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

快乐公主79984791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母亲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亲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虽然那根与母亲之间联系着的脐带剪断了,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冥冥中看不见的还千丝万缕的系着。


从瓜瓜坠地的婴儿长成能独立处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母亲在,家就永远是家。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虽然从这个原生家庭独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过节,或一召唤都会回到这个原生家庭,聚在母亲周围,这仿佛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亲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忆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盘棋、做做饭,热热闹闹,情感也在家人间涌流。


随着母亲离世,家的核心没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亲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还健在,但大多数都会另找个老伴,照顾生活,家的氛围也就变了。

至于兄弟姊妹之间要分以下两种情况:


1、家风好的。



好的家风从小就将“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等理念传递给了孩子们,老大牵头,弟妹们也愿意跟从。母亲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义还在。


不过因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亲这条纽带,必须相聚的时候少了,相距远的也就剩下逢年过节的问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亲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还是愿意帮忙的,毕竟血浓于水的教育从小根植在心里。


2、家风不好的。


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难免因父母的“重男亲女”或“一碗水没端平”而兄弟姊妹间有了比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亲还在,家还能维持平衡,虽有不满但能隐忍,讨老人家一个欢心。母亲这个纽带一断掉,就失去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远不再往来,有的为了争夺家产,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亲是一个家的灵魂人物,更是子女们成长的第一个引路人。良好的家风靠长辈传递,靠母亲用她的爱去推行,兄弟姊妹间的融洽感情离不开母亲的维系与呵护。



每个母亲最大的期望是孩子们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从小将血浓于水、互助友爱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里,一路浇灌,长大了它才能发芽、开花。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是子女们心中时间到就回家的召唤。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先讲一个身边的真事:我同事原来一家人相处挺好的。他母亲走后,父亲把保姆发展成老伴,受到兄弟姊妹的抵制,主要是担心父亲的房产被保姆骗走。父亲心里明白,就准备分割一下房产,几个兄弟姐妹总感觉分配不公,反目成仇,不相往来了。如果母亲在,这个家就在,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如果父亲走了,母亲在,也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母亲在世时,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母亲在哪,家就在哪。母亲是家的象征,家因为有母爱而存在,兄弟姊妹因为需要母爱的滋养而回家。而对成年的孩子来说,孝顺母亲、回馈母爱是责任,更是爱的召唤,尽管天各一方,兄弟姊妹总会回到老家相聚。

母亲若不在世,对未成年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而对成年的孩子,母爱的纽带断了,兄弟姊妹的亲情也就淡了。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倾向于后者。那么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

兄弟姊妹相距遥远,各有各的小家,从天南海北聚拢回家探亲,本来就不容易。对深处异乡的人来说,母亲若不在了,大费周折回老家,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兄弟姊妹相聚少了,自然亲情就被时间冲淡了。

情况二:

母亲若不在了,父亲多有续弦。虽然孩子们可以接受父亲续弦的事实,也希望父亲晚年有人陪伴,但母爱终究是断了。即使住的房子还是那栋老房子,但也不再是心目中的那个美好的家了,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情况三:

母亲去世后,父亲也接着去世,房子也卖了,老家彻底回不去了。还有的兄弟姊妹不顾及亲情,甚至因为家庭事务如家产房产分割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情何以堪?

如今,社会发展了,经济条件好了,交通、通讯发达了,兄弟姊妹相聚更便捷、更经济了。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母爱在传承,亲情依旧在。血浓于水,让兄弟姊妹常相聚,母爱亲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职场火锅


为什么说父母双亲不在,兄弟姐妹就不亲近了?

