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的十個緣故,入我佛門的發芽種子

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發菩提心」也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諸佛菩薩過去都是因為發菩提心而轉凡成聖,乃至學菩薩道一步一步的積累資糧而成佛的。發菩提心是很困難的,佛陀在經典裡,以“魚子庵摩羅”來比喻“菩薩初發心”:一百個魚子中,只有一兩個能變魚苗;庵摩羅果好像狗尾巴花,隨風飄滿天,但是隻有極少數才能生根發芽。

發菩提心的十個緣故,入我佛門的發芽種子

菩提心是一種超越了自我的聖者的心,聖賢的心態,強大的一種心願。好好學佛,你會長養出這個偉大的心靈,智慧的生命狀態,菩提心就是一個菩薩的心,他的圓滿就是佛的心,凡夫的心裡面是沒有菩提心的。一但有了菩提心就不再是凡夫,肉體雖然是凡人,但是心已經是菩薩了,所以菩提心是我們佛弟子非常重要的標誌。

菩提心是一種覺悟而利他的心。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慈悲心,怎麼使這一慈悲變得廣大無邊?就要修習菩提心。諸佛菩薩在因地上,就是通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最終才能圓滿悲智,成就佛果。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非常苦口婆心來勸勉我們發菩提心,闡釋十種發心的因緣。

一、唸佛重恩故

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恩德太大了,無量劫來隨形六道跟我們廣結法緣,為了救度我們獻出多少生命骨髓,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對不起佛。

二、念父母恩故

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唯有發菩提心成就道業,才能真正報父母的恩,不僅是報今生父母的恩,乃至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父母的恩。

三、念師長恩故

無論世間的師長還是出世間師長,對我們很有恩德,我們唯有發菩提心才能真正報答。

四、念施主恩故

這些居士檀越給我們佈施了這麼多四事供養,讓我們安心辦道,如果我們不能發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這個施主的恩我們報答不了,“施主一粒米,高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真的是真實不虛的。

發菩提心的十個緣故,入我佛門的發芽種子

五、念眾生恩故

一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德。

六、念生死苦故

在六道輪迴、無量劫的輪迴,我們今生再不發菩提心,再不了生脫死成就佛果,那動經無量劫永遠不能出離,苦不堪言!尤其三惡道的那種劇烈的痛苦,想一想都毛骨悚然!

七、尊重己靈故

我們當下介爾一念,具足著佛全體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都在我們的一念當中具足,是這麼尊重的一種自信。現在我們不發菩提心成就佛果的話,實在是太冤枉了。我們不發菩提心成就佛果,那我們介爾一念的佛性就被貪瞋痴所包圍,於是我們就造作惡業,造作惡業是以我們夾雜著煩惱的佛性去造惡業,這不是很冤枉嗎?所以尊重己靈故,要發菩提心。

八、懺悔業障故

要思惟到我們無量劫以來由身口意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些惡業有體積的話,盡虛空容納不了。所以要把惡業懺除、業淨情空,怎麼辦哪?一定要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幸好有淨土法門的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大乘的實相懺法,就能夠懺掉。在這個世間不要以為我們能把業障全都懺除掉,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隨分隨力地懺除業障,隨分隨力地不要去造新的業障。

九、求生淨土故

省庵大師在這點上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末法的時代你不求生淨土,是解決不了生死輪迴的。所以求生淨土的目的就是成就佛果,唸佛是為了成佛的,成佛首先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佛,一去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的菩薩的位置,成佛非常快捷。由於這種快捷的功能作用,才使得普賢、文殊這樣的菩薩,等覺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發菩提心的十個緣故,入我佛門的發芽種子

十、令正法久住故

這是一切佛弟子都要建立一個神聖的使命。正法是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一種真理,沒有這個正法、沒有這個真理、沒有法的光明,一切眾生都是迷惑顛倒的、都是邪知邪見的、都是被自己的貪瞋痴煩惱嚴重地控制住的。唯有正法、大乘的佛法能夠讓他發菩提心,能夠讓他從五欲的沼澤地帶振作起來、昇華自己的佛性,放出智慧的光明。

修菩提心是把別人放第一位,自己放第二位,好事給別人,不好的事自己留下來。就像吃水果一樣,把好的大的水果給別人,不好的爛的自己留下來。要修的,你修修轉轉,苦就苦在這裡。怎麼轉?明明知道那是好的,自己不要給別人,明明知道不好。比如說有個事情做錯了,別人把瓶子摔下去,這是我的錯;我沒注意,沒放好,我粗心大意碰到了。其實自己擺了老半天,累得汗流浹背的,還說這是大家的成績,總之好事沒有自己。好事都回向給佛、師父三寶,迴向給眾生;不好的事迴向自身,自己懺悔,這是修菩提心,這是一個菩薩的修行。行菩薩道,我們要去思維,怎麼樣調整自己;你有一分在用心了,克服自我的缺點,克服自我自私自利、狹隘的這個“我”,反過來修“大我”,要成就佛性的時候,你會感天動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