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高山族人口40萬,主要分佈在臺灣省,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分散人口,以農業、漁獵業為主。特色文化——竿球,龍舟,編織。

高山族禁忌

高山族有許多關於狩獵、農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於:通過強制性的恪守這些禁規,避免不可覺察的危險,特別是死亡的發生,以維護生產、祭祀的正常活動以及社會倫理道德,不受影響和干擾。禁忌一旦被觸犯,大家預感到可能蒙受某種禍害而惶惶不安,當即中止正在進行一切活動,採取祈禱、咒語、噴酒、祭獻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險;犯禁的人,輕則受罰,承擔祓禳饗宴的一切費用,重則處死贖罪。

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嚴守。具有普遍意義的禁忌,屬於視覺的,如禁忌遇見橫死者及其葬地、遇見動物交尾等;屬於觸覺的,如禁忌接觸神物、接觸死者的器物等;屬於行為的,如禁忌排氣、打噴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觸男人使用的獵具與武器,諸如弓、箭、槍、矛等,不得擅自進入男性會所和祭祀場地;男性不能接觸女人使用的織布機和生麻,在狩獵、捕魚及農忙期間,禁止與女性同房;成人在會所受訓期間,禁止與女性接觸;在捕魚、出獵或祭祀期間,家裡不能斷火;祭祀期間不能吃魚等。其中,祭祀中打噴嚏尤為忌諱,南部高山族認為噴嚏意味著靈魂出殼,有招誘惡靈的危險,是禍事臨頭的徵兆。

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雙胞胎,迷信雙胎是野獸所在,預示著災禍將至,必殺其一以為禳災。布農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拋棄荒郊野外。阿美人生產禁忌男人與寡婦窺視,嬰兒禁忌父親懷抱,據說由於嬰兒軀體軟弱,會通過接觸使其父傳染軟弱的病症,以致狩獵、出征時奔跑乏力,一無所獲。這條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權社會確保孩子撫養權操在母方手裡的“措施”。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納西族人口27萬,分佈於雲南、四川和西藏,以山地農業、畜牧業為主。特色文化——東巴舞,臘染。

納西族禁忌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譁、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布依族人口8.2萬,有自己的語言。

布朗族禁忌

舊時布朗族的種種禁忌,大部分現逐漸淡化,但在生產、生活中仍保留著若干傳統禁忌的影響和習俗。主要有:

(1)打掃寨子期間,不準人進出寨子。

(2)過新年期間出門玩耍,不準在外住宿。

(3)上山種地,住臨時搭的地棚時間不能超出一個月,須在28天以內趕回村寨,否則要殺雞祭祀家神。

(4)神龕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邊,否則認為得罪祖先,會給家庭帶來不幸。

(5)火塘上的鐵三角架擱歪了,只能由家長扶正,晚輩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

(6)火塘是神聖的,禁止跨越。

(7)家中有嬰兒,忌帶綠葉入屋內。

(8)家中有孕婦,忌帶獵物進家。

(9)飲酒時,先滴一點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後再飲。

(10)在家裡不准許高聲喧譁、吐痰、哼小曲兒、吹口哨、若有違者,視為沒有教養,須向主人謝錯。

(11)不能亂摸僧侶和老人的頭,認為這是不尊重對方。

(12)老人的臥室不能擅自進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會生氣。

(13)登入布朗族人竹樓時要脫鞋,表示尊重主人。

(14)父母亡日,家裡人忌下地勞動生產。

(15)凡是雷電觸擊過的樹木不能使用。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阿昌族人口2.7萬,主要分佈於雲南,農業為主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阿昌族禁忌

阿昌族禁忌較多,有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則留有古老傳統的遺痕,也有的帶有封建色彩。各地阿昌族禁忌有許多差異,或有不同的解釋,列舉一些如下

(1)兄弟都結婚以後,互相不能進對方的臥室。

(2)家堂的神龕除自家人,外人絕對不能觸動。

(3)不能讓婦女住在樓上,男人在樓下。

(4)婦女不能和自己輩份大的家人開玩笑。

(5)男人不走曬婦女筒裙之處,否則會被別人認為不光彩,不吉利。

(6)婦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門坎上,認為這樣會破財。

(7)婦女生了小孩,未滿七天,別家的男人不能進院子。

(8)婦女不能從犁、耙、鋤、刀、槍等物上面跨過,否則用刀時便會砍著腳,用耙時就耙不動田。

(9)家裡“運氣”不好,要和尚唸經,殺雞一口,門上插一杆小紅族,並在堂屋正中掛一個花圈,用一條草繩沿屋簷把院子圍起來,以轉“好運”。施行此法後,七天內不準外人進家,否則不吉利,要破財。