这个问题很沉重,但也很现实。俗话说"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姊妹是一门亲,双亲在,家在,双亲去家的味道就散了”。不过在具体现实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决定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教友好型

这一种家庭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特别讲尊卑,特别讲传承,特别有教养,特别有家教。尊老爱幼,礼仪廉耻深入人心。大的勇挑担,善吃苦,乐担责有大的模样;小的善学习,尊长辈,遵规矩,守规则都有少的谦卑。一家人一颗心,风不散,雷不动,在长期的日月相依为命中,自然养成了一种天然依存和睦共生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家庭即使父母双亡,兄弟姐妹仍团集共生,不离不弃。

二,家庭奇异型

父母平时就感情不好,性格不合,家庭矛盾丛生,不能和睦相溶。在这样奇特环境影响下,孩子们以会根据自已个性分成或随父或随母两大阵营。他们从小受父母不良影响,会以异样或怀疑眼光看待世事万物及人生。在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是不健康的,他们常常怀疑别人,甚至有时还怀疑自已。这样的家庭一旦父母双亡,大概兄弟姊妹就很难相互来往了。

三,家庭不公型

现在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抱怨社会现象的种种不公。其实大家小家一个样,就一个小小的家庭而言,也常常因处事欠缺而最终导致孩子们心气不和,矛盾加深。一种是父母有意的,一开始就爱戴哪个孩子,不爱哪个孩子。而且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们造成心灵隔;另一种是父母无意的,认为某个孩子小或较弱,生活没能力,经济困难,于是在感情上,经济上,生活上照顾比较多一点,或在财产继承上多分了一点,竞而引起其他孩子们的不满,加剧了家庭矛盾滋生,最终影响了孩子们和睦关系。

四,家庭差异型

过去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但在后续各自成家立业发展中,差距会各有千秋。有富的,有穷的,有住别墅的,有买不起房赁房住的,千差万别。如果平时家风好,兄弟姐妹感情又好,哪还会常来常往,相互帮衬着,否则的话,平时父母在感情就不和睦,如今生活差距这么大,谁还再理谁。

如今,社会变了,自然而然人性己变了,究竞世态炎凉如何?我想你心知。


老牛看事


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与母亲在于不在毫无关系,该有的亲情还有,不该有的,早就烟消云散。


按理说兄弟姊妹都是母亲亲手抚养大的,都是吃母亲的奶水长大的,他们本应该互相关爱,情同手足。当然这样的兄弟姊妹数不胜数。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定有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不管是母亲在于不在,他们都是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究其原因,多数是为了家产分配不均,或是对父母偏爱兄弟姊妹中的某人,心里不满造成的,当然也有其它的原因。

别说普通人了,就连新加坡总理去年都因为财产分配不均,而跟兄弟姊妹们对簿公堂。我们身边不也是经常有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我就知道一个弟弟因为家务事把他的哥哥,嫂子,侄子都杀死的例子。

说起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今天我还听说一个母亲,有五个子女,母亲老了,年纪大了,子女中没有一个照顾她的,她到儿子家,儿子不管,到女儿家,女儿让她去找儿子,这位母亲绝望中喝农药死了。

你们别以为这是偶然的例子,农村里这样的事多的很,越是子女多的,母亲老了以后,越是没有人照顾。至于上吊自杀的事例,我还知道三个,都是过年回老家听说的。


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他们是上吊自杀的,因为我都认识他们,还认识他们的子女。

最后我当然希望天下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大智度


父母在,我们还知道来处;父母不在了,我们却找不到归途。

一个家庭就好比一棵树,父亲是根,母亲是干,兄弟姐妹是从树干上长出的枝丫,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紧密相连。父亲如山般伟岸深沉,默默为家人输送养分,母亲如水般柔情,牵起情感纽带将家人紧紧围拢,兄弟姐妹靠着父亲的养分、母亲的情感,甜蜜、快乐、努力的生长着。

随着岁月流逝,父母已不再健壮,原来的枝丫也都有了自己的小枝丫,母亲纽带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当根朽了,干枯了,原来的枝丫也变成了根或干的时候,它们之间感情的河也慢慢搁浅了。

作为一个北漂,每年春节都会回老家和家人团聚,虽然车票难买,虽然回一次家可能花光一年的积蓄,可想想父母的期盼、家人的温暖,还是义无返顾的回家。我的兄弟姐姐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平时因为工作原因,都没太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春节成了我们唯一孝顺他们的机会。父母身体还算健朗,但是多年超负荷的劳作已积劳成疾,长期的腰痛肩痛,却医治无方,母亲人很乐观,也很坚强,经常会拿病痛开玩笑,我们都知道她是不想让我们担心才故作轻松,其实每当她腰痛发作的时候我都会很心酸,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为她默默祈福。

