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要是近视了,怎么办?

相信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会听到父母的这句话:玩手机,玩电脑,眼睛还想不想要了!那古代有没有近视眼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肯定不如现代的多。

现代人用眼过度视力下降,多是电子产品引起的,古代肯定没有这种情况。虽说古代没有这种情况,但总会有那种勤奋学习的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凿壁偷光”、“挑灯夜读”就是最好的例子,若长时间在那种灯光下学习,眼睛不近视才怪呢……那有没有一些证据来证明古代近视眼的存在呢?

古代人要是近视了,怎么办?

南宋词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就有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有记载:“孙汉公……为右司谏,以弹奏竦望,疏议刚鲠。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牍。忽一日,飘牍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俄而仓皇失措,坠笏于地。”

明代,还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嘲讽近视眼,活脱脱的一幅啥也看不清的形象:“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清朝一本笑话书《笑林广记》中也记载了很多嘲笑近视眼的笑话,举两例:

一、一近视出门,见街头牛屎一大堆,认为路人遗下的盒子。随用双手去捧,见其烂湿,乃叹曰:“好个盒子,只可惜漆水未干。

二、一近视迷路,见道傍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洁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这些都是证明古代便有近视的有力证据。近视了该怎么办?当然是戴眼镜啦,接下来我们就得来说说眼镜的发展。

古代人要是近视了,怎么办?

明清时期眼镜 上海眼镜博物馆藏

古代人要是近视了,怎么办?

毕沅墓出土的眼镜

1268年,英国科学家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将放大透镜用于阅读的方式也正好在欧洲和中国出现了。其实,早在1260年,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有写:“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

在一张1380年的欧洲教皇圣保罗像中,就可以明显地看见像中的人戴着眼镜,这是最早可知的西方戴眼镜画像。

古代人要是近视了,怎么办?

欧洲1380年绘保罗教皇像

中国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崇祯初年(1628年),一名苏州技师孙云球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技术,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情况来定制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标志着我国验光技术的开端。他早年英逝,但著有一部《镜史》,对眼镜制造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便产生了很多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眼镜已成为了商品在市面上广泛销售。


乾隆十六年(1750),杨米人有诗《都门竹枝词》:“车从热闹道中行,斜坐观书不出声。眼镜戴来装近视,学他名士老先生。”

嘉庆二十四年(1819),苏州文人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中写道:“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

通过一些关于近视和眼镜的诗作及眼镜历史的发展,足以证明古代是肯定存在近视眼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创造发明其他物件辅助矫正视力,直到普适大众的眼镜甚至激光手术等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