由於歷史上阿昌族觀念受漢族影響較大,有強烈的男尊婦卑的封建思想,上述禁忌中充分說明這一點。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怒族人口2.7萬,分佈於雲南省,以山地農業為主,有自己的語言。特色文化——織怒毯,努寨。

怒族禁忌

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從這裡經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鄂溫克族人口2.6萬,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和黑龍江,以畜牧業為主。特色文化——馴鹿、爬犁。

鄂溫克族禁忌

鄂溫克族產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鬍須;下午忌理髮、刮臉,帶孝者尤忌;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搬家時,忌在曾死人的地點留下不潔之物,如指甲、頭髮、破布包、包腳布等;忌謾罵牲畜;忌拋撒奶類食品,若不慎撒落,應將所撒的奶少許於前額;忌宰殺或出賣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狩獵將無所獲;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俗信男人頭上有佛,摸男子頭是對佛的褻瀆。除此之外,該族還有諸多狩獵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門忌等。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鄂倫春族人口0.6萬,分佈於內蒙古、黑龍江,以農業和傳統狩獵為主。特色文化——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鄂倫春族禁忌

鄂倫春人的禁忌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狩獵禁忌。出獵前不許說這次狩獵中能獵取到幾隻什麼野獸,認為這樣說會什麼也獵取不到;在獵取貂等小動物時,在取火時不能燒長木柴,認為燒長木柴野獸會跑得很遠,不易獵取;獵取到鹿等大獸,開膛時,舌頭、食道和心臟必須連在一起,直到煮熟後食用時才能割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獵取到野獸;出獵中獵取到第一隻野獸,要祭祀“白那恰”,否則在這次狩獵中再也獵不到野獸,等等。

第二類,對婦女的禁忌。認為婦女不潔,經期不能食用狍、鹿、(犭罕)的內臟和頭肉,否則子彈會穿不透野獸;經期不能到河裡洗澡,否則要降大雨;也不能跨過泉水,否則泉水要乾涸;孕婦不能去辦喪事的人家,不能走抬過死人的路,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死去;孕婦不許進產房,進了產房,產婦會難產;產婦不能在“斜仁柱”中分娩,怕衝犯神靈;產婦在產房居住期間,不許吃新鮮野獸肉,否則獵人會打不到野獸;婦女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則男人要倒黴,等等。

第三類,生活禁忌。晚輩不許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不許把長輩名字告訴別人,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沒有骨頭節;帶孝期間,不許剪頭,不許參加娛樂活動,不許和別人吵架鬥毆;給神上供的犧牲,只能用偶蹄類動物,不能用帶爪類動物,否則神會抓壞人的軀體。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赫哲族人口0.4萬。特色文化——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赫哲族禁忌

早年的一些捕魚禁忌:如用網捕到很多魚後不能說:“這一網怎麼打撈到這麼多的魚啦?”捕不到魚時不準說怪話、說髒話;吃魚吃到魚子,不許說:“這下子吃下多少魚啊!”叉住的魚,不許用刀子割開魚鰾,否則下次就會叉不到魚了。此外寡婦不準到漁船上和下網灘地去,否則就是不吉利。

狩獵也有禁忌:每當獵人到一個新的獵場,把頭人首先要領著大夥拜山神爺,在樹上掛一塊紅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點酒往空中一彈,然後給山神爺叩頭,祈求山神爺保佑獵人打獵順當,多獲獵物。他們規定,獵人進山後,不許說怪話和謊話。在山林中遇到大樹樁子不許坐,他們認為這是山神爺老把頭坐的,別人是不準坐的。冬季在山裡狩獵,看到其他獵人的腳印不許踩,必須繞著走,否則就是不守山規,不尊重別人,還會傷了兩個狩獵隊的和氣,甚至引起武鬥。兩夥狩獵人在山中相遇,必須請到自己的住地飲酒吃飯,否則會誤認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獵的帳篷裡吃飯後,要把篝火堆攏好;吊鍋掛在木杆上要平穩,不許亂搖晃;不許敲打鍋盆出聲響;嚴禁用刀子翻鍋或鏟鍋,否則會割斷打獵的好運氣;不準婦女坐在槍上或跨越獵槍、子彈以及各種漁具,甚至連男人的獵服也不準坐或隨意跨過。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唸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門巴族人口0.7萬,以農牧業為主,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

門巴族禁忌

忌諱在客人面前走動,須從客人身後繞行。客人吃飯時不要吃光喝盡,須讓主人家的鍋裡、碗裡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內扔髒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臺。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有人出遠門,當天不能掃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門口壓有帶刺的樹枝,謝絕外人來訪。門隅北部的門巴人不吃自家養的禽畜,只用於交換。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人口159萬。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特色文化——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白族禁忌