今年春节回家,感触颇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人的感情观变了,这种感情观的改变直接蔓延到亲人朋友之间。往年回家姐姐们早就来到我家和母亲一起准备好饭菜等着我们,然后对我们嘘寒问暖,尤其是对孩子更是疼爱。可今年全变了,回家的时候,大姐还在为自己的新家忙碌,说什么等在新家过了年再回来,二姐在城里饭店上班,没年假,回不来,弟弟是搞装修的,年底了,整天在外面讨债,在我们进屋的那一刻,只有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着,我突然觉得父母好孤独。

曾经,我们兄弟姐姐们齐聚晚餐后总会围坐在母亲的房价取暖聊天,问问家长里短,说说来年打算,大家其乐融融,母亲看起来也特别高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没有了这种兴趣,吃完饭,总有各自的理由急着回家,等大家都散了,母亲也洗洗睡了。当我躺在床上无法入眠时,脑海里总会浮现以往的画面,总会问自己当母亲不在了,我们兄弟姐姐聚在一起的机会是否都很少有了?答案版本很多,心里难免忧伤,于是自己安慰自己说“不会的,我们血脉相通,就是母亲不在了,我们的感情还会向以前一样”。

时光爬满了母亲的脸,也正在慢慢夺走她的一切,真希望时间能慢点,让操劳一辈子的母亲能安享晚年,让我们这些四海漂泊的游子还能找到回家的理由。

根朽了,干枯了,请原来的枝丫不要忘了我们的来处而显得那么生疏!


无篮不欢


这个问题问的很实际啊!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来处,回家找父母,就像在找自己儿时的温暖,心灵的港湾,父母在,家是一个核心,子女们围着这个核心转,兄弟姐妹逢年过节相聚;父母不在了,我们亲人联系的血亲的纽带就断了,家没有老人就没有了核心,就散了,亲情就淡了,甚至消失了。


但是亲情为什么会消失?每个家庭都是各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老人对待子女上,重男轻女。中国的老人,这种思想严重,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对待子女。其实这样做就埋下了兄弟姐妹不和的隐患!

原因之二是财产分配不公。钱给儿子,女儿是外人,尽孝可以,财产和你没关系!金钱最能考验亲情和人性,女儿不是圣人,不在乎金钱,不等于能心理平衡,矛盾产生了,有的家庭因为财产不公,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形同陌路。爹妈一老,谁还在乎亲情?各过各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就是家风!说起这一点,特别有感触。自己的姥爷家是大户,姥爷那辈哥五个,每家又各有众多子女。姥爷是老大。姥爷一生有八个子女,四男四女,又各有三到四个子女。在我的记忆中,大家族人口众多。但是就没看到亲人们打过架。这要归功于姥姥!她订下规矩,家庭必须和和睦睦,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妯娌之间要大的谦让小的,小的要敬大的。谁家有了事情,各家都要出人出力。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坐下来商量。大事小情全家不许旁观。所以,姥姥家是最和睦的家庭,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家风。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依然延续了这个家风,亲情依旧。老人把最重要的精神流传了下来。



而有的家庭吵吵闹闹,父母不和,兄弟姊妹不和,忘了血浓于水,总是挑别人的不是,得理不饶人。东家长西家短,今天这不对,明天那里做错了!这样的家庭,还会有亲情吗?早在争吵不休中耗尽了!所以,家和万事兴,亲情需要兄弟姐妹彼此包容,共同维护,才能维系。由此可见家风是多么重要!家风好,兄弟姐妹和睦,亲情永在;家风不好,兄弟姐妹形同陌路,当然,亲情就不在了。


杨杨148274623


看到题目忍不住说两句。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深含哲理,发人深省!

如果说父亲是山,那么母亲就是海!她包容,勤劳,持家…所有的优点在母亲身上都可以体现;如果父亲是一家的基石,那么母亲就是一家的灵魂!

