提升。2018年,各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水平將繼續分化。

最後,在渠道方面,多數中小壽險企業在發展初期銷售渠道單一,因成本和週期的原因,較少建立自己的代理人隊伍,主要依靠銀保銷售渠道。但銀保銷售渠道面臨產品轉型以及“雙錄”等挑戰,增長壓力較大,而自己代理人隊伍的建立既耗時又耗錢。

因此,2018年中小壽險企業將更加難以與大型險企抗衡,並將面臨產品銷售難的困境,從而進一步加劇保費增長壓力。

因此,中小壽險企業在整體競爭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前提下,2018年應該利用自身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主動探索科技驅動新模式,加快在健康、養老領域的佈局,加強與互聯網經紀公司的合作,拓展產業鏈的延伸幅度,形成“代理人+互聯網”的模式,並通過視頻銷售等創新方式做好消費者教育,從而與大型傳統壽險企業形成差異化、多層次的保險生態體系。

經營格局,保障險種發力,理財險種降溫

險種方面,一方面,受監管趨緊和投資者預警心理的影響,2018年萬能險、投連險等投資型險種將繼續受到嚴格限制,市場份額將繼續縮小,各壽險企業紛紛轉型。另一方面,受國家政策鼓勵和市場需求爆發的影響,健康險、意外傷害險、商業養老險等保障型的險種將持續發力。

20171-10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萬能險指標)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分別為5076.5億元和397.2億元,而20161-10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分別為10463.7億元和798.9億元,同比下降51.5%50.3%。而20171-10月健康險原保費收入為3842.1億元,比20161-103647.7億元增長5.33%

20171-10月意外傷害險原保費收入為769.9億元,比20161-10月的640.3億元增長20.25%

銷售模式方面,因躉交適用於高風險的理財型產品或短期保險產品,而期交則更適合低風險的傳統型壽險產品,因此,2018年各壽險公司的銷售模式將是由躉交向期交轉變,通過加強個險渠道,加強個人銷售隊伍的建設,推動個險新單保費的增長,實現銀保渠道向個險渠道持續轉型。

產品設計方面,如果說“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保監會“1+4”系列文件等措施是針對整個保險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緊箍咒”的話,那麼保監會“134號文”則是專門為壽險業量身定製的“緊箍咒”。這一文件將重新規劃2018年整個壽險產品的設計格局。

根據這一文件,萬能險、投連險、理財型的護理險等短期理財型保險的研發將得以遏制,而定期壽險、終身壽險、長期年金產品以及健康險、特定人群專屬保險等保障型產品將明確得到保險監管層的鼓勵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市場發展和資產負債匹配的角度,各壽險公司也將力推分紅險,並且組合年金保險成為市場新熱點。

(作者:祝輝 洪蘇蕾 北京保險研究院,中國保險學會,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