訪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間為宜。年節或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到別家串門。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續,斟滿杯茶。端給客人,被視為不禮貌,婦女分娩,忌外人上門。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保安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人口1.2萬,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青海、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保安族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滲透著伊斯蘭教文化的意識。所食牛、羊、雞肉,必須經阿訇或懂經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則禁食。嚴忌食豬、驢、騾、馬、狗肉以及兇禽猛獸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忌用手去撫摸食物。忌坐在裝有食品的箱蓋上。女主人在廚房炸“油香”、饊子等油炸食品時,客人和家人均不得進入廚房。忌婦女在河裡順水舀水,必須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嚴忌客人進入女人的寢室。忌從外地歸來的家人直接進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忌男女跨越斧子、鐮刀、繩子等生產工具。忌人坐在門坎上,尤忌婦女坐門坎。宰牛、羊、雞時,忌先收拾內臟後再割開心。出遠門的人忌在途中見到擔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須即刻返回家。忌對長輩叫“老頭”,因為這是不尊敬、不禮貌的表現。

布依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布依族禁忌

“掃寨”時不準外人進寨;“戊日”、“甲子日”忌生產,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動土,十五不能動刀、幹活,四月初八不能讓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後的幾天之內,不能種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達斡爾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人口12萬。“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特色文化——剪紙,打曲棍球。

達斡爾族禁忌

達斡爾族忌在鼠日和火日開犁播種,忌行獵時直呼熊或虎的真名;忌捕魚時婦女與薩滿去魚場,特別禁止帶孝的人去魚場;忌在漁場揹著手走路、拿鞭子;忌伐已祭禮過的房子,用白樺、榆木蓋房;忌售或殺死祭禮過祖先神的馬;忌貓接近靈柩;忌用鐵釘釘棺材;忌單日出殯;忌在祖墳內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婦、無兒無女及傳染病患者;忌婦女上房頂、坐灶門、睡西炕及跨男人的身體;忌在小孩出麻疹時炒菜、打貓狗和做針線活;忌用刀、剪、筷子指點人,背手或拿馬鞭進入屋內。

德昂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1.5萬,以善於種茶聞名。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特色文化——象腳鼓舞。

德昂族禁忌

(1)忌拉手贈物,在德昂族中,成年男女之間一般都不隨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贈送禮品。認為這是防止和抵禦性誘惑的有力措施。另外,婦女不與男客同桌吃,婦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蹺二郎腿。年輕人不得面向長輩吐唾沫,婦女衣褲不能晾曬在男人穿行地方。

(2)忌同姓婚姻,德昂族存在著同姓不婚的制度,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同姓,就會有血統上的相同。血統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孫後代的繁殖和健康。

(3)忌產婦串門,德昂族的產婦坐月子期間不能進入灶房煮飯炒菜,更不能隨便到別人家串門。這期間,也忌諱他人進入產婦的臥室,特別是孕婦或嬰兒。

(4)飲食禁忌德昂族,吃新飯時,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對一年間幾犁幾耙的牛和日夜守護主人的狗的道謝。德昂人到別人家做客時,不能看著人家炒菜或到灶邊轉,吃飯時不能隨意撥弄盤中的食物,否則,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禮貌。家中接等客人時,上桌後要站著給客人斟酒、敬酒或挾菜,不能先自己。筷子必須置於碗的右邊(若置於左邊,就說明對客人不歡迎)。盛飯時,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則就視為主客財水外流。客人吃飽飯後,在沒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婦不能收拾碗筷,否則就被視為不讓客人吃飽飯。

(5)忌喚乳名,德昂族人生下來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喚時,除小孩可直接呼喚其乳名以外,凡青年人都得以“哥”、“姐”相稱,特別是在兩人見面的時候更應如此相呼喚。在人多的場合,為了區別對某人呼喚,可在“哥”、“姐”的謂之後附加其乳名,也有在“哥”、“姐”之前冠上乳名,以此表示尊敬。但是,一旦生兒育女,成為父母親以後,再不能附加或冠上乳名,而必須在“哥”、“姐”之前冠以“某某的父親”或者“某某的母親”,以示對其輩分的承認和尊重。對於老一輩的稱謂也是如此。兩人相見時,可直呼“公公”、“奶奶”。在人多的場合,為點明所呼喚的對象,得在“公公”、“奶奶”之後附加或在其前冠以“某某的公公”、“某某的奶奶”。

東鄉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人口37萬,有自己的語言。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東鄉族禁忌