母亲在维系,呵护,加强,增进兄弟姐妹感情上是不可替代的!老大,老二,老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母亲都了如指掌,兄弟姐妹融洽的关系离不开母亲的功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长发成人,成家立业。母亲也会满脸皱纹,慢慢老去。当儿女各自成家以后,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这是母亲的作用更加是举足轻重,兄弟姐妹之间的话题更多是父母的身体状况。逢年过节,母亲的唠叨各做的饭菜是儿女们最好的礼物!

当母亲去了,感觉就像没有了家,整个人就会失魂落魄,当你清醒了,慢慢地会发现,有些东西永远的失去了。其中就有兄弟姐妹的感情,我不认为会没有感情,只是会变淡的,一定会!因为母亲这根纽带已经飘走了……

母亲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女们过得幸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兄友弟恭,母亲在,我们要做到,做好;母亲去,我们也应该做好,因为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液,而这更是母亲的心愿…

愿天下母亲幸福!!


山枝祝


母亲生了我们,哺育了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因为父亲要在外挣钱,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就少。母亲心软,很多事都让着我们,宠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很能干,很自信。好像,我们可以入地,可以上天;父亲严格,因为父亲在外劳做,回家休息,也是为了下次出门,能更好的工作,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陪我们玩耍。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呆在一起时间长了才会有感情。而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多少有陌生。人,都是为了生存,父亲在外打拼,深知社会的艰辛,希望儿女比自己强,所以对儿女,是恨铁不成钢,更加严格要求。但是,我们处在玩耍的年纪,不能体会父亲的爱心,对父亲只有畏惧感。这种畏惧感一直从小埋在心中,不敢和父亲打闹。而母亲对我们的亲切爱怜,也一直埋在心里。在我们成年后,当母亲还在时,我们也一直认为自己还是孩子,感觉没有社会的压力,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兄弟姐妹回到家中,因为是一母同生,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对妈妈的爱,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母亲在家,感觉就是温暖。而父亲,因为工作原因,陪我们较少,我们对父亲多少有些害怕;一般母亲不在后,父亲又多会再婚。新的后妈,不能代替我们对亲生母亲的感情,会感到陌生而没有亲和力。对父亲的畏惧,和对后妈的陌生,造成了"母亲不在,家不在",我们就很少回父亲家。兄弟姐妹,回父亲家的次数少,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因为人的感情,是时间堆起来的,聚会少了,自然感情就淡了。


一片漂着的云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逝,人生只剩归途。

如果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不是没有亲情了,只是越来越疏远淡薄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业,来往自然是没小时候那么频繁,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一年到头也许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走动一次,日子久了自然就会变得生疏。不论是亲人还朋友之间,久不来往都会变得生疏,日久生情,日久也生疏。


再加上当今社会风气的变质,俗话说人穷莫走亲,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贫富悬虚,可能因为钱财方面的事而伤了感情。说实在的,我家就是这种情况,我两个叔叔和两个姑姑跟我爸是同父异母的,由来就不怎么亲近,再加上我们这个家庭条件不好,他们跟我们就跟路人似得。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好像这种事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很多家庭都是相似的,也许这就是生活!


墨剑诗联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亲情永远都会在,只是在于每个人的感觉,感情是要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亲情也是一样的。

下面我来说说我家的亲情

奶奶在世的时候,叔叔,姑姑们都会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接奶奶去他们家小住几日,尤其是姑姑从小就是个调皮的人,(家里她最小都宠她)然而奶奶住几天就嚷嚷着回来,姑姑又惹奶奶生气了。回来后住几天叔叔又来接去了,奶奶一年中大儿子家住了二儿子家住,三儿子家住,再去姑姑家住。邻居们都会念叨这老太太在那个儿子家呢?

奶奶是13年去世的,奶奶去世了大家日常也就见面的次数也少了。大家为了每个小家,各忙各的。没有什么事也就不会相聚,奶奶就是他们相聚的那个点。

奶奶在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事情都会让奶奶知道,奶奶也就会告诉其他的人,让他们也出出意见。大家就会更加理解各自生活中的难处。

而现在就算有什么事情都会自己拿主意解决,一年到头也就见面的次数少了,为了各自的小家庭而奋斗。

感情疏远了,亲情永远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