(1) 禁食豬馬、驢、騾、狗、貓等肉和一切動物之血。

(2)禁食自死和不反芻動物以及猛獸、奇禽之肉。

(3)所食牛、羊、雞、駱駝肉,必須經阿訇或念過經的年長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須在屠宰前小淨,否則禁食。

(4)對牛、羊、雞、駱駝只能言宰,禁忌言殺。

(5)忌用非穆斯林的灶具、食具。

(6)無論是平時還是齋月,全家人每頓飯進餐時,忌先於長輩搭口。

(7)忌菸酒,尤忌晚輩在長輩面前抽菸、喝酒。

(8)婦女在廚房掌勺炒菜時,忌嘗鹹、淡,先試口味。

(9)忌客人和非穆斯林進灶房及自己動手從缸或水窖內舀水,或到井中汲水。

(10)忌在飲用水和沐浴的水泉邊、溪水邊洗衣、洗物、飲畜,要經常保持水的潔淨。

(11)忌不經允許和穿鞋進入清真寺大殿。

(12)禁亂扔廢紙,以防在這些紙上寫有安拉(真主)或《古蘭經》片言隻語而隨著遭到踐踏。

(13)禁浪費食物和水。

(14)忌反著手臂舀水和倒茶、盛飯。

(15)忌客人穿著鞋上炕。

(16)禁男子蓄長髮。

(17)禁背後談論別人,禁說謊、誣陷。

(18)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兩性關係;嚴禁少女婚前的性行為。

(19)禁抽籤算命,卜吉問兇。

侗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人口251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特色文化——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侗族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聖之處,一切兇器(刀、松、劍、戟、戈、矛、弓、弩等)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視為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誌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獨龍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人口0.5萬。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繫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特色文化——織獨龍毯,烤烙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尚。

獨龍族禁忌

獨龍族的禁忌主要有產婦不得在室內分娩,認為其“不潔”之氣,會衝犯室內的弓弩等狩獵用具,致使狩獵無獲。分娩時,忌男人照料,否則認為不潔之氣會導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雙目失明。女子出嫁後,不得回孃家生孩子,否則,認為會影響孃家子孫興旺。一旦發生,女婿須送兩瓶酒及若干獸肉給岳丈家,作為補償。死者嚥氣前,須將家中所留種子轉移他家或他處,否則種子不會發芽。出殯時,屍體不可從大門抬出。鬼林中的樹木嚴禁砍伐,否則寨中人會病死,糧食歉收。主人出門打獵時客人不得來訪,否則客人靈魂會把獵物奪走。揀到別人打死的動物要分給大家吃才能免災,不然會倒黴等。

俄羅斯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佈,人口1.3萬。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週,不吃葷,只吃素。特色文化——拉手風琴,烤麵包。

俄羅斯族禁忌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菸,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菸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菸。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分鐘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哈尼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人口125萬,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哈尼族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西雙版納地區,堂屋東西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

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制的菸絲裝到菸嘴裡,把煙筒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菸,應該有禮貌地加以謝絕。尊老敬老、禮貌待客是哈尼族的傳統禮儀。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以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它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裡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飯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裡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圓圓。

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哈尼族崇拜多種神靈,視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樹林為寨神“昂瑪吐”棲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發達、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而絕對禁止砍伐林中樹木,禁止在林中放牧。每年早春時節,要舉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動。舉行祭祀活動的當天,不能講本民族語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語言。允許進入神林區者,態度要莊嚴,不可嬉笑,絕對不能跨越位於寨神叢林前的寨神石和叢林中用來烹煮食物的鍋莊石。

哈薩克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人口1萬。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特色文化——剪羊毛,彈唱,刺繡。

哈薩克族禁忌

哈薩克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騎著快馬直衝主人家門,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時,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賜予的,是聖潔的;在氈房內不要坐床,應盤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兩腿伸直,也不要脫掉鞋子;在交談和吃飯時,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則就是對主人的極不尊重;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瞧不起他;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乾;還有不能當面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面讚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面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衝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基諾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人口1.8萬,善種茶。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曆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特色文化——樂器迪他,跳鼓舞。

基諾族禁忌

(1)祭禮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觸摸,認為有鬼附其上,裝換龍門後3天內,任何人忌入村寨,寨人須安靜相處,不得打架,吵鬧、爬樹等。求雨祭大龍時,禁止婦女出門。每年農曆二月“木嘎”(硬日了)在寨外舉行祭“白豬”儀式。儀式畢,所剩食品由祭者飽餐,不許帶回寨中,祭者必須於日落前回寨。

(2)忌日。(基諾語為“阿內某墨”)基諾族計日方法以12天為一輪,每日各有名稱。村寨視12天中“水”日為最大的日子,重大的祭禮活動均在“水”日舉行;“西奪”日據信為創世神腰白葬日,是日不可葬死者,否則死人更多;“嫫”日為“天地之合”日,象徵男女之合,是日不可葬婦女。每人必忌之日有5個;自己的生日,父死日、葬日、母死日、葬日。忌日中須恪守許多禁忌。家庭祭禮須避開自家忌日。

(3)生育禁忌。妻子懷孕期,丈夫打獵禁砍棕樹,禁打猴,禁割巖峰,禁打羽毛為花、黑、黃白、紅黑色的鳥,亦禁打大嘴鳥、犀鳥和聲音不好的鳥,否則認為人影響嬰兒的聲音和容貌。孕期,丈夫不可抬死亡老人;不可參加繃大鼓,鬥刀把活動;禁打蛇、爬樹摘果,否則,妻子會難產。產婦不準在竹樓分娩,只能在涼臺上或樓下炒菜用的小房內生產。生後須用水衝淨產地,後移至客廳火塘邊坐月,待嬰兒臍帶脫落後方可上竹樓自己往日住的房內。亞諾寨的基諾族,產婦由丈夫陪去大房子旁自己的糧倉內分娩,象徵產婦與其親屬已“不再是一家人”,用意是防止災禍影響大房子的里人。產婦月子裡禁吃家畜,只許吃山竽、野菜、魚類等。產後1月內嬰兒父母忌唱歌,否則孩子長不健壯或不漂亮。嬰兒滿月日,父母忌講話,忌外人、瓜菜、獵物入屋內,直至太陽落山方可解禁。

(4)居住禁忌 住室忌無男,大竹樓裡必須有男性家長。若某家男性死光,須拆掉房子,令婦女回孃家或改嫁。

京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人口1.8萬。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農業和鹽業。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特色文化——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京族民族禁忌

(1 )捕魚禁忌 拿魚籃出去捕魚或抬網出海下第一網時忌見女人;海灘上的漁網禁人跨越;新造好尚未下水的竹筏,忌人坐其上;請人裝漁箱時,忌煮生魚、焦飯;膠新網或放新網下海時,忌他人走近或講話,否則捕不到魚;船上吃飯忌扣碗,忌腳踏灶等;出海人忌入未滿月的產婦房內。

(2 )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姑表親禁婚。依該族闖卡的婚俗,正式婚禮時禁止新娘出面,由若干善歌者為代表前往迎親。男方歌手須對出三重“關卡”歌手的盤問,女方才敞開門允其入宴並領走新娘。

(3 )其他禁忌 孕婦不得入哈亭,民間供奉神祗的場所。其意為“鄉飲亭”或“歌亭”。懷孕個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內煎東西,否則嬰兒會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別人進門借火、借鹽醃魚,否則,家裡“水頭”(錢財)會給別人借走。

景頗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餘者散居於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瀘水、保山專區的騰衝、臨滄專區的耿馬等縣,人口11萬。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特色文化——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景頗族禁忌

(1)祭祀禁忌。該族所信奉的鬼種類繁多,對鬼的忌諱亦極多。每戶都有特為鬼開闢的鬼門,忌外人通過;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許在“鬼樁”上拴馬、曬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廟”(寨內一空屋,內掛牛頭)要下馬;春耕祭“官廟”時全寨停工3天。寨邊祭“地物神”時,圍上的石頭忌人搬動和觸弄。

(2)婚姻禁忌。景頗人認為通過轉房(兄死,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得到的妻子不算正室,因她與原夫結婚時,祭過家鬼,死後還會去找原夫。故娶轉房妻的男子必須另娶一正妻,否則,死後會生活孤獨。男子婚後一年內,忌出遠門,或參加“拉事”(一種報復性的械鬥)。

(3)婦女禁忌。男主人身邊佩掛的刀槍忌外人觸摸,否則,男人會遇上倒黴的事性;忌用婦女的筒裙蓋熟睡的孩子,否則孩子將永睡不醒;忌婦女坐時蹺二郎腿;忌婦女託下巴而坐,以為此乃表哀悼之相。

(4)禮俗禁忌。到景頗人家做客,進門必須脫鞋,到曬臺處,則在過道門前脫鞋。進屋後,忌在房內久站不坐,應按一定位置入座。若有人告辭,忌其他客人搶坐其位;忌客人背對茶桶而坐,因製作茶桶時用牛祭過。禁忌隨意潑倒髒水、廢物、倒洗臉水、吐痰、解手均須問清方向。在該族人家留宿,未經主人同意,忌掛蚊帳,尤忌在供鬼處掛蚊帳。

(5)生活習俗禁忌。長輩的包頭,忌亂翻亂動;長刀和筒帕是男子隨身之物,平日不可在牆上翻掛,否則說明家中有喪事。每逢生日忌出遠門或到其他村寨,只可在家玩或到屋旁的園地裡幹活。

柯爾克孜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是中亞的一支民族,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中國境內約有16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裡迄斯”,大蒙古國和元代時稱“吉利吉斯”.清代時按準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於吉爾吉斯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於吉爾吉斯本部。

文化

柯爾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亞等地的柯爾克孜人西元10世紀前後就皈依伊斯蘭教。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屬於突厥語族欽察語支。歷史上,柯爾克孜族曾經使用過古突厥文與察合臺文,中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則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柯爾克孜語。

柯爾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長連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馬甲,有些地方的婦女穿小豎領的白色襯衫。婦女用頭巾包頭,外佩飾品。男子的高頂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氈子做成,又一個卷沿,兩側有護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圓領,繡有花邊。腰間束皮帶,佩有小刀。

特色文化——吹奏和握手禮。

柯爾克孜族禁忌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裡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裡,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拉祜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41萬,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拉祜族禁忌

生產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

父母親的忌日不播種;

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產1天;

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準外族人進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邊的客人也不準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們,節後放行;

外人不得隨意撥弄火塘,不得從火塘上跨過;

外來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間住宿;

禁忌主人殺雞待客,客人不能主動拿雞頭吃,如主人拿給客人吃時,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辭或轉讓給別人;

禁止打狗殺狗;

生孩子不滿3天不許外人進入。

舊曆正月布穀鳥叫時不能結婚,認為碰到布穀鳥,結婚不吉利。

黎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的,主要分佈於海南省的五指山腹地(原黎族苗族自治州9個縣境內),少數散居於瓊海、萬寧、澄邁、屯昌等地,人口111萬。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的“三月三”節日源於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特色文化——打柴舞。

黎族禁忌

(1)忌日不事農。家中死人,其親屬3年內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為組織、領導生產的“畝頭”,其畝眾須同守此忌(黎族以十二屬相記日月,故每十二天便逢忌日)。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逢雞、牛、蟲、馬日忌生產;牛日男子不犁田;雞日婦女不插秧、拔秧;馬日、蟲日婦女不插秧、捻稻。

(2)婚姻禁忌。同血緣禁婚。訂婚忌用白雞,以為如是會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擇吉日,避忌虎、猴、牛日。據《清稗類抄》雲:“虎猴牛,黎人以為惡獸,避之則吉。”婚後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違忌則群黎立殺之。

(3)產忌。孕婦忌吃狗肉,否則以為會難產或流產。保亭、瓊中等地黎族,產婦分娩時,以門前掛樹葉為忌門標誌,禁止外人入產室,以免將鬼神帶入。分娩3天內,產婦不得外出,不得與外人說話,不得洗身。產後1個月或百日內,禁食魚、蛋;認為魚會“寒”身,蛋使子宮下垂。產後忌坐男人凳子,忌與丈夫同房。

(4)喪葬禁忌。喪期死者親屬不得正面穿衣,須反穿;不得洗頭洗身;不得唱歌、奏樂、敲鑼鼓、放鞭炮;禁忌耕作。喪宴忌吃米飯,可以肉下酒,可吃雜糧;眾人不得在喪家吃豬肉粥、牛肉粥、雞肉粥和米飯;忌中午出殯,認為午葬會招災。

(5)生活習俗禁忌。忌頭朝門口睡覺,因屍體才頭朝門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悅,認為可能有禍事臨頭號。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除殺牲祭祖時可提及祖先名字。

珞巴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有自己的語言,人口只有30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的古老習慣。早印佔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眾多的神靈和鬼靈統稱“吾勇”,遍佈每個角落,無所不在。世上萬物都受“吾勇”管轄。人們得罪了它,會遭災難和不幸。“吾勇”給人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因而對之十分崇拜和恐懼。崇拜具有多種形式,其中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動。忌諱嚴重約束著人們的一切活動。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動、坐其上邊;村村有神樹,不得砍伐。每年集體繞神石、神樹轉三圈和殺雞、投放飯菜、酒祭祀。多數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樹,認為它是石神、樹神棲息地,每逢過年、春播和秋收要進行三次祭祀活動,每次以獵雞供奉。村人視這些石、樹為洪水猛獸,恐懼萬分。

閹豬時,主人在門口栽鮮樹枝,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期間不外借東西,不準拿皮、毛之類的東西從灶前走過。閹豬人三天內不準靠近灶臺、木柴和灶具,不得說“死”、“無”字。

人分娩、牛豬狗生崽、人患病、狩獵進出門前均插忌諱樹,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外村親朋前來,要在門口徵得主人同意後,連說三聲“鬼怪不要入內”,由主人陪同客人進屋。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入內,被視為帶來了鬼怪和對主人不尊重,會被驅趕甚至引起械鬥。

獵狗為珞巴族狩獵立下了汗馬功勞,珞巴人視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養獵狗十多條,不咬人,不狂叫,對人十分親善,對獸十分兇猛。客人不得打狗、罵狗,否則,有被驅逐之險。

修房時,主人會高喊三聲:“人畜健康,無病無恙,代代健康,糧食滿倉”。之後將混合糧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認真,千萬不能譏笑。

豬被看作牲畜的首領,是頻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寵愛,豬糟裡嚴禁大小便。

珞巴族是個不上鎖的民族,以偷盜和說假話為世上最醜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現這類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償還;三是驅趕;對慣犯則以殺之為戒。

夢也有許多禁諱:夢見殺牛、宰豬、太陽下山、娶媳婦、掉入水中、摔下懸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預兆家要死人,發生禍災,第二天不出門。夢見藤蔓物,十天裡謹慎小心,生怕發生糾紛。相反,夢見死人卻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記屬相的習慣,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馬,狗和龍,豬和蛇,雞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剋的,不能婚配。

珞巴族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因土裡有金,故亦稱金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土葬時要挖長方形墓坑並用石砸實,不留足跡,要放入死者生前鋪墊的藤席和方塊木枕。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走”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稱“沒有了”。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艾葉和桂樹葉,從頭往下洗,壽衣不用皮毛和綢緞,怕來生變為獸類。衣褲的件數,忌單喜雙,多是2件上衣,4條褲裙,都要以棉布為主。入墓時,要解開死者身上的繩帶,拉直其身體置於坑內,頭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過的東西,如弓箭、裝飾品、用具等。墓地周圍架木籬笆,上蓋草棚,並將獵人獵獲的獸角等置於棚內,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飯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個月的。每晚燒堆篝火。

樹葬即時稱天葬。屍體處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將胎兒狀的屍體置於他曾經用過的藤筐裡,根據死者遺願懸於村頭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曬。珞巴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精靈的,人雖死了,屍體腐爛了,變成了蟲子,但靈魂卻去了“極樂世界”,變成了另一種有精靈的東西,比如懸葬,使他們早投生,快投生,變為富人和好人。

幾種葬法的背屍人一般由親屬充當。父母死由兒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無合適的人則由親朋背送,或請人或按死者彌留時指定的人背屍。送屍人與死者屬相相同、相剋和年齡相同的人不準背屍,如無他人,必須由以上人員背屍,那麼,只好將背屍者的右臉抹白、左臉塗黑,掛上女人的項鍊,右邊褲腿捲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準背屍。發喪要請人殺雞打卦、選擇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勞動一天,前來送葬、勸慰。背屍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屍人手持一把刺條,邊走邊撲打,以免鬼怪跟隨。

背屍人返回後,主人在門口燒一堆火,一把樹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會兒,在背屍人身上撲打三次,接著背屍人洗臉、洗手,進屋後只准坐在死者的睡處,手不得撫摸極受寵愛的灶腳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處。三天內不得講“少”、“無”、“死”話語。第三天背屍人可以和家人一樣自由活動了。背屍人背屍後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獵。在一年以內背屍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蘿蔔和牲畜的蹄子。吃飯時,背屍人要先禱告,請死者的靈魂進膳。在一年之內,背屍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讓路迴避,不能笑,不能看別人的臉。總之人們對背屍人是忌諱的,認為低賤,不吉利,有陰鬼附身。因此,處處躲避、嫌棄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願背屍的。

葬後一個月,嫁出的女兒和分家的兒子及親戚攜帶酒、肉和雞到死者家裡慰藉。一年後,死者離家的子女趕一頭牛,死者家中出2頭牛,村裡每戶攜帶白酒、甜酒各一葫蘆,村人共飲共食。牛角送到墳頭上,以示哀悼。

父母長輩死後,子女一年內不戴耳環和其他裝飾品,不能結婚,妻子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系一條紅線,頭上不準插花,也不能改嫁。

滿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人口110多萬。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特色文化——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滿族禁忌

禮儀忌諱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髮,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室內禁忌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裡。

人體禁忌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醜姑娘”。

毛南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人口7.1萬。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特色文化——分龍節舞龍。

毛南族禁忌

毛南族信萬物有靈,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人們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靈及萬物有靈甚於宗教。

毛南族的還願儀工中,穿插有跳神的舞蹈動作,其中這一舞蹈部分,毛南話叫“條套”(tiao tao)[即跳還願舞]。這種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藝術。吉日一到,師公來到主家主持還願儀式,白天先做擺供桌、搭神壇等準備工作,晚上才開壇祭祀。供桌共擺六張

許願桌:擺在屋簷下靠右一邊,桌上放七個碗、七個酒杯。其中三個碗份別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每碗插三根香;三個碗裝生雞血;另一個碗裝白米。七個酒杯橫擺在最後,桌的兩頭各擺一隻活雞,桌前放一個簸箕,供師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師公坐在桌前,頭戴烏紗帽(用馬尾編織而成),左手持簡符(師公們說它是護身符),唸咒語,打符筶,其意是向神靈宣告:今天主家向你們還願了,請你們入筵領願吧。又向四方八面撒白米,表示給神靈引路。

親官桌:這桌擺在屋前的左角,桌上擺一掛生豬肉、一個碗,碗裡有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還有一個酒壺、六個酒杯。桌邊擺一張靠椅,用紅氈覆蓋,上面撐開一把傘。這桌是忖為來賀筵的賓客準備,說是萬一賓客在途中被陰鬼附身,進門之前,先到這桌上敬一杯酒,表示驅除陰鬼,洗淨身驅,然後入筵才安然無事。

保筵桌:擺在中堂神龕下,是專為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而設的。桌上放三個碗,一個裝飯,飯上插幾片柑子葉(代表果品),還有一些零錢;一個碗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另一個裝白米。師公唸咒語、撒米引路,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

敬宗桌:擺在祖宗靈位前,桌上除碗盞外,桌邊還有一著乳獵,兩隻雞,上香敬請祖宗返鄉入筵。

洗面桌:擺在主家臥室門邊,萬歲娘娘一降臨,先到這裡洗臉用餐。

剪花桌:擺在主家臥室門的另一邊,與“洗面桌”相對。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公坐在桌邊專門剪花;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奶在主人的臥室裡繡花。剪花和繡花者在開壇期間不能出去,更不能到村上串門。據說,如果出去串門,會把主家的福氣帶走。

仫佬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人口20多萬,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仫佬族禁忌

仫佬族的民間禁忌並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話這一年田土會崩垮;

忌打破東西和撥火,否則縫衣斷針鋤地斷鋤;

忌掃地,大年初一不得掃地,否則錢財將被掃出去,今後不再招財;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則鳥獸會把地裡種下的玉米挖起來吃掉,今年沒有收成;

忌吃葷,大年初一不得吃葷菜,否則家畜會生病、發瘟;

忌洗衣物,大年初一不得洗衣物,否則福氣將被洗掉,今後清貧如洗;

忌打人、罵人,大年初一打人是將自己的力氣送給別人,使別人體魄健壯,自己的身體卻因此而虛弱了,罵人將自己的運氣送給別人,被者將交罵好運,罵人者將倒黴;

忌劈柴,大年初一不得劈(逼)柴(財),否則財神爺被這麼一嚇之後再也不登家門了;

忌早開門,大年初一不能一清早就打開大門,要待日出霧散之後才開門;否則邪氣會進到屋裡來,人丁不興旺。清早日出之前均從後門或側門進入;

忌賣乾柴,大年初一隻能賣生柴,賣買雙方都有好彩,賣者有生柴(財)出售,表明家庭富裕;買者能生柴(財);

忌炒豆子,大年初一炒豆子,家裡的小孩會生瘡、生癤子。

普米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人口2.9萬。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特色文化——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臺”上不能擺放雜物,不能攀踏“神臺”,不得用掃地的掃帚掃“神臺”;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龍潭處砍伐樹木、挖土搬石和亂丟雜物。遊客參觀各種祭掃儀式和喪儀時,要先徵得主人同意,參觀儀式時要舉止莊重,不能說笑和出現輕薄行為。孕婦不宜參加祭祖活動,不能參加葬禮。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馬肉、貓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掃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豬。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掃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髮、洗頭、梳頭。不能毀壞地界、水界。不能戴著斗笠進屋。不能在屋裡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準揹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不能將刀口或槍口對著別人。不能用指頭指別人的鼻樑。不能將帽子翻戴在頭上。不能摸別人的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吃飯時不能作響,添飯時不能反手舀飯。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

羌族

56個民族風俗禁忌(二)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人口19萬,有自己的語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特色文化——羌寨。

羌族禁忌

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